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陶产地在哪里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46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6:05
山东章丘龙山城子崖遗址,黑陶发现和发源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6:05
山东章丘龙山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6:06
黑陶
黑色陶器。出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遗址中。黑陶的烧成温度达1000度左右,黑陶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其中以细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纸”的美称。这种黑陶的陶土经过淘洗 ,轮制,胎壁厚仅0.5-1毫米,再经打磨,烧成漆黑光亮,有“蛋壳陶”之称,表现出惊人的技巧,饮誉中外。这时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带纹饰的较少,有弦纹、划纹、镂孔等几种。
中国黑陶的制作工艺比原始彩陶更纯熟、精致、细腻和独特,早在瓷器产生的约2000年前中国黑陶已达到与瓷器相媲美的工艺程度。
黑陶选用的泥土来自于黄河下游冲击平原,是黄河在其流经的过程中所携带的大颗粒泥沙沉入河底,经过不断冲刷,流至其下游,因此它的深层泥土土质特别细腻、无沙、且粘性大,而且富含多种矿物元素,在烧制中能产生纯黑均匀质感,适合于黑陶制做。
泥土取出后经晾干,后用纱布过滤制成泥坯,经过手工拉坯造型后,用贝壳反复压光,直到陶坯表面密度增加,光滑如镜。再以特制的雕刻工具运用线雕、浅雕、深雕、镂空等技法,手工雕刻出绚丽神秘的图案。然后给黑陶作品安装耳、环、鼻、腿等配件。
黑陶表面所呈现纯静的黑色,是以独特的无釉无彩碳化窑变的古老工艺烧制而成的。出窑后就是浑然天成,不再做任何处理,其外观效果黑如漆、亮如镜。
在器物烧成的最后一个阶段,从窑顶徐徐加水,使木炭熄灭,产生浓烟,有意让烟□熏黑,而形成的黑色陶器。它是继彩陶之后,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业出现的又一个高峰。
1928年,黑陶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县(原属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其文化遗存,考古学界称为“龙山文化”,据放射性碳素断代,其年代为公元前2500~前2000年,以黑陶和灰陶为典型标志,故又称黑陶文化。发现于山东淄博市临淄区的桐林--田旺遗址是最大的龙山文化遗址之一。此遗址发现的高达116厘米、口径44厘米的灰陶甗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最大的一件;蛋壳陶杯最薄处仅0。3毫米,代表了当时制陶业的最高水平。
1936年,梁启超的儿子梁思永先生,带领考古队[font]在日照两城文化遗址发现了4500多年前的珍稀陶器——高柄镂空蛋壳陶杯,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是龙山文化的典型代表物,又称为“标准黑陶”,体现了一种单纯质朴的极致之美,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在中国工艺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被世界考古界誉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的制作”。
黑陶作为山东龙山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中国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与彩陶相媲美的又一光辉创造。
