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故事引入课堂] 怎样引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5 23: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9:18
将 故 事 引 入 语 文 课 堂
王炳强(王秉强) 摘 要
课文中往往蕴含着或涉及到一个个小故事,将它有机地穿插进语文课堂中,能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通俗化,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学生以启迪和智慧。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引进故事。将故事引入语文课堂应遵循五项原则.
关键词: 故事 引入 课堂 语文 教学
正 文
在教学中发现:不愿学习的孩子哪里都有,但不愿意听故事的孩子哪里都没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故事引进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很有必要。课本知识中往往蕴含着或涉及到一个个小故事,将它有机地穿插进课堂中,能将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深奥的知识通俗化,给学生以启迪和智慧。
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能引进故事。
●每当接一新班,总要先阐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可以引进两三个故事。下面是我讲的其中一个故事:
洪秀全带兵来到江苏仪征县城外,为了不惊扰百姓,下令“绕城而过”,随从人员按他的吩咐写了军令,传下去让部队执行。大军开拔后,忽然看见仪征县城火光冲天,5千米外都能看到。洪秀全大吃一惊,传令先锋问话。先锋呈上军令,说是遵命烧城。洪秀全接过一看,军令上果然写着“烧城而过”。原来是随从*把“绕”字写成了“烧”字。 洪秀全看着已经烧成废墟的县城,心中十分难过,于是
下令,将写错字的军令官斩首,并谕告所有官兵从此后要认真读书识字。
●考试前告诫学生要仔细审题,认真做题,不可马虎,可用故事说明马虎的危害。
我便讲“马虎”一词的来历:古时有位画师,一天在家画马,刚画了马头,因朋友来访,只好暂停;朋友走后,接着又画,但是他却画的是老虎的身子。他把这幅画挂在墙上,每天欣赏,两个儿子也欣赏。一天,大儿子出门看见一匹马,误认为是只虎,拉弓射箭,射杀了这匹马,结果主人找上门,只好赔了人家一大笔钱;二儿子进山,又遇到了一只老虎,他却认为是马,想骑上去,结果被老虎咬死吃掉。悲伤万分的画师,烧掉了“马虎图”,写了一首诗:“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象虎。大儿依图射死马,二儿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以此故事让学生意识到考试马虎会掉分;做事马虎会铸成千古遗恨。
●导入新课时,以故事导入最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探求的兴趣,效果最理想。 例如,讲《陋室铭》一文,在导入时,我讲了刘禹锡“陋室”的来历:刘禹锡担任监察御史期间,参加了“永贞改革”,失败后被贬为安徽和州县通判,按唐时规定,他应住衙门内三间三厅之房,但知县是个势利小人,安排刘禹锡到城南门外临江的三间小房居住。对此诗人不以为意,反而写了一副“面对大江观白帆,身在和州思争辩”的对联贴在门上。知县见之,甚为恼火,马上将诗人移居别地,住房面积减为一半。此房位于和县城关历阳镇中的德胜河边,河水青青,岸柳婆娑,刘禹锡更是怡然自得,又撰写了一副对联:“杨柳青青江水平,人在历阳心在京”。知县闻之,更加恼火,又将他撵到一间只能放一床一桌一椅的破旧小房中居住。半年中,刘禹锡的“家”被折腾了3次。激愤之中,心中之语,不吐不快,遂一气呵成,写成千古名作《陋室铭》。文章字字珠玑,寓意深刻,表现了作者安
贫乐道的情趣和高洁傲岸的节操。
再如在导入《隆中对》时,讲刘、关、张“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再恰当不过了。 ●导入新课后的词语解释,引进故事能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和记忆。
成语典故中,大部分典故是情趣盎然的故事,可有选择地讲给学生,或让学生自查资料自己讲解。如:朝三暮四、乐不思蜀、削足适履、南辕北辙、望梅止渴、画饼充饥等故事都很有趣。某些熟语也是来源于有趣的故事,如“两面派”、“二百五”、“闭门羹”、“坐山观虎斗”、“新官上任三把火”、“初生牛犊不怕虎”、“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哪壶不开提哪壶”等,这类在日常口语交际和阅读中经常遇到的熟语,把其故事介绍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其正确理解和应用。
●在对文本进行局部探究时,随机引进故事能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例如,讲杜甫的《望岳》诗,当赏析探究“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时,我讲了杜甫相会李白的故事:公元744年,李白来到洛阳,当时尚寂寞无名的....杜甫,也出席了洛阳名流为李白举行的招待宴会。由于宾客很多,主人忽略了杜甫,未将杜甫介绍给李白。 几轮酒下肚后,李白环顾一周,将目光落在杜甫身上,杜甫有些慌张。李白向邻座打听到这个青年是杜甫时,便站起身,大声说道:“让我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作者杜子美敬杯!” 这一下不仅出乎大家的意料,也大大出乎杜甫的意料。他激动得把杯中酒弄洒了一半,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这个故事不仅表现了李白善于奖掖后生的美德,更表明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有很强的艺术魅力,连大诗人李白也大加赞赏。
