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与爱情:《隐之书》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30 10:3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20:40
拜雅特的《隐之书》似乎是关于语言诸种形式的寓言:
信件: 有限的信息沟通,潜意识隐现
情书: 言说者渴望信息和情感被完全理解和接收,情感充沛,但依然具双重结构
诗歌: 充满隐喻,刻意公布的情书,有着公众和特定倾听者两种读者,所谓的批评家希望打破二者之间的界限
神话: 公共历史与个人历史的连接,文化与隐私的沟通
日记: 自我与潜意识的谈判,伪造的自传
自传: 自圆其说的谎言,面具人格
论文: 在特殊话语体系中进行自我阐释
小说: 将上述融合为一,语言的狂欢
首先要说,这本书带来相当多的阅读快感,在接连读戴维洛奇的《小世界》、《治疗》和《大英博物馆在倒塌》之后,我恐怕自己最终要陷入了校园小说这一泥淖而不可自拔,惊喜交织,似乎空虚的被注满了种种抽象概念的身躯终于找到了一个重返具象的途径,但由于太过于与胃口契合,它好像在宣布着一个命定的归宿,一种禁锢恐怕要形成了,我想象着日后遭遇乡土小说之类作品时可能会有的种种不适,预感到对书的口味一旦变得挑剔,其后果毕竟是很严重的,不可估量的。
校园小说不能与纯文学划等号,却是一种地地道道的精英文学,属于某个圈子,归于某种沙龙,它的题材和语言让芸芸大众颇不适应,但却可让“小世界”中人彼此笑容诡异,心照不宣,这里的人虽因为种种不明原因而聚集,却最终形成一个拥有专属语言的独特王国,一种晦涩的与世隔绝的充满隐喻的不断自我建构又解体又重构的语言系统渐渐筑起凝重灰暗的围墙,圈住了所谓“学者”,阻住了所谓“大众”。但围城之内人其实说到底又是普通人,只是他们擅长或习惯或不得已以所谓学术化的方式隐匿或发泄或表达*。
要命的是,Possession并不是完全的校园小说,它又是罗曼司和侦探小说的融合体,而这两样东西是我从认字以来就不能抗拒的,这样的表述,也许会让你以为可以看到一部雅俗共赏的老少咸宜的佳作,其实不然,它的学院风还是太重了,豆瓣评价只有7星,不能不说,很多闻其名而欲品其味的读者,并不能完全欣赏其中之妙。
这就回到了之前的话题——充满隐喻的语言在美妙纷呈的同时却也苦涩难懂与寒意*人;学术探索的生活方式虽然被通俗悬疑剧的外壳包裹,但还是远离常人的意识和逻辑;学院派风格的主人公看似细腻温柔,却又过于冷静孤寂,是带着浪漫色彩的outsider,但在大部分普通读者那里,这种浪漫又过于单薄虚空了,当代学者小说,不将罗曼蒂克之爱用后现代语言解构一空,未免是心有不甘的,这与通俗小说写爱情的宗旨和方式几乎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但于我,它却馈赠了几乎类似于成年人重返初恋般的快乐。语言的牢笼。
说一下作者,A.S.Byatt1936年出生于阴冷湿寒的约克郡的一个书香之家,父母皆是知识分子,家中有着与勃朗特家同样的四个才华横溢的兄弟姐妹,所幸而没有曾终始笼罩于勃朗特家之上的阴云,四人皆得以茁壮成长,各有建树,身为长女的byatt并不像夏绿蒂一般姻缘惨淡,byatt是其婚后所从的夫姓,德拉布尔才是其娘家本性,在当代文学史上占一席之地的另一位女作家——玛格丽特.德拉布尔就是她的胞妹。
同众多当代英国作家一样,byatt在伦敦大学度过长达20多年的文学教授生涯,学院经历与其创作风格不可说不息息相关。Possession出版于1990年,被认为是其代表作,因获布克奖而享誉天下。 女性、学者、文学、天赋是这段简介的关键词,这些词也在作品的字里行间中显现闪烁,你会时不时清晰地感受到,但关于它们的次序,譬如“女性”是不是真的要排在“学者”之前,我却不能完全确定。
