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素描人头像时都应注意那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51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6:43
素描头像教学一直是整个素描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既有衔接几何石膏、静物素描的作用,又是半身带手与全身人像基础。因而,教好它与学好它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就高考美术而言,素描头像是我们每年经常碰到的考题。相对于半身带手、全身人物像,它是简单得多;但尽管如此能够切切实实画好的为数仍然不多,而存在的问题倒是方方面面,其中最为常见的有如下几方面:
一、 “大的基本形特征” 总是把握不住。主要表现在把方形头画成长形头,把瘦形脸画成胖形脸,把女人形画成男人形,把青年形画成老年形……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两眼的视线不统一,观察头像不整体,其距离画得过宽必然会拉宽脸部基本形,过窄脸部的基本形就会变瘦。2、五官画得过小,脸部就会挤成一团,造成脸部臃肿;五官过大,脸就会相对变小,从而使得它容不下五官,因此,头像也就变成了畸形。3、当眼睛移动向右时画左眼,移动向左时画右眼,画出来的两眼必然不会在同一视线上……
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1、调整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看形不看线,显然有的人通常是看线不看形或只是看形的边缘变化而不看形的大特征。2、看形要花时间去比较线,找出大小、长短不一的正确比例关系。3、固定焦点透视的变化,观察形体时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位置。比如,画头像时自己位置的左右移动,就可能导致画面中鼻子、嘴、眼睛的方向与头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画者作画时没有注意到形体整体关系与透视变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绘画进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基本形不准时,我们就应该马上停下来,从画面整体性把握的角度,来认真思考,反复分析基本形大动态的变化,以及形体整体调子的轻重变化。
二、“花”与 “乱”的缺点在画面中表现也很突出。它们是指画面形象上所出现的许多黑白相间花斑,好像水面上的浮光掠影,要么暗面到处都是光亮区域,要么亮面到处都是黑斑区域,让人感觉形体的受光面与背光面异常凌乱。产生花、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是由于过于刻画局部而没有顾及到其它部位的相互关联造成的,东一块西一块杂乱无章。2、是由于铺调子的色度不够均匀,第一层色度画不均匀,用线过于凌乱;再加上第二层色度也画得不均匀,线条还没有第一层重,这种不均匀的色度多次重叠则会出现许多黑斑或光斑,从而画面显得到处都是乱蓬蓬的线条……
解决它的办法也有两方面,1、铺暗部调子时用笔一定要均匀,不要留太多的白色空隙,在逐步加重调子的同时要注意与结构相结合。2、如果亮部的斑点过多就用橡皮把它轻轻擦掉。如果暗部过多则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揉,以使得它的调子更趋于统一,3、就是作画时必须避免盲目用线,注意到线条一定要表现到形体、体现到结构的转折。
三、“腻”与“木”也是我们画面中常犯的错误。腻是指脸部找不到明显的形体转折面,到处都磨得光光滑滑的而且还没有色度变化,木跟腻的画面效果恰恰相反,它的毛病在于过分夸张形体的转折面,好像是用由一块块被割成的木头组成的。
解决的办法是:1、人物都是有骨有肉、有方有圆的形体,因此,在作画的过程中时,该方的画硬一点,该圆的画软一点,亮部转折轻而准确,用笔用线得当,其毛病是可以克服的。2、作画的过程中,如果不是为追求某种形体转折风格的话,还应是提倡正确的处理画面的“前、中、后”三度空间。
以上是我们在高考素描头像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学生存在的常见毛病,尽管它们随着教学的深化能够逐步得到解决,但是,这里仍希望部分学生特别是初学者认真对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6:44
素描(线描人物画)写生尚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发布: 2007-5-22 18:29 | 作者: webmaster | 来源: 本站原创 | 查看: 2518次
(一)人物特征的表现