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讲到“是进亦忧,退亦忧”一句时,我查阅资料讲了范仲淹的“‘三光贬黜”的故事(范的三次被朝廷贬黜,被人们称赞是“一次比一次光耀”)。第一次是阻谏宋仁宗要在朝堂上带领群臣为其母后叩头祝寿,因而得罪
了皇帝和皇太后,被贬出京城;第二次是劝阻皇帝废掉声望很好的郭皇后,得罪了皇帝,也得罪了宰相吕夷简,被贬黜;第三次到皇帝那里状告宰相在选用官吏上任用亲信,结党营私;被宰相冠以“越职言事,离间君臣”等罪名,说动皇上把范仲淹贬出了京城(以上是故事梗概)。范仲淹的三次进谏都是为了朝廷和国家的利益。以此事例来印证“是进亦忧”一句。当然“退亦忧”的范仲淹也有很多兴办水利、发展教育、减免赋税、扶危济困的美谈。
孟子的《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一文,举例阐明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但因为是概括举例,有的学生还是不明白“地利”为什么就不如“人和”。因我读过有关济南战役的纪实小说和史料,就向学生概括地介绍了守城的*军队占有的“地利”和缺失的“人和”,攻城的人民*所占有的“人和”和缺少的“地利”,并具体叙述了守卫西郊机场的*三十六军军长吴化文在我党的策反下率军战场起义的故事。在有趣的故事中,学生很容易理解了“人和”是战争取胜的最重要的元素。
讲《出师表》一文,讲到“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可插入诸葛亮“舌战群儒”最终实现联吴抗曹的故事;讲到“故临终寄臣以大事也”,可插入刘备“白帝城托孤”的故事;讲到“五月度庐,深入不毛”,自然可插入“七擒孟获”的故事,当然,教师让学生课前查阅搜集这些故事,课上让他们自己简洁地叙述会更好。
●在总结人物形象时,也可引进故事。
例如:教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一文,可向学生介绍孔乙己的原型来自鲁迅故乡绍兴,当年有一个穷秀才,多次参加乡试不中,经常到咸亨酒店喝酒,他姓孟,由于言谈举止文诌诌,因此人称他“孟夫子”。他以卖烧饼糊口,可又觉得读书人卖烧饼,有失脸面,因而不敢大声吆喝。于是他提着篮子,随在别的卖烧饼
的孩子前后,当孩子吆喝:“卖烧饼唻!”他接着低说一声:“亦然!” “亦然”翻译成白话就是“也是这样”,意思是“我也是卖烧饼的”,可见这“孟夫子”迂腐穷酸、死爱面子到极点了。鲁迅以此人为模特,经过想象加工,塑造出了孔乙己这一不朽的文学形象。这一故事,既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兴趣,又使学生了解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一种方法。
●在拓展迁移这一环节,更容易联系课外故事。
例如:讲完《愚公移山》,可联系济南南部山区的金刚纂村﹙现已改名﹚村民为了改变本村交通闭塞的状况,发扬愚公移山精神,克服诸多困难,在半山腰硬是开出一条三十多里通往山外的致富路的故事,使学生认识到愚公精神永不过时,在向经济强国奋进的道路上,仍需发扬愚公精神。
●在写作指导时,引进故事能激活学生的写作思路,并为其提供写作素材 例如,指导话题“宽容”的写作,可讲“六尺巷”和“将相和”的故事;指导“友情”的写作,可讲“管鲍之交”、“高山流水为知音”等故事;指导“诚信”的写作,可讲商鞅“立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不少话题都有丰富多彩的古今故事可用,可作为散文和议论文的写作素材。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感悟到课堂上引进故事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故事内容必须和教学内容密切相关,不可风马牛不相及,使其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更不允许品位低下、内容不健康的故事进课堂。
二.大部分故事应不但能激发学习探究的兴趣,更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三.每个故事的时间,以占三分钟为宜,最多不超过5分钟,以防喧宾夺主。如果故事太长,教师可课前加以提炼和删缩。
四.应随机介入故事,不可生硬地加进去,以免干扰学生对主体内容或主体
问题的思考,即避免节外生枝。
五.不必每堂课都有故事,应视课堂内容的多寡和教学进度的快慢而定。
需要说明的是:老师们在平时应注意搜集和积累与所教学科内容有关的故事,其途径是阅读报刊书籍,观看影视节目,聆听学术报告,与人座谈交流等,随时将搜集到的故事记在脑中,随用随取;而不是到编写教案时才去“找米下锅”。 于2011年6月
作者姓名: 王炳强, 又名王秉强 工作单位: 济南第五中学 通讯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兴华街5号济南五中语文组
邮政编码: 250013 个人电话:[1**********] 办公电话: 86995833 个人简历: 1975年 至1978年 就读于山东师范学院聊城分院中文系本科毕业 1984年至1987年山东师大文学院函授班本科毕业, 现任济南五中语文教师, 高级职称, 初一到高三皆教过. 济南市优秀教师, 国家级骨干教师, 曾任教研组长和济南市中学语文中心组成员. 在《山东教育》:《读写一体》(山东教育出版社办)、《齐鲁晚报》、《语文世界》(福建师大文学院主办)发表教学论文十余篇.
说明: 现有字数4000左右. 本文如果能刊用, 又嫌太长, 可删倒数13至21行. 再将题目改为《将故事引入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