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发现中学生的与生具来的优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25 21:0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4 13:54
学生生活短短十几年,却是个人脱离幼稚、逐步蜕变到成熟的过程,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时期。这个过程中的学生们,既没有蜕去幼稚的一面,又仿佛已经是“小大人”了,身与心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个人的情绪情感都在经受史无前例的考验,难免会有迷茫、困惑、不知所措的时候,难免会偶尔出现混乱。这个时期,他们最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与指引。
目前,通过对一些学生进行调查,发现现在的学生存在这样的心里问题:1、学习压力大造成精神紧张。2、偏执、敌对,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3、总感到别人对自己不友善,人际关系紧张。4、对学业没有信心,精神抑郁、情绪低落。5、焦虑、心情烦躁不安。6、适应新环境的能力差。不习惯教师的教学方式,或者不喜欢学校的各项活动。7、情绪忽高忽低极不稳定。8、当他人强于自己,心理就会极不平衡。严重的学生会产生自卑心理、戒备心理、逆反心理等。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坏的影响。
一、产生这些不良心理的原因分析
1 .自卑心理
学生由于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落后位置或曾犯过错误受到教师的批评、同学的抱怨、家长的训斥,经常处在"四面楚歌"的环境和氛围之中。他们在班里,在家里总感到抬不起头,老是不如别人,总爱把自己的弱点与其它同学的优点对比,心里失去平衡、心态消极,在学习、处事方面不能放开,造成学习效率低。自己的行为,学习成绩得不到认可和重视,学习积极性,学习兴趣受到挫伤,产生恶性循环。为了寻找心理满足,达到暂时的心理平衡,他们就设法在另一方面表现自己。我们常常看到,有自卑心理的学生,学习没有兴趣效率低,经常听课精力不集中,不能进入状态,在课堂上精神萎靡,神情呆滞。但是他们对偶像、歌星、球星等却表现出异乎平常的热情,经常关注与谈论。在与同学的交往上,经常表现在对发型、服饰等方面的追求上,以此来体现自我的价值和存在,求得心理上的暂时平衡。
2 .戒备心理:
学生由于多次的失败,屡遭挫折,有时做了好事,学习成绩有了进步,没有得以应有的肯定和表扬,他们就感到老师不关心自己,认为自己在班里是多余的人。一旦出现误差,又极其容易受到批评、训斥。他们感到表扬、奖励没有自己的份,只有挨批受罚才是自己唯一的专利。不管自己怎样努力和上进也是枉然。所以对老师经常处于猜疑、怨恨的紧张状态,久而久之,与老师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他们从心眼里听不进,也不想听老师正确的教育,整天躲躲藏藏,有意回避躲闪老师,或者把老师的话当耳边风,当作没听见,或者当面答应得很好,过后却还是老样子。
3 . 逆反心理:
家长或老师对学生靠权威压服,或靠体罚、变相体罚等,都会造成学生的畏惧、恐慌和防卫等不正常心态的形成,诱发导致学生反权威、反说教的逆反心理,他们对家长或老师的教育产生怀疑,对正确的管教产生抵触,对班集体冷漠,与家长或老师感情疏远,甚至产生对抗和敌意。家长或老师要求做的事,他们偏偏不做,即使强迫做了也做不好,而家长或老师要求不做的,他们反而积极去做。
二、矫正学生心理障碍的几种方法和对策
1 . 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学生的生活条件,环境是复杂的,形成问题学生的原因往往不是单一的。为此,教师必须科学、准确、全面的分析,把握不健康心理的病结,有的放矢,对症下药,这样才能取得好的转化、矫治的效果。例如,学生的自卑心理形成原因,有的是来自生理身体方面的,有的来自智力方面的,有的来自家庭方面的,还有的是来自教育方面的。教师在矫治时,首先应当分析查明原因,分清类型,抓住不同的特点和规律,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调节和矫正,才能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在矫治问题学生自卑心理时,老师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去满足差生的心理需求,适当考验,增强学生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力,培养学生能吃苦耐劳的精神,忍受旷日持久的考验。用榜样的力量树立差生的自信心,创造宽松和谐的班级体,充分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使学生的不安、烦恼、孤独等情感得到淡化或抑制。同时还要多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密切配合、团结协助,使学生生活在希望之中,变自责为自信,变自卑为自尊,变自我否定为自我肯定,启发他们扬长避短、积极进步、勇敢地面对人生。
2 .爱字当头,以诚相待。
教育的关键是爱字当头,没有教师的爱,就没有教育,也就没有差生的转化。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爱能使坚冰化水,顽石变玉。教师只有爱字当头,诚心相待学生,掌握差生自尊心强而又得不到尊重的心理矛盾,用体贴与爱抚的态度对待差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彼此尊重、相互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问题学生与教师之间的鸿沟完全可以填平,问题学生戒备性的心理障碍也是完全可以矫治和清除的。
3 .发现闪光,激励学生。
问题学生的心理,思想中并不完全都是消极的因素,也有积极的因素,即闪光点。如果教师能透过消极因素的迷雾,善于捕捉发现差生的闪光点,点燃他们心灵中的星星之火,星火燎原之势势必形成,必将驱散消极因素的迷雾,现出他们金子般的耀眼光华。对于问题学生贯彻多表扬少批评,多赞许少指责的原则,对他们小小的进步,点点的成功,教师都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的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样学生会以内心体会到进步的高兴和成功的喜悦,进而充满希望和信心,扬起学习和生活的风帆,逆反心理就会得到转化和矫治。
4 .培养动机,激发兴趣。
