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教学: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从儿童视角出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5 05: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1:40
顾城先生说过:“文,因为词而美,词,因为文而生。”字词虽是最小的语言单位,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内涵,传递着自身特有的信息。字词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始发站、奠基石,若没有扎实的字词教学,随后展开的阅读教学、作文教学将会成为空中阁、水中花。新的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们在语文课堂异彩纷呈的背后也看到了字词教学的浮躁与迷失,有的字词教学如蜻蜓点水,学生训练的时间严重“缩水”;有的字词教学方法单一,企图用一个名词术语或词典中的定义来解决问题;有的字词解读忘却文本,脱离生活,缺乏生命活力……以上字词教学的弱化、简化、泛化倾向,归根结底,是有的教师“目中无人”的表现。一种来自解读字词的冲动告诉我们:字词教学要想一步步接近儿童真实的生活,一步步走进儿童的心灵,就要顺应儿童的自然本性与成长规律,就需要从儿童的视角出发。
视角一:字词教学要链接儿童的真实生活。
案例:《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苏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片段。
师:生字词的读音大家已经过关了,不知同学们对课文里的“芳香”、“欣赏”两个新词的意思了解多少,可以互相交流交流吗?
生1:我理解“芳香”的意思,它是指很浓的香味。
生2:我预习时查了词典,词典上的意思是“多指花草香”。
生3:我联系课文第四自然段,理解文中的“芳香”指的是高尔基的儿子在岛上种的鲜花盛开后,散发出来的阵阵花香,我想这些花的味道一定很好闻。
师:你读到“芳香”的时候,闻到了“芳香”的花味了吗?
(学生摇摇头。)
师:真的没有?那我请大家想一想:我们曾在哪里感受过“芳香”的气味呢?
生:我想起了在中秋节的前后,我们校园里的桂花全开了,整个校园弥漫着浓浓的桂花香味,我现在知道这就叫“芳香”。
生:我也想起了我家的茉莉花,春天茉莉花开了,在很远的地方就能闻到它的花香。
师:现在你们再来读读“芳香”,看看有没有不一样的感觉。
(学生齐读“芳香”,一个个似乎都沉浸在花香之中。)
师:“欣赏”这个词语,你怎么理解?
生:“欣赏”的意思是观赏,看一看。
师:是一般地看吗?
生1:不是一般地看,是很仔细地看。
生2:“欣赏”不是一般地看,也不是很仔细地看,而是带着喜爱的心情领略美好的事物。
师:“欣赏”就是带着喜爱的心情去领略美好的事物。这是词典里的解释,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带着喜爱的心情来“欣赏欣赏”咱们班陈晨同学的一幅书法作品――“友天下士,读古今书”。
(教师手指挂在墙上的一幅字。)
师:谁来说说自己“欣赏”这幅字后的感受。
生1:我觉得陈晨同学的这幅字写得很漂亮,看了以后心里觉得很舒服。
生2:我觉得陈晨同学的这幅字写得很有劲,看了以后自己也好像提起了精神。
师:我们大家欣赏美好的事物,如一幅字,一幅画,一段音乐,就会产生出不同的美好的感觉,这就叫做“欣赏”!现在,就让我们翻开书,一起走进文本,欣赏欣赏这篇优美的课文吧!
解读:小学语文教学应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才能进行有意义的语文学习活动。因此,字词教学除了课堂、课本之外,还有学生所处的生活环境,也就是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在这一段学案例中,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芳香”、“欣赏”这两个新词时,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走进词语的意境之中,仿佛嗅到了“芳香”的气味,深入体验了“欣赏”的情感。在这个课堂上,每一个字词都呈现着自己鲜活的生命,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变得触手可及,变得熠熠生辉。教师如此引领儿童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去学习字词,不就是为词语解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平台,不就是以学生为本的字词教学吗?
视角二:字词教学要鼓励儿童与文本对话。
案例:《这儿真好》(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这篇课文讲述了生活在荒岛上的小熊孤零零的,后来,他通过植树造林,把荒岛变成了绿岛,吸引了许多小动物来和他做朋友。课文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小熊高兴极了,不停地说:‘欢迎你们!欢迎你们!’”这句话中的“极”是个生字,如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呢?请看以下两位老师不同的处理方法。
第一位老师的处理方法。
师:小朋友们,小熊看到这么多朋友都来到小岛上,他的心情怎么样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高兴极了”是什么意思呢?谁来换个词说说。
生1:“高兴极了”就是“很高兴”的意思。
生2:就是“非常高兴”的意思。
师:还有其他说法吗?
(没人能回答。)
师:还可以说“特别高兴”、“十分高兴”。
(见没有学生会回答,老师自己说出了其他答案)
师:谁来读出小熊的“高兴极了”。
(学生读句子,但都读得干巴巴的。)
第二位老师的处理方法。
师:小朋友们,小熊看到这么多朋友都来到小岛上,他的心情怎么样呢?谁来读读这句话。
(学生读)
师:哪个词让你体会到了小熊此时此刻的心情?
学生:“高兴极了”这个词语表达了小熊当时的心情。
(老师出示词卡:“高兴极了”,指名多人读。)
师:小熊高兴极了是什么样子的?你能看着图说说吗?