2、黑陶,著名作家,1968年出生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一座烟火陶器乡镇,父母均为中国底层百姓。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中文系。现居太湖北岸的无锡。出版过散文集《夜晚灼烫》(百花文艺出版社,2003)。
黑陶总体艺术特点概要:
黑陶采用轮制,器形浑圆工整,造型优美,装饰精巧,具有"黑,薄,光,纽"的艺术特点,
[编辑本段]黑陶何以成“舜陶”
20世纪80年代在诸城龙山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烧制蛋壳陶杯的陶体匣钵,山东省博物馆的专家用这件匣钵反复试制,竟获成功,蛋壳陶杯的制作之谜始被揭开。
正因为舜对黑陶的创造和喜爱,所以他特别喜欢黑色,以致他的喜好也影响到禹和当时的社会。据古籍传说,有虞氏、夏后氏都尚黑,墨子行夏道,衣服用黑色布。韩非子说舜和禹都在木制饮食器、祭器外面涂漆,应当也是尚黑的意思。
综上所述,出生于诸城的舜无疑对黑陶的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并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因此称黑陶为舜陶应是当之无愧的。正如《中国文化报》1994年10月16日载文《龙山文化与舜“陶河滨”》中所说:“精美的黑陶制品与蛋壳陶是以舜为代表的一代陶工的伟大创造,闪烁着文明曙光的蛋壳陶,我们可将其称为‘舜陶’”。
[编辑本段]主要的黑陶产地
馆陶黑陶
我国的造型艺术始于陶,史*载: “ 神农作瓦曰陶 ” 。宋应星在其所著的《天工开物 · 陶埏》对陶器工艺有这样一段概括: “ 水火既济而土合 ” 。
公元前 2600年 —— 公元前 2000年,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随着距今7000年以上的仰韶半坡彩陶艺术的衰落,中国文化历史上孕育出了 “ 黑陶文化 ” 。
相传,古时候馆陶县有座大山叫陶山,陶山一带以盛产黑陶而闻名,据说馆陶的名字就源于陶山黑陶,古人所谓 “ 陶山者,山如陶,陶如山也 ” 即为明证。沿馆陶卫河两岸的毛圈、刘圈一带有皇窑 72座,主要烧制皇城砖和黑陶。据有关专家考证,北京紫禁城所用砖即产于此地,这一点从窑址残存的残迹和发掘出的古陶制品也大可证实。
1928年春,济南龙山镇城子崖一处崖坡坍塌,使一处距今四千多年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得以重见天日,也确凿证实了龙山文化即黑陶文化的存在。
馆陶黑陶文化博大精深,它上袭仰韶,下启殷商、左挽彩陶、右携青铜,是原始社会后期龙山文化的代表,是馆陶先祖们勤劳和智慧的杰作。即使最粗砺的陶,也会让我们联想到承载人类生活的土、照耀人类精神的火,以及滋养人类生命的水。它不仅蕴籍着深厚的农耕文明,而且也闪烁着朴素的诗歌光芒。
黑陶,也许是它的工艺偏于繁琐复杂,或是传播区域太小,致使这种技术失传。
黑陶文化的发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空前发展,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
历史上 ,较彩陶烧制技术更先进的黑陶出现在彩陶之后,黑陶制作工艺的繁复先进,让世人惊叹来自古老的文明。当时,馆陶的先人已掌握了先进的封窑技术,让弥漫在窑中的浓烟通过科学的渗碳原理,将烟中的碳粒渗入坯体而呈黑色,黑陶制作工艺让世人体会到了通过 “ 熏陶 ” 成品、成性的过程。
黄河的恩赐,大量优质粘土的沉积,为馆陶制陶业的兴盛奠定了基础。勤劳、聪慧的馆陶人经过不懈的研究和发掘,黑陶的制作工艺终于被诠释破译。 馆陶黑陶叩之有鸣玉之声,富墨玉之美,泛青铜之光,做工细腻考究,形意丰富统一,古朴典雅,奇丽华贵,高则三米之巨,富贵豪华;微则火柴盒可容,精致考究,颇宜室内装点,更具欣赏、收藏价值,深受各界人士喜爱。
“ 那长发少女的头像,似乎我在巴黎一位诗人书房墙壁上看到过。那变形的大力士又把我引到东柏林古老的博物馆之岛,各种小鸟联飞的透雕台灯株,似乎在西柏林一家宾馆里伴过我思乡之梦。而那似乎走了很远很远的路坐下来闭目沉思的女佛,在曼谷木雕商店里*过我。 ” 在外地的馆陶籍著名诗人雁翼初识家乡黑陶时惊喜不已,欣然作《黑陶初记》以作纪念。
黑陶制作工艺在我国代代相传,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黑陶技艺渐臻完善。被誉为 “ 土与火的艺术,力与美的结晶 ” 的馆陶黑陶的再现,标志着中国制陶工艺达到历史颠峰的同时,也向后人展示了制陶由实用性转向审美要求的历史过程,黑陶文化跨越时空的对接,续接了馆陶人的一个梦想。
