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3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07
关于商朝迁都的史料十分缺少,我们现在能了解到的最早是在《尚书》中的《盘庚》三篇里:“殷人屡迁,前八后五。”大意就是殷人迁都很频繁,商朝初期迁了八次,商朝后期迁了五次。
从《史记》可知:商朝共传十七世,三十一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覆灭。这与《竹书纪年》称商朝“用岁四百九十六年”相距不远。
按现在史学界的分法,商朝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从成汤灭夏到盘庚迁殷以前为第一阶段,称为早商时期。这一时期商朝频繁迁都,先后有亳、嚣、相、庇、奄等。
盘庚迁殷之后至商朝灭亡为第二阶段,称为晚商时期。自盘庚登基将都邑从奄迁徙至殷后,商的都邑还可能有过小范围内的移动,也可能出现过两都并存的局面,但基本上都是以殷为都邑的。
频繁迁都原因:
实际上,在汤之前的先商时期,殷都也曾数次次迁徙,不过一般认为这是属于部落的流移,不算都邑迁徙;而晚商时期,殷人则以殷为都邑的。可见商朝频繁迁都主要指早商时期的殷都迁徙。
关于这个问题有很多学说,如“水灾”、“游牧”、“游农”、“去奢行俭”、“王位纷争”等说法。
还有人认为,早商时期的殷人过的是游牧生活,所以殷都屡迁,但到盘庚时代,农业发达起来,人们不需迁徙了。
此外,也有人认为是“王位纷争”。《史记?殷本纪》谓:“自中丁以来,废硷而更立诸弟子,弟子或争相代立,比九世于是诸侯莫朝。”是指仲丁至阳甲九王在位期间,商朝发生了连年的王位纷争。而且殷人频繁的迁都,刚好发生在这一时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07
在商朝建立之前,商部落迁都八次,分别是从毫迁至蕃、蕃迁至砥石、砥石迁至商、商迁至商邱、商邱迁至泰山、复归商邱、迁至殷、复归商邱及最开始的毫,而后面的五次,就是商朝正式建立之后,从亳迁至嚣、嚣迁至相、祖乙一开始定都邢,后迁至庇、南庚定都奄、最后迁至殷,也就是现在发现殷墟的河南安阳。
在商朝建立之前的那些行为不能算作迁都,“逐水草而居”,由此推断当时的商应该是一个游牧部落,所以重点应该在后面的五次迁都上。
商朝频繁迁都的原因:
1、水患说:夏末商初,黄河流域迎来了大量的降雨,黄河中下游出现了大面积的洪涝灾害,水患灾害不断淹没农田和屋舍,甚至冲毁都城,及大地破坏了当时的农业生产和建立在农业基础之上的王朝统治秩序。在自然灾害面前别无选择,商朝的统治者只有不断的选择那些距离水患稍远,适合农业生产的地方重新建立都城,从而使农业生产受到水患的侵害的程度降到最低,让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商朝频繁迁移都城的其中一种可能的原因。
2、内乱威胁说:商朝初期的王位继承并没有形成像后世一样的定规,或者兄终弟及,或者父死子继,混乱的王位继承制度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有王位继承权的人选必然依靠背后的贵族势力互相争斗不休。没有绝对优势的王室只好选择临时迁都,避开实力强大且危险的贵族势力。直到盘庚把首都定在殷地之后,嫡长子的继承制度渐渐形成并被大家所认可,王权终于找到了一种能够平稳交接的方式,之后才有了殷商政权的内部稳定和后来的向外扩张。
3、外族入侵说:商朝所处的中原是以农耕文明为核心的区域,其农业文明一直领先于周边少数民族。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对商朝的农业文明形成军事压力,他们定期不定期会南下进行侵扰、掠夺、甚至杀戮。整个商朝统治阶级承受着巨大的外部军事压力,况且这种压力并不仅仅来自于北方。因而统治者不能有效抵御外敌时不得已的办法就是迁都避害。
4、平乱扩张说:商朝能够灭夏建国,说明商当时是势力最强的部族。建国之后,周边各国和少数民族不服管束、作乱反叛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是对商王朝威信的直接挑战;此外为了改善生存环境和拓展发展空间,历代商王怀着争雄天下的理想,四下征战并将其权力中心不断迁徙,以控制四方加强统治也是很有可能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08
有时是因为土地荒芜,有时因为河水泛滥,有时因为外族奇袭,有时因为内部矛盾。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13:08
商汤建立商朝的时候,最早的国都在亳(音bó,今河南商丘)。在以后三百年当中,都城一共搬迁了五次。这是因为王族内部经常争夺王位,发生内乱;再加上黄河下游常常闹水灾。有一次发大水,把都城全淹了,就不得不搬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