生1:他笑得嘴巴都合不拢了。
生2:他笑得眼睛都眯成一条线了。
师:你们都观察到了小熊脸上的表情,再看看他的动作,你会有新的发现。
生1:我看到小熊的手都舞起来了。
生2:他高兴得蹦起来了。
师:是啊,他高兴得手舞足蹈了,这就叫――(学生接读)高兴极了。
师:(采访学生)小熊,小熊,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为什么?
生1:现在我有朋友了,所以特别高兴。
生2:现在,小岛上很美,我生活得很幸福。
生3:我每天可以和朋友们一起玩,十分开心。
师:小熊,你想不想把这份快乐和我们大家一起分享?哪只小熊来读一读这句话。
(学生读句子。充满感情,仿佛把自己当成了这只快乐的小熊。)
解读:卢梭曾说,人的所有官能中,理性是最后发展的一个。在儿童时期,感官最敏锐,应该借助眼观耳听、口读心诵,充分发挥儿童身体的官能。此案例中的第二位老师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鼓励学生与文中的小熊对话,捕捉小熊快乐的神情,开心的动作,激动的心情。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由衷地表达出对小熊“高兴极了”的描述。紧接着引导学生与角色进行对话,让学生设身处地与小熊同喜怒、共哀乐,在移情换位中进行体验,变旁观者为当事人,变感受他人情感为自我流淌情感。这样的词语教学符合儿童学习的内在节奏,深化了儿童对语词的理解。而第一位老师显然是在用*的视角引导学生学习词语,教师试图引导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高兴极了”,殊不知,这对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只是“用不懂的词来解释不懂的词”,目标达成度较差。
视角三:字词教学要关注儿童的精神成长。
案例:一位老师教学《最佳路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一课中的“催促”一词,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师:同学们看看偏旁,“催促”这两个字都和什么有关?
生:老师,这两个字都和人有关系。
师:怎么这两个字都是人字旁,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1:“催促”至少要涉及两个人。
生2:“催促”就是一个人叫另一个人赶快行动。
师:说得好!你能不能说说平时谁催促过你,他为什么要催促你?
生1:早上,妈妈催促我快点起床。
生2:爸爸催促我赶紧坐车上学。
生3:妈妈催促我赶紧完成作业,一会儿我们要去看电影。
师:时间是宝贵的,大人要我们抓紧时间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其实我们自己也可以催促自己,督促自己,学会做生活的主人。再看文中写的是谁催促谁?
再看,一位老师对于《爱如茉莉》一课中“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句的处理。
教师展示一幅画,画面中的母亲安详地睡着,嘴角挂着甜甜的微笑。父亲伏在床边一只手紧握住母亲的手,一缕阳光从窗外射进来,画面是那么静谧美好!
师:看了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些词?
生1:我想到了温馨的氛围。
生2:我想到了美好的生活。
生3:我觉得画面是那么让人感动。
生4:我想到了恬静的环境。
师:(出示文中的句子: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轻轻地读一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里的“探”能不能换成“射”或者“照”?
生1:我觉得用“探”更好些,因为这样就把阳光写得有生命了。
生2:我补充一点,这里用一个“探”字不仅写出了早晨阳光的轻柔,也反映了此刻的病房非常安静,这样的情景很动人,连阳光也不想打搅爸爸和妈妈,悄悄地探了进来,作者的心情更是如此。
生3:我还认为画面的主题是爱,爸爸妈妈这种朴素美好的爱就像茉莉一样,散发着缕缕清香,在这种香味的熏陶下,阳光也变得温柔了,所以才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照着……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老师好像也闻到茉莉的清香了!谁能把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读出来呢?(老师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体会爱的美好。)
解读: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关键字词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学语文,必须求得语言和精神的协同发展。语文,既要丰富和优化学生的语言系统,使之拥有适合年龄阶段的言语能力,又要完善和丰富学生的精神境界,使他们的情趣、情思越来越丰富美妙。第一则案例中,老师不仅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词语的意思,还适时对学生进行了惜时教育,关注了学生的精神成长。第二则案例中,教师的字词教学已经深入学生的精神领域,经过几个来回,有力地唤起了学生对爱的感动与颂扬。“探”这个词在学生的心灵里鲜活了起来,精神和语言水*融。总之,教师鼓励儿童用自己的方式来观察,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从儿童的视角解读字词,本质上是对作为独立生命个体的儿童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儿童学习方式的尊重。这样就能让孩子们在富有诗意的字词学习中积淀一份真挚的情感,收获一份沉甸甸的思考,化作一种由衷的行动,这或许就是字词教学的“返璞归真”。
小学语文教学由字词教学始发,并由它坚实地托举起句、段、篇的教学。字词教学是我们研究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倡导从儿童的视角解读字词,不仅是强调字词教学要与儿童的天性结合;更重要的是想让理解字词成为学生的一段“生活”、一份“体验”、一幕“对话”、一种“感动”……成为融入阅读教学中的一股“智慧的琼浆”,从此滋养学生的阅读历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单位
江苏省溧阳外国语学校
◇责任编辑:徐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