龙山黑陶
黑陶是在烧造过程中,采用渗炭工艺制成的黑色陶器。最早发现于龙山文化,是龙山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龙山文化的时间为公元前2310——前1810年左右,分有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三类,统称为龙山时代。龙山时代的陶器有灰、红、黑陶,其中最著名的是黑陶。
龙山黑陶分有细泥、泥质和夹砂三种,以细泥薄壁黑陶的制作水平最高,胎壁厚仅0.5-1毫米左右,表面乌黑发亮,故有蛋壳黑陶之称。纹饰一般比较简单,仅以磨光透亮的光泽作为器皿的主要装饰内容,与黑色有机结合,是黑陶显出秀美韵致的风格之所在。
黑陶的造型千姿百态,以复杂造型为主,简单者较少,但都端庄优美,质感细腻润泽,光泽沉着典雅,具有一种如珍珠般的柔雅沉静之美,欣赏价值极高。常见器型有碗、盆、罐、瓮、豆、单耳杯和鼎等。
黑陶的制作一般采用快轮,其器型匀称、规整,作工精细,火候极高,质地坚硬。由于其应用范围大多为礼器,很少用于日用器皿,所以产量较少,却因此而弥足珍贵。龙山黑陶作为原始礼仪的载体和精致的艺术品,永远具有黑色珍珠的神秘而诱人的魅力。
通高19.5厘米,口径4.7厘米,1973年山东日照东海峪出土,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泥质黑陶,造型细高,有喇叭形大侈口,深腹,圆底的杯形,下加细长柄,柄中部凸起一段作鼓腹状,表面布满竖向细小镂孔,整齐匀和,柄下端为圈足形座,腹部饰有弦纹。造型别致秀美,制作精巧,杯身最薄处不足0.5毫米,令人惊叹。通体透射着黑色光泽,质感细腻温润,散发着高雅气质和诱人的魅力,堪称绝代之作,是古代陶艺的精华。
德州黑陶
国家之一。陶器的种类很多。但在繁多的陶艺记载中,黑陶醉的制作工艺却一直是个迷。黑陶流行二4000年前的原始社会的父权制度阶段,祖先们以其制造的生动简朴、形态万别的黑陶器皿创造了继仰韶、大汶口之后的新文化支—龙山文化。史学界亦称“黑陶文化”。据考证,龙山文化约兴盛于公元前2800年到公元前2300年。只可惜这种工艺精致、魅力夺人的远古技艺,至汉代(公元前200年至公元200年间)基本消失无迹。到20世纪80年代,在鲁西北平原的古运河畔,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的青年职工,把这些古老的工艺挖掘整理,再现了龙山文化的风采。这就是今日的德州黑陶。德州黑陶选用京杭大运河两岸特有的红胶泥作原料,这种泥土质地纯净细腻,土质密度大。用传统手工轮制成型后不上釉,在坯体晾干过程中压光、雕刻,高温烧结后封窑,做焦烟渗碳处理,烧制出来的陶器黑中透莹,望之如金,坚实凝重;叩之如馨,给人以“乌金墨玉”之感。 “金山丽水,玉出昆岗”, “如铁之质似玉之润”……,文人墨客的词赋,可以使人想见黑陶的艺术魅力。
德州黑陶在造型上别具一格。它采用手工轮制,既保留了传统的单层拉型成坯,也创造出一底双层合成坯。或复制、或衍化、或创新,各种仿商绢简、仿青铜陶鼎,镂空花瓶、浮雕瓶、笔洗、笔筒、葫芦、香炉、烟壶、挂盘等,简洁酣畅,古朴典雅。坯体刻花采用红雕、浅雕、透雕等多种表现手法。纹饰多取材于自然景物,如松、竹、梅、菊、牡丹、鸟、蝶、鱼、虫,并汲取了剪纸、木雕、刺绣等艺术形式的特点。除少数几件盘龙雕凤的宫廷式样外,绝大部分显露出浓郁的民族民间特色。诸如双层套的大肚子香炉,镂空浮雕十分精致。腹部刻有龙凤呈祥浅雕图案的“龙凤瓶”,整个瓶体都是云型镂空图案,两侧有立体比龙对卧,恰好为瓶的双耳,构思叫绝。其中蛋壳陶,《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评价:这种轮制陶器薄如蛋壳,厚仅0.3毫米,漆黑发亮,是龙山文化中最富有特征的珍品。
几年来,德州工艺美陶研究所研究人员认真探索,对黑陶进行了一系列的研制和开发,目前已达600多个品种,受到海内外人士的青睐。1989年春末,德州黑陶在巴黎第八十届国际技术博览会上荣获银质奖章。1989年月10月,在纪念我国古代思想家、*家和教育家孔子诞辰2540周年之时,版画家石可、工艺美术家家陶天恩与德州长工艺美陶研究所共同研制成的黑陶壁画---《孔子世迹图》,全长50米,高1.7米,刻画面积共达85平方米,系统介绍了孔子主要生平事迹,镶嵌在孔府院内。其独特的艺术效果,为中华壁画艺苑又增添了一朵奇葩。中国民间美术博物馆也将德州黑陶作为珍品长期收藏。我国外交部、中联部将德州黑陶定为国家级礼品,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用德州长黑陶送给外国首脑和国际友人。1991年夏季,德州黑陶参加了在日本的黑陶艺术展销会。目前德州黑陶已远销远英国、美国、法国、德国、日本、澳大利亚、荷兰等国家及香港和台湾地区。
