王昌龄廉洁淡泊的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3 00:2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7:57
1. 关于王昌龄廉洁的诗句
关于王昌龄廉洁的诗句 1.王昌龄的哪些诗句表达他为人清廉正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2.王昌龄的哪些诗句表达他为人清廉正直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洛阳的亲朋好友若有问起了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就像玉壶里的冰一样清雅、纯洁。 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代白头吟》来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
自从开元宰相姚崇作《冰壶诫》以来,盛唐诗人如王维、崔颢、李白等都曾以冰壶自励,推崇光明磊落、表里澄澈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通常的平安竹报,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
诗人在这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正是基于他与洛阳诗友亲朋之间的真正了解和信任,这决不是洗刷谗名的表白,而是蔑视谤议的自誉。因此诗人从清澈无瑕、澄空见底的玉壶中捧出一颗晶亮纯洁的冰心以告慰友人,这就比任何相思的言辞都更能表达他对洛阳亲友的深情。
3.关于廉洁的古诗句
1、赠刘景文(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注释】 橙黄橘绿时:指橙子发黄、橘子将黄犹绿的时候,指农历秋末冬初。
【砥廉哲理启示】 菊花虽已凋谢残落,但在那寒风霜雪中却仍有傲立不屈的菊枝。作者以“菊残犹有傲霜枝”这句诗赞美菊花的傲骨耐寒。
以至于后人常常用这一句诗来比喻和赞赏有气节的人风骨凛然、不向恶势力低头的高尚品格。我们的为官从政者也应具备这样的品格。
2、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 平明:黎明。楚山:指镇江一带的山。
冰心:清明纯洁的心,比喻心地莹洁。毛壶:玉制的壶,比喻高洁。
【砥廉哲理启示】 王昌龄的这首诗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送别客人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屹立在江天之中的孤山与冰心置于玉壶的景象之间形成一种有意无意的照应,令人自然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也告诉我们这样的砥廉哲理。
要做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就必须做到“一片冰心在玉壶”,即在心灵深处清心寡欲、一尘不染,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3、石灰吟(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砥廉哲理启示】 高尚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样,顶住千千万万的*,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的磨炼,才能够形成,并且将清白留在人间。4、竹石 (清 郑燮(xiè))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砥廉哲理启示】 高尚的情感和坚韧的意志,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要像石灰那样,顶住千千万万的*,经过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身碎骨的磨炼,才能够形成,并且将清白留在人间。
5、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注释】 ①浩荡离愁:无边的离愁。离:指离京。
②吟鞭:诗人的马鞭。东指:向东指。
当时作者从北京城东的广渠门离开北京。【砥廉哲理启示】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从诗人看来,落花作为个体,它的生命是终止了,但当它化作春泥,就能保护、滋养出新的花枝,它的生命就在下一代群体身上得以延续,体现出新的生命价值,并终将孕育出一个繁花似锦、绚丽灿烂的春天!我们的所有为官从政者都应该具有龚自珍这样的胸怀,将自己的一切无私奉献给社会,培养栋梁人才,培育廉洁风气,即使牺牲自己也无怨无悔。