由于问题学生感知、记忆、思维、想象以及语言等智能水平低于同班学生,学习上经常处于落后地位,虽然极大的努力,也无法赶上同学,于是自怨自艾、自暴自弃,产生了厌学、惧学的心理,奋发向上的动力不足,甚至完全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动机。高尔基说过:"生活中,没有任何东西比人的兴趣更重要,更珍奇了"。学习动机是制约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的心理因素,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要想矫治问题学生的厌学心理,教师应当积极培养与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首先要如强学习目的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需要和兴趣,逐步形成正确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学知的*。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小学六年级是一个重要阶段,初中二年级是初中的一个重要阶段,高一年级是高中的重要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其心理呈现明显的特点,也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较难把握的阶段。
从学生心理特点形成的过程去看,他们是在心理发展的基础上明白做人的真谛,掌握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本领的。可以说,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成长为跨世纪人才的关键。
一.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
1.小六学生的情感特点
(1).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增强。
(2).情感的实践性和坚持性较差,依赖*监督。
(3).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
六年级学生的情感内容日益丰富,社会性道德感有很大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能力有所增强。行动的冲动性和受暗示性大为减少,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但他们果断性和坚持性还比较差,还依赖于父母或教师的监督。
2. 小学六年级学生个性的特点
学生的个性在正规的学校教育和环境的影响下,得到全面系统的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在独立性、批判性以及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水平方面,都有一定的进步;组织性、纪律性、勤奋、坚毅等优良性格特征,逐渐获得健康发展。其个性特点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1)、发现和探索新自我
(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增强
(3)、开始意识到自己的性别角色
(4)、依赖中求独立,出现对*的反抗
当学生升到小学六年级时,变得比较独立,但他们仍希望获得教师的注意和喜爱。这个阶段的学生不再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权威,他们可能会在背后批评教师。他们非常在意规则及处罚是否明确,如果规则和处罚稍有不一致或不公平时,他们就会抱怨、不满。
小学生喜欢成群玩耍,这个“群”的人数多少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在低年级,一般是2----3人的小集体,他们常在一起游戏或做作业。这个“群”的形成,往往是由于住地接近或某种偶然机会的结合,这样的结合自然是不牢固的,容易分化。这个阶段,如果某个小学生被小集体排斥,显然也会感到痛苦,但对其心理影响程度不太大。因为由于另外的偶然原因,这个孩子又会参加其他的小集体。到了中年级,小集体人数增至7人左右;当升入六年级时,小集体人数又减少到3----4人。这时候小集体的形成基础是彼此同情、共鸣、爱和相互尊重,所以结合的稳定性增强,个人受朋友的影响也随之增大。这时,如果某个学生被集体排斥,他会感到非常痛苦,甚至不想继续上学。
总的说来。小学六年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期,这一阶段是人生发展的奠基时期,此时打下的教育基础,将影响每个学生的一生。小学六年级学生的个性尚未定型,还有较大的可塑性,由于教育水平的*或家庭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个性发展上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偏差甚至倒退,因而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二.初二学生心理特点 :
初二的学生已步入青春期,心理发育迅猛,心理特点表现的尤为明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性意识骤然增长,性意萌发,迷惘焦躁。
由于生理上出现性发育加速,使得青少年对性知识特别感兴趣,对异性有强烈的交往*,性的好奇感和神秘感与日俱增。由忽视性别变成重视性别、由排斥异性变成亲近异性。渴求接纳,寻求伙伴
(2).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对问题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迅速,逐步从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思维能力大为提高,理想志向更为远大。
(3).自我意识强而不稳:
自尊反叛更加强烈,情绪动荡,自我封闭,独立*增强,对事物能做出自己的判断和见解,但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或过低,常被一些矛盾所困扰,如独立*与缺乏独立能力的矛盾,自己心中的“*感”与*眼中的“孩子气”之间的矛盾等等。由尊敬老师变成鄙视老师、由生活在真实生活中变成生活在虚拟世界中。
(4).情感世界充满风暴:
常常表现出幼稚的感情冲动和短暂的不安定状态,孤独、优伤、激动、喜悦、愤怒微妙地交织在一起,组成一个强烈、动摇和不协调的情感世界。由心无杂念变成心事重重、由无所追求变成追逐明星。
(5).兴趣爱好日益广泛:
求知欲与好奇心强烈,富有理想,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活动,对于竞争性、冒险性和趣味性的活动更是乐不知疲。由习惯平淡无奇变成喜爱绚丽多彩。
(6).人际交往*强烈:
一方面强烈希望结交志趣相同,年龄相仿,能够相互理解、分亨生活感受的知心朋友,另一方面,对自己周围的人尽量保持良好的关系,尤其是对自己所属的集体,有强烈的归属感和依赖性,宁肯自己受点委屈,也要保持生活圈的平衡与协调
(7).厌学情绪更加激化, 自我管理更加困难.
