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派文化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4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4:02
汉派文化是一种城市文化,和海派、京派一样。它所体现的是一个城市的精神和人文环境,从而来影响建筑、语言、文艺、服装等等各个方面。汉派文化的提出,我没有去考证。一个城市,如果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也是有利于像武汉这样的特大城市,作为一种精神输出地,这也是一个城市的命脉所在。在当前提出文化产业化的基础之上,对汉派文化进行梳理,进行分析,也是有利于这个进程的。说实话,写这个东西并没有参考什么文献之类的东西,只是一种对汉派文化的理解,对这个城市历史发展中的一些重大事件作出符合逻辑的推测,好玩而已。
汉派文化首先是一个孤岛文化。也就是其影响力仅仅只限于特定的区域,也就是中心城区的武汉三镇,这也是和武汉经济发展的地域特点相对应的。以语言为例,语言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像汉话,最早应该是出现在汉口的六渡桥一带,也就是这里才是汉话的发源于,汉话的孤岛特性表现一种强势语言,向周围四处扩散,到现在扩大到武汉三镇。即使像现在武昌的一些城中村里,年纪稍大一点的人说的话都不是武汉话,像卓刀泉和关山这些地方,汉话作为一种侵入语言,慢慢地扩大范围。像郊区黄陂话(西南官话区)、新洲话(黄冈话,属于江淮官话区)、江夏话(江淮官话),即使作为西南官话的话话,武汉区域内也分属不同的方言区。汉话的强势不光表现在一种其侵略性上,还表现在其语言的锋利,带着一种脏话氛围,而这种氛围很容易感染周围人的群体,汉话在我们听起来像在吵架或骂人,这种淋漓的表现方式,使汉话很容易被刚接触的人抵制,而不不久,慢慢地会被征服。汉话之所以被我称之为汉派文化的表现之一,也在如此了。提到汉话,我们不得不提到汉剧和楚剧,汉剧和楚剧是以汉话为方言的地方剧种,一般在鄂东地区流行,除了在武汉的行政区划范围内,鄂州、黄冈、大冶等地,受欢迎的不是汉剧,而是楚剧,而在靠远一点的黄梅,则又是一个地方剧种占主角,黄梅戏。而向西,则有荆州的花鼓戏。我曾经认识一位很会唱荆州花鼓戏的人,还写过关于这方面的小说。因此,汉派文化的汉话及其戏种,影响力也是有限的,其最大的功劳就是汉剧进京,给京剧新的元素和生命力。
汉派文化的地域特性,阻碍了其走向全国的影响力,当前,武汉的一些电视台,有以汉话配音的电视剧,像《经视故事会》《经视一家亲》等等,受到了很广泛的关注,但其影响也只是在省内,还有一些汉话小品,像《你吓我》《搭白算数》等等,虽然在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演出,但却远没有川话和东北话那样引起全国的关注,这其中虽然有作品的原因,也还有推广的原因,还有人群的原因等等。像湖北大鼓这样的地方方言快板,则是以黄陂话为基音的,因此,严格意义上算来,并不能作为汉派文化。
汉派文化作所以能作为一个名词提出,不光是因为语言上的原因。汉派文化的特点之二就是急功近利的文化。汉派文化是一种码头文化,用的是一种码头语言,码头是南来北往的地方,而像武汉,却一直是中国南北与东西的交汇点。也表现出浓重的码头文化特征,码头文化也就是一种急功近利的文化,这个可以来解释汉派服装的发展历程。汉派服装最辉煌的是九十年代,几千家服装厂聚集在武汉市内,武汉市的各大商场都有汉派服饰的柜台,码头文化表现的是一种排斥文化,一种短视。在辉煌的时候,各家厂的服装样式雷同,什么好卖大家一窝蜂而上,也就是汉派文化所表现出来的“撮虾子”“撮短水”“捞一票就走”等等,这种急功近利的作为使汉派服饰昙花一现。汉派服饰很容易吸收其他像港式服饰的潮流,受南方粤文化的渐进影响,实现本地化,在短期内的确很有较好的收益,但在缺乏长远的眼光和长期的规划,使汉派服饰的没落成为可能。在汉派服饰流行本地的那几年,我曾经在北京的商场里比较了一下两地服装样式的差异,京派服饰表现的更是一种大方、宽大的体态,和南方基本不同。
