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6-30 04:5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4:53
地主一开始只是一个学术概念,后在新文化运动中,作为旧时代的一个代表被推上了批判的前台。这是由资产阶级及后来的社会主义者各自的历史责任决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特别声明生产关系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在奴隶制向封建社会过渡后,地主作为新兴统治阶级,起到了推进历史发展的作用。地主与宗法制度联系在一起,与奴隶制度相比,重点强调了道德的重要性。这时候,在东方和西方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两个封建社会特征。西方封建社会强调神学,不强调人的重要性,导致了剥夺人性的暴力封建,没起到推进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很快被推翻。而在中国,统治者不断的用儒学,法学,道学等学说作为国家的至高法典。这些学说,均强调人的作为,无论是有为还是无为,都强调了人的能动性。地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维护道德体系的作用,许多地主同时为宗族领袖。这些宗族领袖,在道德面前,有时候表现的非常铁血,甚至于对亲子下手。中国的封建地主传递性差,所谓“富不过三代”就是这个道理,这是由于古代中国人对于天灾人祸的抵御力很差造成的。例如,在清军打入江南后,众多反抗清军的地主仕绅被变为奴隶,其后代需要遇到赦免方可返回,返回后就属于社会的底层阶级了。而任何的有才能的人均可以变为这个阶级,比如朱元璋。
地主阶级由于这类道德体系,加上自己具备比一般人多的资产,故而享受了类领袖的特权。而在特权面前,就缺乏了对人性的约束。导致部分地主欺压乡里。这类地主同时会受到封建社会体系的批判,在中国古典小说中,对这类人进行大力的批判。中国任何一个阶段的地主数量都是惊人的。这些地主中绝大多数属于底层地主,通过勤俭节约(这也造就了地主刻薄的印象,典型代表是周扒皮)来积累财富,而积累财富后就大肆买地。中国传统观念为一切为了子孙后代,所以,多数发家地主生活过的很艰辛,然后节省下来来购买土地给子孙。这个过程充满风险,任何一次得病,或者天灾都可能使他们的努力白费,而沦落为佃农。鲁迅父亲就是由于得病,才家道中落。
正是由于这个过程的艰苦度高,当地主土地足够多的时候,开始雇佣别人,这时候对于雇工的待遇也比较差。当然,多数地主自己也吃的不好,和雇工一起吃,这是为了再次积累财富。而部分地主开始靠雇工享受,在封建社会地产量非常低的情况下,多数都“坐吃山空”,不得不将地转让给别人,自己沦为佃农。
这只是底层地主的生活,极少数底层地主可以靠自己努力变为大地主。而王朝统治者的子女和世袭的公侯的子女,以及贪赃枉法的贪官的子女则可以名正言顺的称谓大地主。这里特别强调的是古代*卸任后并无特权,史*载,很多*卸任后几乎沦为贫农。
靠特权或者贪赃枉法当上地主者,特权对于他们更重要,道德便会变得很低。他们欺压小地主,通常通过强抢豪夺或者低价强制购入的方式获取大量的土地,导致土地兼并十分厉害。一度,不到地主阶级人数5%的人掌握了不少于50%的土地。当这种兼并达到一定程度,受过教育但破产的小地主就会和赤贫层起来反抗,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真正的赤贫阶层是没有能力上学,也不能成为起义领袖的)。起义一旦发生,部分的弱势大地主就会蜂拥的靠*民暴的名义,来推翻现统治阶级。这个过程中,起义军本质上也是一支推翻力量,多个力量和统治阶级进行战争,最终由一个力量胜利后,称为新的统治阶级,而旧的统治阶级的人的特权将被削夺。这时候,新统治层为了表现自己的道德高尚和正义,会极力的推广亲民*,例如贞观之治。但一旦时间长,特权阶级部分人将道德再次看的很低,又导致了新的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