针对上述特点,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注意:
1、一方面充分肯定学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同时指出,家长、教师及长辈们的知识、经验毕竟多一些,生活阅历丰富,看问题通常也要全面一些,应尽量多征求父母、教师的意见。
2、家长养成民主管家、民主治家的良好素养,更新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平等地对待孩子,切忌粗暴打骂,充分尊重孩子的意见;指导孩子从小事做起,循序渐进,从而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处事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如果是自己错了,要主动向孩子认错,对一些小事尽量放手让孩子去做,可以暗中悄悄地观察,为孩子保驾,让孩子有施展自己才能和锻炼的机会;逐步放宽孩子独立处事的范围,加深独立处事的难度。
3.充分肯定中学生“渴求接纳,寻求伙伴”这一心理发展特点。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包括“君子之交淡如水”、“人生难得一知音”等。
4、指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包括“君子之交淡如水”、“人生难得一知音”等。一方面寻求接纳伙伴,另一方面培养自己坚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不要轻易将内心的痛苦、不悦吐露给朋友。
5、指导孩子在交异性朋友时注意分寸,在交同性朋友时同样要注意分寸,防止产生*者。
三.高一学生心理特点
(1)智力水平接近*高峰状态。注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较长时间地注意与自己兴趣有关的事物,并能分配注意。观察具有一定的目的性、系统性、全面性,但欠精确。初步完成从具体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的过渡,开始理智地思考问题,但时常需直观的、感性经验的支持。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能独立地判断是非善恶,不轻信别人的结论,爱评论和争论,希望独立地解决问题,但往往会以点概面,比较偏激。
(2)情绪体验较初中阶段强烈,情绪内容广泛,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形成各种心境。憧憬未来,常对活动充满热情,易振奋、易波动,也会感情用事,有时会出现盲目的狂热和急躁,以致不计后果的冲动;遇到挫折会有种种消极情绪。由于思维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其感情具有文饰性,内心世界活跃,而且情感的外部表现常与内心体验不一致。
(3)意志动机的主动性、目的性增强,能掌握自己的行为。在处事的信心度、果断性、自制性方面有发展,调节力较初中有提高。
(4)兴趣范围进一步扩大,并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性格特征趋向稳定、成熟,外显与内向类型明显。可性格的可塑性仍较大,旧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被改塑,新的不良性格特征可能还会产生。
(5)动机层次提高,对社会各方面的关心程度增强,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并逐渐转化为决定自己的行为的动机,体现了各自的价值取向。但对权利的需求多于对自身的义务、责任和实际行动的需求。
三. 家庭教育的功能
一、家庭教育中的责任感教育
(1)、一个没有责任感、没有价值感的孩子,会因为找不到自己的生命在社会中的地位和重要性而倍感迷惑,失去了该有的创造力!更注意一些物质性的、轻浮性的东西,变得迷失,没有了对自己、家庭、社会的责任感!所以责任感应该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几种现象是常见的:1.早上父母要上班,火急火燎地抓紧时间,可孩子就是慢吞吞的心不在焉;,2.过去认为男孩粗心女孩细心,现在女孩也同样屡犯粗心毛病;3.孩子做作业,就是粗心大意;4.对于做家务,不说他们绝不会主动干。5.认为学习是没有用的,提不起一点兴趣。
这些情况发生得多了,家长似乎也拿不出什么办法解决,有些家长为了少说话,就宁可自己苦点累点,于是干起了包办的蠢事。十几年如一日,孩子是长大了,但却因能力不具备早早地被社会淘汰出局。一位著名的教育专家告诉我们:学校、家庭不仅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升学情况,更要培养孩子的“责任感”。
(2)、责任感是指一个学生应该具备的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使命感。另外,学生在起床、吃饭、读书、做作业、干家务、孝敬老人、尊敬长辈、对待同学等方面,都应有具体相应的责任。
责任感是与生俱来的
在孩子幼小的时候,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事情:刚起床就自己找衣服一通乱套;看到大人刷牙也要自己试着耍;手脏了自己要开水龙头洗……
但是作为家长我们会怎么做?