汉派文化是一种怪异的文化,这种文化所体现在不光是南北结合点,一种杂乱的思想上,而在另一方面却又是一种中西结合的怪异。因为汉派文化还深受租界文化的侵染,租界使武汉人更能睁开眼睛看到海外的世界。在近代汉口开埠以后,这种租界文化,开始慢慢地影响进来。因而使汉派文化的吸纳能力非常强,学习精神特别浓厚。武汉远离皇城根,历史上做过国都的时间也不长,因此也带有江湖文化的气息,同时受到荆楚文化中的一种悲情文化的侵染,使汉派文化衍生出了一种首义文化,首义文化也是在这种中西结合和本地结合的基础上出现的汉派文化的突变。汉派文化的一种对*的破坏能力是非常强的。武昌首义,应该来说,给予了汉派文化新生的力量,而这种力量,在其后还表现在汉正街对计划经济的破坏上,提出了商品经济的概念,而这,不光是首义文化的发展,更是码头文化的延伸,两者互相结合,从而使汉派文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而楚文化中,由于屈原的投江的悲情意识,给荆楚文化留下的巨大阴影,使武汉的汉派文化,在失败后会有一种英雄末路般的惆怅。所以,外地人进入武汉,很容易感受到这种浓厚的悲情意识,特别是像今天武汉经济发展落伍的情况之下,很容易让人伤感。
汉派文化只是荆楚文化的一支,也是对荆楚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汉派文化的中西特性、南北特性,使文化核心更杂更乱,理不清。因此,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派文化独特的氛围。像池莉和方方的小说,对于汉派文化的表现更体现在一种杂乱无章上,尤其是其生活化的描述,而这,更多的是武汉在改革开放前留下的一种封闭状态下的阴影。武汉经历了近现代的睁眼看世界,到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间的英雄末路,这其中还有一段时间苏俄文化的影响,这基本上带有一种强制文化的影响。武汉的汉派文化,对于俄式文化是一种排斥态度,而对盎格鲁-撒克逊那种移民文化的一种包容,是很值得深思的。(无边落寞原创,转载请注明)
也正是因为如此,汉派文化表现的一种平*识非常浓烈,对精英文化的消解也是其特征之一。在武汉人的观念中,没有那么深的等级和*观念,对于文化人,平民百姓也有一种蔑视。即使像白云黄鹤代表的荆楚文化的建筑代表黄鹤楼,武汉人对他根本就没什么兴趣,如果你去调查一下,生活在黄鹤楼底下的平民,至少有八成都没有上去过。“不就是一座楼吗?”这基本能代表武汉人的看法。所以,外地人对武汉人有着一种误读。这种误读表现在文化上,觉得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很难想像,一个开大奔的人,去一个脏兮兮的小摊上过早,在他们眼中应该去茶楼或酒吧才是。因此,外地人进入武汉,会有一种强烈的排斥感,没有在一种世俗规则下的安全感。他们看到武汉人是一种自由散漫,在公汽上会像在自己家客厅一样抽烟,有着强烈的个人意识……
先写这么多吧。
作为汉派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能力非常强这一特点,因此,武汉的发展,则要通过一种非常规的方式才可以达到。那就是让武汉动起来。这个动字我所理解的就是活,历史上表明,只要是武汉的高峰时期,同时也是各种观念和各方人才在武汉交流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最能使汉派文化有新的内含,像首义文化也好,码头文化、商埠文化也好,都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发生突变,把武汉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当前汉派文化慢慢走入了一个死胡同,像现代社会所要求的遵从*、守规则、长远规则等的观念与汉派文化会产生摩擦,就必须把武汉抬高到更深的层次,这就必须有大手笔的对外开放的心态,尊重知识、尊重文化,树立一种金钱至上、物质至上的观念(虽然话不好听,但的确如此)。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4:03
东南亚地区都属于【汉文化圈】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4:03
儒家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