6、无题 (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砥廉哲理启示】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是李商隐这首诗中流传千古的名句。曾经使多少人为之感动,为之感慨。
我的心要不相思,就像蚕儿吐丝,除非自己身死,决不结束。相思的眼泪,就像蜡炬*,只有烧尽成灰,才会停止。
这两句诗原本在于写相思之苦,并表达出至死方休的坚贞爱情。但是,同样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砥廉启示。
我们的人民公仆,作为社会精英,作为先进分子,理应像春蚕一样,为了百姓幸福,为了社会进步,无私奉献,吐完最后一缕丝;理应像蜡烛一样,牺牲自己,成就他人,生命不息,奉献不止。7、寒菊(南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注释】 ①郑思肖:1241-1381,字忆翁,号所南,福建连江人。
南宋末年著名诗人。曾为宋太学生。
宋亡后,便隐居苏州寺庙,终生不仕,过着隐士般的“遗民”生活。②不并:不合、不靠在一起。
③疏篱:稀疏的篱笆。未穷:无穷无尽。
④“宁可”句:谓菊花宁可抱香枯萎在枝头。⑤何曾:哪曾、不曾。
北风:寒风。此处语意双关,亦指元朝的残暴势力。
【砥廉哲理启示】 在这首诗中,菊花不与百花一齐开,表现了它不同流俗、卓然超绝的气质与格调。它虽然“独立疏篱”,但并不感到寂寞、孤独,反而“趣未穷”。
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它具有宁愿“枝头抱香死”,也不“吹落北风中”的高尚节操和精神境界。我们的从政为官者在任。
4.王昌龄清廉正直的故事
话说唐代出了个“七绝圣手”王昌龄,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他于开元十五年中了进士,补秘书省校书郎,调汜水尉,后因故遭贬岭南。开元二十八年为江宁县丞,人称“王江宁”,天宝七年又贬为龙标尉,人称“王龙标”。他的诗含蓄深婉、浑厚明快,人称“诗家夫子王江宁”。王昌龄看到当时社会如此黑暗,到处是贪官,那受苦的农民总是吃不饱、穿不暖,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觉得自己很没用,只能写诗发发牢*。
他在边塞从军的时候,骑马巡边,满目苍凉,心中烦闷,就信马由缰,走了不知多久,离开唐军驻地已经十分遥远,他正要回转马头,忽然看见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唐军戍卒孤独地走上了望台。从青海湖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王昌龄猜想,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王昌龄素知此地已无唐军,《军事报》上说前段时间有一队唐军在此地全军覆没,唐军就放弃了此地,现在却有唐兵守着,不禁心中大奇,走近去看个究竟。却见戍卒走上高台,坐下了。此时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那戍卒更用羌笛吹起了主题为“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只听得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五昌龄想到,这笛声就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王昌龄思绪纷乱,走上前去,却见此兵甲胄破了一个小洞,便问道:“你叫什么名字?”此兵见到军官问自己,忙一手掩住甲上的破洞,单手行礼,答道:“我叫闾丘晓。”
原来闾丘晓是个武林高手,所属唐军曾与数倍于己的敌军遭遇,经过激战之后,全歼敌军,但全队唐军也只剩下他一个了,他杀光敌军后自己也体力不支,昏倒在地,醒来后想起自己的任务,就坚守着岗位。王昌龄问道:“你怎么能在乱军中保住性命?”“我有一门神功,我靠它消灭了敌人。”“教教我吧!我把你带回我军驻地!”于是王昌龄与闾丘晓回到了大部队的驻地,然后秘密从闾丘晓那里学了一门名为“七绝掌”的神功。为了表示感谢,王昌龄就替闾丘晓写了七首《从军行》,每一首诗都内含一式七绝掌法。其中的《青海长云暗雪山》还高度赞扬了极度困苦的闾丘晓无怨无悔、在国家边境进行正义战争的豪情壮志。此诗传到朝廷,闾丘晓很快就升官调到别处做了刺史。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在王昌龄半夜骑马回家的途中,突然从路边跳出一个人来,嚷道:“王某某,你还认得我吗?”王昌龄定睛一看,是*闾丘晓。王昌龄有君子风范,抱拳说道:“原来是*,不知在此拦路所为何事?”“朝廷听说你总是发牢*,叫我来警告你一下。”王昌龄冷冷一笑,说:“好啊,你就试试看!”闾丘晓运功发掌,但王昌龄更快,先一步将闾丘晓的人头扫落。王昌龄心想:我现在这个样子不免总是被人暗杀,不如借用一下*的脸皮好了!于是动手将闾丘晓的脸皮剥下,制成面具,放到自己脸上,将闾丘晓的尸体埋了,到闾家去冒充闾丘晓,对外宣称已经杀死了王昌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