马上帮他们弄好,说他们不行……但是,您有没有想过这样做的后果呢?在这种帮助下,孩子会觉得自己的*,逐渐萎缩主动性,养成依赖性。别忘记:责任是与生俱来的,当孩子要做事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是积极的引导,给他们忠告,让他们知道经验教训。
家长应该让孩子从小就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要由自己负责。例如有的孩子吃饭时不好好吃,跑来跑去,家长不要追着喂,等他饿了想吃饭时再告诉他:只有好好吃饭,才不会挨饿。又如孩子总忘带作业或学习用品,家长不要马上给他送,让他挨几次批评,以后他就会养成检查书包的习惯了。对早上赖床的孩子也是如此,让他因此误了上课、或未能参加春游等,都会帮他逐渐认识到不良的行为会带来不良的后果,渐渐养成遵守时间、积极自律的观念和习惯。反之,一味迁就包办,只会导致孩子漠视规矩,缺乏责任心和约束力。
(3)、对此,教育专家开的“药方”是:从孩子慢慢吞吞的动作到家长千方百计地为他省时间来看,我的感觉是父母把孩子的迟到看得太重。孩子迟到你就让他迟到,关在校门外也好,站教室里受罚也好,那都是他自己的事。你让他尝尝这种压力为什么就不行,等孩子流泪了、无地自容了,他感到自己说不过去了,你再给他讲讲责任感的问题,他还会有起床那么多的毛病吗?
专家认为,孩子对迟到、做作业之类的事满不在乎,而父母倒是心惊胆战的。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错觉,似乎上学、做作业是为了家长,不然他们为何如此着急?当家长的要把责任还给孩子。如果孩子长大了,做什么事都没有责任感,孩子将来会有什么前途?还有家长把孩子的迟到、作业做错视为自己“没面子”,这非但不可不必,而且也会给孩子以负面影 响。该是孩子负责的就让孩子负责,家长没有必要包揽孩子的责任,“包揽”与“剥夺”无异。
注:只有让孩子看到行为的后果,他才会知道做的对与不对,之后他们会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二、家庭教育中的道德教育
(一).
如果你问今天的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思想道德重要不重要?大概很少有人不承认它们的作用。但在实际生活当中,尤其是在如今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下,作为家长,我们却常常不自觉地跟孩子强调发展智力、抓好学习的重要,而把道德教育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上。
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王宝祥曾做过一个全国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平均有85%的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进行道德教育对孩子最重要,但在一系列选择性题目中,家长们的回答显示,排在前三位的都没有德育。家长们最关心和实际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孩子的学习、分数等智育问题。这一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家长们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与行为脱节。要让广大家长转变观念,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又是一项紧迫的任务。
家庭是儿童生活的第一环境,对儿童良好的道德行为养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3.2亿家庭的泱泱大国,这笔巨大的教育资源应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发挥优势。
为使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突出重点,我们一起探讨家庭德育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由千千万万个家庭所组成。家庭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国民素质,必须从青少年和家庭抓起。家庭是人才成长的源头,家庭道德状况如何,不仅关系到家庭内部的和睦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关系到社会良好风俗习惯的形成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为调节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一个团结文明和睦幸福的家庭,需要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家庭道德。家庭道德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用来处理家庭成员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会形成不同的家庭道德规范。家庭不仅具有生产、生育和消费的职能 ,而且具有教育的职能。家庭是个体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长任的、甚至是终身的教师。子女从小到大都在接受着家庭所给予的教育。家长会根据自己对*关系、思想观念和道德规范的理解,将自己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向子女进行灌输,教育引导他们如何做人和如何评价人,希望子女成为自己理想人格的化身。家庭的道德状况,尤其是家长自身的品行修养对子女的健康成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首先,家长自身的品行修养对青少年起着耳濡目染的作用。
父母是青少年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儿童的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对子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父母以身作则,严以律己,作风正派,品行端正,子女就容易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情操;反之,父母行为不检点,品行不端正,整天抽烟、酗酒、打麻将,对孩子则会产生不良影响。很多调查表明,不少中小学生抽烟酗酒,最初都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
其次,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家庭是人生的避风港,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 ,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人的心灵起着陶冶和净化作用。在和谐家庭人际关系的陶冶下,青少年会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会造成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对家庭失去信赖,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疾病。一对美国夫妇曾将500名犯罪青少年与500名非犯罪青少年进行比较,发现这些非犯罪青少年中有一半来自和睦家庭。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有些家庭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经常为一些生活琐事吵得面红耳赤,甚至大打出手,这对孩子幼小心灵产生了极坏影响,久而久之对父母会感情疏远,对家庭会产生逆反心理,有时会因为家庭整天不安宁而离家出走。不难想象,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斗嘴吵架寻常见,麻将之声日日闻”的家庭氛围中,怎么能够健康成长呢?