秦源黑陶
在中国五千年人类历史文化的长河中,代表“龙山文化”的黑陶,作为造型艺术独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以它固有风采和神奇的魅力,展示着我们祖先自觉地改造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的直接成果。在世界工艺美术史上放射着灿烂的光辉。
我国黑陶艺术,品种丰富多彩、制作精美独到,但在漫长的封建时代和旧中国,工艺美术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那时的人们也没有意识到这种传统的古老艺术具有潜在的巨大震撼力。黑陶,多被奴隶主和贵族们所利用,他们用于装饰宫殿、点缀厅堂、成为夸耀富有、显示地位和等级的标志,而在民间却少有问津。
建国后,黑陶艺术得到了重视,引起社会各界的瞩目,多年来,黑陶的制作在我们民间一直承袭仿制,其制作场所多为原始家庭作坊,规模小、设备旧、产量低而难以形成系列,随着改革开放的形势发展,黑陶生产再次兴起。为了挽救濒于绝响的传统文化遗产而得到继承和发扬,为使中国黑陶工艺在继承中创新发展,从而用精美的艺术品丰富现代文化生活的需求,一九九五年,在三秦大地渭水之滨傲然萌生一个黑陶界的新秀——秦源黑陶。
受着一种精明置业理念的支配和挽救、继承中而求得创新和发展,厂长刘清源先生曾几度拨山涉水走访各地、遍览出土文物原件和各种文献资料,撷取了大量宝贵经验。几年来,历经坎坷和艰苦不懈的努力,如今的“秦源黑陶”以烧制之精、造型之美、图案之绝、品种之多、规模之大被誉为黑陶中的佼佼者。
“秦源黑陶”,取材于纯净、细腻的红胶土,经过水力和风力的卫刷和扬弃,从而成为一种纯化的“漂渍土”其中含铁量和含碱金属氧化物较高,以致使它在制作成形中达到薄而坚的程度。其需要匀和、沉淀、起胎、拉胚成形、压光、书画、雕刻等一系列精细的手工操作,最后装点、封窑、烧制而成的秦源黑陶其胎质极为细腻,给人以柔滑温润之感,器壁颇为单薄,具有欲吹即透之功。表面特别光亮,尤如明镜一般,质地非常坚硬,令人视之生钢,不仅如此,它的质色分为乌黑、银灰、橙黄三种,其色调有深有浅、有浓有淡,依不同器物各类特点要求而增减其不同色度,形成各有其色而色泽适度。
秦源黑陶,在器物的图案设计上,它延续和发展了仰韶文化彩陶艺术中的几何纹,所不同的是其直接用凹凸单线和复线轮纹,而不用彩绘,其效果使图案趋向质朴无华,使整体造型与图案结合形成一种完美的和谐。秦源黑陶,在表现方法上既注重运用传统手法,又大胆地结合现代工艺技巧,既追求物品外在的形态美,又注重画面造型的神态美;秦源黑陶——精品荟萃、琳琅满目,陶艺的不断推陈出新,令人叹为观止,它把我们带进远古梦幻般的追忆和遐想当中,使我们仿佛清楚地看到了祖先们在远古时代劳动生息的画面。
经过多年的求索和锤炼,秦源黑陶已近炉火纯青,鉴赏中人们仿佛可以从远古的新石器时代走进夏、商、周、秦、汉、隋、唐七个朝代的历史陈列,可以从陶器的静感中产生动感,从现实返回先古,不仅能领略到商、周青铜器的风格和气势,而且不乏隋唐五代越窑青瓷的风采和韵味,这一切仿佛构成一部时代感十分强烈的无声交响曲。
秦源黑陶,在保持“黑如漆、明如镜、硬如瓷、声如馨”的传统黑陶艺术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在总体以不失先民仪型,而力求品种多样,在造型和图案上更贴近现代人的观赏心理,在艺术节奏上保持一种特有的凝重气氛,在质量上力求完美无疵。
喜睹精美之外观,品味丰厚之内涵,秦源黑陶——巧夺天工。
日照黑陶
被誉为“华夏艺术之魂”的陶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日照历史悠久,在日照境内目前发现的800多处重要的龙山文化遗址,其出土的文物主要是陶类。日照的黑陶制作具有4000多年的历史,工艺精湛,陶文化源远流长。东海峪等地出土的龙山文化器具“高柄镂空蛋壳陶杯”,系珍贵文物,无釉而乌黑发亮,胎薄而质地坚硬,其壁最厚不过1毫米,最薄处仅0.2毫米,重仅22克,其制作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一绝,被国家定为国宝并收藏。
