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超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5 00: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8 13:19
一、从家庭关系看匡超人
匡超人从性格上看是一个积极向上的年轻人,并且严格遵守着儒家的孝悌规范。从得到马二先生的资助回家对于父亲的照顾写起。对于父亲的悉心照顾,对于家庭的无私付出既有儒家的道德规范的影响,也有自己真实性情的成分。他聪明能干,待人谦恭有礼,刻苦上进。在这里刻画的时候除了一些细节描写作者还用了对比的手法,就是把超人和他哥进行鲜明的对比。家庭败落了,父亲生病了,他大哥就赶紧分家另过,唯恐避之不及;超人却是安顿好父母,一人扛起家庭的负担,给父母足够的依靠。村里着火了,超人背出父亲,牵出母亲和嫂子;大哥却只顾抓一些琐屑器物,要钱不要命。就是一个吃鸡的细节兄弟二人也是迥乎不同。如兄弟二人火中逃难这段描写:他哥“只顾得他一副上集的担子。担子里的东西又零碎:芝麻糖、豆腐干、腐皮、泥人……掉了那一件。”匡超人“别的都不打紧,忙进屋去抢了一床被在手内,从床上把太公扶起,背在身上,把两只手搂得紧紧的,且不顾母亲,把太公背在门外空处坐着。又飞跑进来,一把拉了嫂子,指与他门外走。又把母亲扶了,背在身上。”这样的对比不能不说不让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入木三分。对家庭的责任,顾全大局的思想,让超人的形象在此刻熠熠生辉。
二、从社会关系看匡超人
而一次机缘巧合,让他得到了李知县的垂青。收到知县的帖子,也由此拉开了他一步步走向官场混迹社会,不断堕落的序幕。通过知县的提携,超人考童生、府考院考都很顺利。然而因为知县的一点问题,他不得不仓促避祸。此时的他还是刻苦上进的,充满了对功名的强烈渴望与美好前程的幻想。我们应该批判他这样的思想吗,我觉得不,积极入世的思想原本也是儒家所提倡的。何况作为一个思想自由的个体而言,谁都有改变自己生活现状的要求,也正是顺应当时社会的大环境,超人选择步入仕途也无可厚非。正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超人认识了景兰江浦墨卿之流,跟着吟诗作赋,在所谓的社会非主流混迹了一段时间。并且在选诗方面表现了非同一般的才能,别人用二十日完成的任务,超人仅用了六天就高质量地完成了。作诗只看一日基本上就能作得很好了,可见他在此方面是有着极高的天赋的,如果加之个人的努力也许真的能够成为一代名士。只是这样的名士却不是被当时社会所能接受和认可的,不能改变自身的生活条件,不能步入仕途,甚至于被那些做八股的人们视为不入流的一派。这就告诉我们超人的人生方向其实是他那样的社会底层不能够改变的,如果改变了,那么也几乎是和王冕一样没有什么前途而言的,他也只是顺应了社会。毕竟一个人,当他的生存都成问题的时候,是没有能力跟一个庞大的社会相抗衡的。如果他要生存,对于自己的生存方式几乎没有选择的权力。
而遇到潘三爷才是超人人格转变的一个关键。潘三爷告诉他先前他所结交的吟诗做赋之流对于生财和仕途都是无益的,还徒留世人耻笑,所以劝他做些有想头的事。到了潘三的家里,亲眼目睹了潘三的为非作歹,而超人却没有任何的阻止,反倒积极参与,从中获取利益。那么他知道这是不应该做的吗?我们说从后来潘三被拘以后他看款单后的神态和语言,我们知道他对做那些错事以及可能受到的惩罚也是心知肚明的。可是在蝇头小利目前,在潘三的教唆之下,他没有自己的主见,除了对于利益的追逐,他已经忘记了一切。潘三虽然是一个市井无赖,但是对于匡超人还是很讲朋友义气的。帮他娶亲生子,帮他安家置业,帮他补贴亏空。那么在朋友身陷囹圄而超人有探视的机会的时候他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看看他是怎么说的:
“本该竟到监里去看他一看,只是而今比不得做诸生的时候,既替朝廷办事,就要照依着朝廷的赏罚,若到这个地方去看人,便是赏罚不明了……潘三哥所做的这些事,便是我做地方官,我也是要访拿他的。如今反倒走进监去看他,难道说朝廷处分的他不是?这就不是做臣子的道理了。况且我在这里取接,院里、司里都知道的,如今设若走一走,传的上边知道,就是小弟一生官场之玷。这个如何行得?可好费您蒋先生的心,多拜上潘三哥,凡事心照。若小弟侥幸,这回去就得个肥美地方,到任一年半载,那时带几百银子来帮衬他,倒不值甚么。”
这是多么美其名曰的借口,又是多么狡猾的明哲保身,还是多么可恶的忘恩负义!造成他这样做的原因固然有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是更多出于他对功名利禄的追求与爱慕的本质所决定的。即使有一天他身居要职,真的能还记得潘三吗?我觉得那是不可能的,他绝对不会在想起这个曾经有恩于自己,而现在对自己完全无益的人。但是他却说的天衣无缝,掩盖的不留痕迹,足以暴露他的虚伪也暴露了对于权势财富的*和贪婪。这样一个巧言令色却忘恩负义的人,还是那个曾经让我们很喜欢也敬佩的不断上进的匡超人吗?性格决定命运。
三、从婚姻关系看匡超人
他的虚伪和自私还表现在他对待原配妻子的态度上。为了能让自己不被潘三的案子所拖累,他不顾妻子的感受和心意,自己毅然卖掉房子,把妻子送到乡下,直接促成了她的死亡。而妻子在老家望穿秋水等着盼着病着煎熬着的时候,匡超人又在哪里呢?为了自己的面子问题,更为了荣华富贵,他用《琵琶记》作幌子,心安理得再娶。知道了自己的原配妻子已死,却用莫须有的所谓的“诰命夫人”的头衔和荣华富贵来糊弄和打发自己的哥哥去安排后事。我们看到了一个人的冷漠和无情。
到了最后,老实本分的匡超人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这个自私虚伪冷漠的人。他还学会了夸夸其谈狂妄自大和自吹自擂。不但用莫须有的荣华富贵把自己的亲哥哥和嫂子哄的团团转,在别人说到选家的时候,他把自己吹得无人能及。在牛布衣戳穿他的“先儒”时他却胡乱狡辩。说到自己的工作时更是吹得天花乱坠,子虚乌有。
那么是匡超人本来就是一个这样的人还是社会的大环境把他影响成一个这样的人呢。我们说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我认为固然环境的影响是前提,但是更是由于他自己不洁身自爱,没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急功近利所决定的。能够奋发向上固然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然而如果没有选对奋斗的方向和目标,那么只会越行越远。不能把自己的努力和名族、国家的兴衰联系在一起,那么最后只能堕落成极端的自私主义。匡超人是一个可悲的人物,他不能也不想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一味地随波逐流,那么等待他的谁知道是第二个张铁臂还是第二个潘三爷呢?社会的悲哀,教育*的悲哀,个人性格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