再次,家规家貌对青少年健康成长起着约束示范作用。
家规是指家庭成员在家庭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家貌则是指家庭传统习惯、生活作风,精神风貌和处世之道。严格的家规对家庭成员起着扬善抑恶的作用,它像无形的戒令,帮助青少年“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良好的家貌对子女的行为起着榜样示范作用。家长发扬民主,和子女平等相处,有事同大家商量,尊重子女意见,孩子们就会感到心情舒畅,个性和聪明才智将会得到充分的发挥;反之,父母搞家长制,一言堂,要求孩子对父母的话只能服从,不能反抗,子女就会产生压抑心理,长期下去会形成孤独忧郁的不健康心理。
最后,家庭的环境氛围对青少年心灵起着净化陶冶作用。
青少年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由于他们年幼无知,尚未接触社会,因而辨别是非能力差,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尚未确定,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由于他们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性,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孩子们注意的中心,同时也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古人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 ,久而自芳也;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孩子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气氛中,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家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有了很大发展,封建传统的家庭观念在逐步淡化,民主、平等的家庭意识在逐步增强,广大家长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家庭人际关系逐步和谐,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不断重视。但由于种种原因,在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方面还有不少问题,还存在着许多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家庭因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父母自身素质差,对孩子期望过高,管教过严。
一些家长由于缺乏较高文化素质和良好的道德修养,在教育子女方面误认为“棍棒之下出人才”,“孩子面前无民主”。他们“望子成龙”心切,为了孩子早日成才,往往采取高压手段,有的给子女目标定得过高——考试要达到一百分,要考上重点学校,长大一定要成为什 么“家”。一旦发现离目标距离过大,马上“打”字当头。某地有一女孩因不愿学钢琴而用菜刀砍伤自己的手指,北京有一女中学生因高考心理压力过大而跳楼自杀。这些悲剧很大程度上是因父母教育方法不当,自身素质太差而造成的。
2.一些父母行为不检点,自身形象不佳,对子女放任自流。
一些家长业余时间不是跳舞,就是吃喝赌,整天搭“方城”,甩老K,对子女产生极坏影响。有一对父母整晚上打麻将,夫妇轮番上阵,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他们特地在外面租了一间比较安静、没有打扰的房子,但因为上行下效和无人管教,每晚十点以后,孩子便邀请一些不三不四的人陪他玩麻将,经常通宵达旦,成绩直线下降,最后因缺钱而走上偷窃犯罪道路,而父母还蒙在鼓里。这些教训发人深省。
3.家庭结构的裂变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影响。
家庭结构发生裂变,比较突出的是离婚率上升和家庭的重新组合。家庭裂变受害最深的是青少年,它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创伤。许多青少年因为父母离异无人管教而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由于家庭不和睦,孩子缺少父爱、母爱,而使他们心态扭曲,感情脆弱,烦燥焦虑,沉默寡言。残缺的家庭还容易使孩子形成孤独、恐惧和说谎的心理,产生厌世、厌学、不求上进、自暴自弃的人生态度。
4.一味追求学习成绩,忽视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有些家长片面认为,教育子女就是开发智力,学习知识。学习知识就是考试得高分,取得好成绩。为了保证子女集中精力搞好学习,一切家务劳动都由父母承包,子女本来可以自己动手做的事,都由父母代劳。使孩子从小养成不劳而获的懒散习惯,根本不重视他们的劳动观点,习惯和技能的培养。有的家长只注意孩子的分数,而不注意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对孩子言行中表现出来的思想品
参考资料:http://www.czsky.com.cn/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