日照市东港区两城镇,是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关于两城类型的黑陶文化特征,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先生曾说:这种陶器最占优势的颜色是黑色,所以就有了“黑陶文化”的称号。两城类型的陶系以黑陶居多数,其中以陶质细腻、表面磨光而呈黝黑光亮尤为突出。其它还有灰陶、褐陶、红陶、白陶、黄陶。
两城类型的陶器外表修饰以素雅光洁为其特征,故多为素面,有的经磨光,即使有纹饰者也一般都很熟练。并且陶器制法先进,快轮普遍使用,一般陶器胎薄而轻巧。常见的蛋壳陶高柄杯,陶胎厚度大都在0.5-1毫米之间,尤其在少量器型的盘口部分只有0.3毫米左右,可见以蛋壳比喻其胎之薄并非夸大其词。概括以上主要特征,形成了龙山文化两城类型的独特的文化面貌,成为历史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生长在日照的龙的传人,为了继承和发展这一古老的黑陶制作工艺,弘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黑陶制作工艺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从未间断。从生活用品的盆盆罐罐,到装饰等工艺品,每年生产达六、七十万件。特别是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日照文化、文物部门,着手系统地发掘、研究和开发利用龙山文化黑陶技艺,成立了“日照市龙山文化黑陶工艺研究所”,集民间和科研机构之大成,至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日照黑陶技艺的研究已渐臻顶峰,不仅使龙山文化黑陶艺术瑰宝重现异彩,而且还研古创新,在制作、烧制待方面较前人有了发展与创新,在制作上采用轮制与、模制、印坏、灌浆、手塑等方法;在造型上讲究美观、古朴、高雅,形式多样,各具特色,陶面有浮雕、烤彩,并刻有古字画等;融古老制陶工艺与现代美术、工艺于一体;在烧制上,一般采用高温密封窑烟渗碳之法,根据不同要求,可分别掌握达到毛光、乌光、漆光的程度。现在已经形成仿制、复制、创新三大系列,仿古、移植、复制、工艺、观赏、实用等六个类别300多个品种,并相继发展起日照黑陶工艺研究所实验厂、日照开发区黑陶厂、龙山艺术院黑陶厂等七个工厂,现已形成规模生产能力。
遂昌黑陶
遂昌黑陶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著名的良渚文化的珍贵遗产,它采用“好川”文化所在地的陶土为原料,运用二十余道手工工艺,采用独特的碳化窑变技术精制而成,形成细腻、精致、无釉无彩的特色。昔日,遂昌黑陶曾鼎盛一时,成为香供、馈赠的上等品。
九龙工艺品厂的老总包宗仁祖祖辈辈以制作黑陶为生,包宗仁自然也精通黑陶制作工艺。农闲时,他和家人加工黑陶,尔后,用箩筐挑去变卖贴补家用。1989年,遂昌县委县府提出了复兴黑陶文化的口号,包宗仁等一批制陶艺人赶上了大展身手的好时光,建厂房招兵买马,投资金改进工艺,并邀请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大学等专家出任顾问。运用独特的压光工艺及雕刻艺术手法,遂昌黑陶光亮如镜,突显高贵、典雅、古朴、神秘的特色。古老的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芒,散发着无穷的魅力,销量迅速攀升。在一些大中城市,遂昌黑陶一时引领礼尚往来的潮流。浙江省*多次指定遂昌黑陶作为贵重礼品馈赠给国外元首、著名人士,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等,遂昌黑陶成为了工艺品中的“黑珍珠”。
[编辑本段]黑陶
黑陶,青年诗人、散文家。1968年出生于苏、浙、皖三省交界处的一座烟火陶器乡镇,父母均为中国底层百姓,1990年毕业于苏州大学,现居太湖北岸的无锡。曾荣获
出版散文集《夜晚灼烫》(百花文艺出版社,“后散文文丛”之一,2003)、《七个人的背叛:冲击传统散文的声音》(七人散文合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泥与焰》(古吴轩出版社,2005)、《绿昼》(鹭江出版社,中国散文档案·先锋文丛之一,2006)、《漆蓝书简——书写被遮蔽的江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