Possession的 原意是“占有”,这个词儿作为小说标题过于隐晦和抽象,不利于营销,于是被译为“隐之书”,虽说半文不白,难以捉摸,但终究似乎比更直白的“情书”要好些。而“占有”这一原名,明显地具有更丰富的涵义,与题材和风格更为接近,在“占有”这一行为两端连接着主体与客体,名词形态的possession又可含蕴着一个动作的从始至终,从酝酿,到追逐,到进行,到完成、、、主客体在以过程中尽显种种、、、而所谓“主体”、“客体”等在现代与后现代语境中又是些边界不清,暧昧不明,纠缠不尽的幽灵。
于是,冗杂多层的主题在罗曼司、悬疑剧、校园小说杂交而生的躯壳中流淌,流出血管,流淌在尸身上,余温未散,余腥袅袅、、、对,不是刻意渲染,确是我的感受,一具尸身,温暖的尸身,生命的印迹流淌地到处都是,魂灵久久徘徊不去,温暖久久不散,却不腐烂,失去了生命的活鲜鲜的生命。
为何如此,皆因那一个类似于爱情的故事,在男诗人与女诗人的鸿雁传书中显现,它嵌在整部小说的核心之处。为何是“类似”,皆因某种程度上,故事超越了罗曼司的界限,而在罗曼司之外,“爱情”是一个无法确定的或者说不存在的概念,它只能存在于历史的中间阶段,存在于罗曼司中,它既不可能出现在神话中,也不可能出现在当代小说中,因为当代心理学放逐了这个虚无缥缈的概念。
奇妙的是,神话常常出奇得具当代性,譬如说,一切所谓的爱情莫不是——纳西索斯对溪中倒影的沉溺——自我的投射,如此看来,古代人经由神话所达的智慧,常常是我们所不及,而Possession中充斥的神话,从Roland阅读Ash的维科藏书开始的叙事, 似乎一直就是在向荷马的智慧致敬。
且让我尝试描述那个生命之核,它其实只是这个类似爱情故事的一小部分罢了,作者用众多的神话片段,诗歌片段,情节线索织就巨大的布匹(之所以不说是画卷,是因为,它的功用仅在于),紧紧包裹起了一段,最精华,最微妙的或许和爱情有关的对话,就在ash与lamentte的通信中,那些信件充满生命和情感,几乎要从纸片中,从整本书中,升腾而起,极似某种有机体,文字、想象和情感都华美无可挑剔,同时却又真实、自然而可信……是不是,这就是byatt写如此鸿篇巨著的最初起点,我常常相信一部小说的构思是因由着一个面孔、一个眼神、一段对话而开始的,惊鸿一瞥,刹那永恒,然后,再于其上附丽种种情节人物。
可感之处,在于书信这种文体将文字变成倾诉,饱含着对倾听者的渴望,闪现着的生命光彩,让人不忍卒读不能*视;在于理想状态之下的某种对话,情思细腻而纤毫毕现于彼此心目,类似于纳西索斯的丝丝微妙表情都被溪水吸收后反射出的完美情人,慑人心魄,却只是幻境,其实已经超越了所谓爱情;在于表层的精神高度契合背后,却又潜伏着隐匿着的强大的情欲,两性的吸引与抗衡,*的对象始终是坚定地指向肉体的,在一切精神对话背后蠢蠢欲动;在于lamentte,——女作家笔下的女作家,将女性坚守自我的痛苦隐曲委婉道出,这隐曲委婉中包藏着强烈的爱与剧烈的挣扎……
还在于,假借于19世纪的时空和男女主角的作家身份,这些情书写得无比文人气又无比含蓄内敛,隐秘的爱欲隐藏在“小黄瓜三明治”中,暗流涌动,蓄满张力,叙事的其余部分构成对比,这就如同一个小小的有着跳动的心脏的胎儿在母体内盘踞生存。
这让人不能不怀疑,只因这个生命之核,难以单独成活在当代语境之中,它需要创造一个母体,所以byatt才创作了如此一个类似于达芬奇密码的现代寻宝故事。 简而言之,最出彩的是这些,因为写得好,其自身所包含已非常充沛,两位主人公形象已呼之欲出,相形之下,其后的故事未免多余,但就叙事完整性而言,似乎又无法被舍弃,譬如说,ash与lamentte在纠结万分后相聚、相爱并留下一个孩子,这结果对于罗曼司而言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但在我看来,满蓄的情绪和张力好像瞬间卸了气,饱满的金色气球徐徐升空,即将成为一道风景时突然爆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