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一水湘西情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5 07: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3 01:08
我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若论*最美情话,沈从文写给夫人张兆和的情书绝对名列前茅。曾经的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而沈从文,有一本《边城》,有一本《湘行散记》,有一个张兆和,一生足矣!
从边寨月光到黛绿山色,从临江陡壁到残雪竹篁,从山涧鸟鸣到雨雪初晴,水清,鱼动,竹翠,亦动亦静,层次分明,仿佛一幅幅清丽脱俗的水墨画,那里的山山水水世俗人情,都是故事,都是诗歌。
近日阅读《湘行散记》,本书是沈从文的一部散文集,共收录了30篇文章。在本书中,有以人物来命名的《一个带水獭皮帽子的朋友》,《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人》,《辰星小船上的水手》,《五个军官与一个煤矿工人》,《老伴》,《虎雏再遇记》,《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以地名来命名的有《桃源与沅洲》,《鸭窠围的夜》,《箱子岩》;还有以时间来命题的《一九三四年一月十八》和《滕回生堂的今昔》等等,既各自成篇,又有内在的整体性。1934年,沈从文从北平回乡探母,车行至常德桃源后,转走水路,沿沅水溯流而上,经过十天舟行到达湘西凤凰家中。一路上,沈从文每天写信给夫人张兆和报告沿途见闻,返京后遂整理成集,陆续发表。这就是《湘行散记》。
作者回乡走的是水路,一路上的见闻都与水边人物有关,书中写到的人物除了水手,还有妓女、小店老板、兵士、土匪等,在这些卑微的人物身上,作者既表现了他们质朴本真的人情之美,又流露出深沉的乡土悲悯情怀。
《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讲述了作者一个老朋友的琐事,这是一个被认为是英雄亦是坏蛋的人物,它的突出特点是戴着一顶价值48元的水獭皮帽子,他语言精蛮却精妙丰富,野话妙趣百出,比喻丰富,它还是一本活生生的大字典,比县衙里的“包打听”知道的还清楚,他粗鄙莽撞,但对字画风雅有加,不惜花高价来收藏字画,特别喜欢作者来辨别字画的真假。
《一个多情水手和一个多*人》没有任何伦理教条,一个快乐多情的水手,一个爱好美丽的妇人,体味着人生舌根上的点点苦味。水手多情,*深情,诸如:水手不肯走,磨磨蹭蹭的在那儿听那妇人说些痴话,得了四个烟台大苹果迫不及待的要去带给自己心爱的女人享用一下,不顾落入激流的生命危险而为情人跟同伴乱打乱转……作者以温婉细腻的文字将深藏于他们内心的挚情展露在世人眼前,却又在不经意间揭开了这温暖幸福背后的*——不断地离别才是他们真实的命运,饱含了作者对小人物生命的理解与深深的无奈和悲哀。
《辰星小河上的水手》描写了三个水手的形象,他们平时极粗野,骂人的字眼如同我们作文时的标点符号一样不可缺少,然而他们又都非常的善良。船靠岸时,其他三个人怂恿一个人去到岸上找女人,作者就给他一些钱,可是他上岸不久就回来了,用钱买了橘子请大家吃。
作者在文中的用词非常精准,比如:“我一个人坐在灌满冷气的小小船舱中”的“灌”字(《箱子岩》),“把鞋脱了还不即睡,便镶到水手身旁去看牌”的“镶”字(《鸭窠围的夜》)。这样的字,在生活里,群众是用着的,但在知识分子口中,在许多作家的笔下,已经消失了。而在沈从文的笔下,却是那么自自然然,信手拈来。
沈从文被誉为现代中国的“风俗画家”,他说,“我虽然也写都市生活,写城市各阶层人,但对我自己的作品,我比较喜欢的,还是那些描写我家乡水边人的哀乐故事”。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总是那么安安静静的,一山一水,一沙一石,一桥一楼,一腔一调,皆现在眼前:虎耳草,吊脚楼,木筏子,竹篙子,女子身上的围裙,几句水手们的野话,几声吊脚楼上的轻笑,一切一切寻常可见又充满灵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