人物头像不仅有复杂的结构,更有丰富的表情。在循序渐进的素描写生中,先训练抓“形”,在较熟练地掌握了形的基本规律后,逐渐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这样便要求头像的塑造时注意模特儿的形象特征。
鲁道夫·阿思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曾证明出人在视觉上存在两种习惯倾向,即整平化与尖锐化,在整平化倾向化的人往往强调对称,剔除细节,消除倾斜,有尖锐化倾向的人则产生分离,加强差异,强调倾斜。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造型,整平化的缺点更为有害,它易呆板的毛病是肖像个性化的严重障碍。
头像的生动神态的捕捉,主要取决于五官表情区的刻划。安格尔说:“画头像时,一个艺术家所最关心的就是让眼睛说话,即使是一般的眼睛,首先应该画眼窝,然后过渡到隆起的鼻子。眉毛的运动方向也是表情的关键,嘴角对微妙表情的变化反映更加细致准确。
(二)另外,手在某种精神状态下的意识的反应,也会把面部要隐藏的东西暴露出来。画家所作的是把他对手的观念与真的手的概念统一起来――用真的手的概念去研究手的用途,使用方法和规律。画手就先要了解它的结构,从几何结构,即从圆柱体、立方体来理解对的方法,手与表现,手与性别等等。
(三)衣纹:衣纹的表象来自人体的结构和自身的质地,产生衣纹的原因:(1)与人体的形体结构相一致,是力的作用,与人的运动或外力有关;(2)由服装本身的样式有关;(3)长期折叠形成的;(4)衣服自身垂力产生的垂感。
(四)线型与衣料的质地
由一料的质地不同,影响衣纹的形状如丝绸类的质地较薄的衣服,衣纹多而密,线型也较柔圆。麻布等硬质类衣纹多用折线、直线,线型方而短,呢绒及化纤织物,衣纹少而挺。我国传统绘画对衣着的造型,也有很高见解,并总结出一套不同于西画的完整的表现样式和体系,沈宗骞在《芥子图学画编·人物谈话》中说:“周围骨骼要从衣外看出,何处是肩,保处是肘……,凡此皆骨骼之隐于衣中,而于作纹时随笔写出。”“先将*骨骼约定,后施衣服。”其中道出衣服结构与人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以线为主画衣纹,须更加重视衣纹的提练,概括和取舍。写生时要充分发挥线条的疏密,长短,虚实节奏等效果,有时并带有一定的装饰性。这一点在中西绘画中有异曲同工的一致性。
(五)全身人物着衣写生
它是肖像画的一种,也是收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它在胸像的基础上,更推进一步,要求画者对整体的了解和掌握,对整个人物形体各部分的刻划与协调能力的提高。对人物个性的体现将是全面的,甚至包括场景在内。
(六)手的具体画法
手由二十七块骨和十六个关系组成,手背和形状几乎由骨决定,手骨有腕骨、掌骨、指骨组成。腕骨有八块,和足部跗骨一样呈不规则形。它们结合成一个整体。
具体描绘手时,要掌握手的比例、体积和体积。手的体积有两部分,(1)手掌;(2)大拇指,手平放从侧面看,腕关节高,自指关节倾斜,被称为“降价式”象一级降低的台阶。
(七)小结
素描(线描)人物写生,综合起来说就是先由头像、胸像、半身像、全身像四阶段的写生训练,每个阶段的要求不一样,但从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再加到整体这一方法是不变的,多训练、多研究、多比较,方能一步步的取得进步。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6:44
一、 “大的基本形特征”
总是把握不住。主要表现在把方形头画成长形头,把瘦形脸画成胖形脸,把女人形画成男人形,把青年形画成老年形……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两眼的视线不统一,观察头像不整体,其距离画得过宽必然会拉宽脸部基本形,过窄脸部的基本形就会变瘦。2、五官画得过小,脸部就会挤成一团,造成脸部臃肿;五官过大,脸就会相对变小,从而使得它容不下五官,因此,头像也就变成了畸形。3、当眼睛移动向右时画左眼,移动向左时画右眼,画出来的两眼必然不会在同一视线上……
诸如此类的问题,解决的办法有:1、调整观察方法,先观而后察,看形不看线,显然有的人通常是看线不看形或只是看形的边缘变化而不看形的大特征。2、看形要花时间去比较线,找出大小、长短不一的正确比例关系。3、固定焦点透视的变化,观察形体时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位置。比如,画头像时自己位置的左右移动,就可能导致画面中鼻子、嘴、眼睛的方向与头部的方向可能不一致。这些毛病的出现都是因为画者作画时没有注意到形体整体关系与透视变化的相互关系;因此,在绘画进行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基本形不准时,我们就应该马上停下来,从画面整体性把握的角度,来认真思考,反复分析基本形大动态的变化,以及形体整体调子的轻重变化。
二、“花”与
“乱”的缺点在画面中表现也很突出。它们是指画面形象上所出现的许多黑白相间花斑,好像水面上的浮光掠影,要么暗面到处都是光亮区域,要么亮面到处都是黑斑区域,让人感觉形体的受光面与背光面异常凌乱。产生花、乱的原因有两个方面:1、是由于过于刻画局部而没有顾及到其它部位的相互关联造成的,东一块西一块杂乱无章。2、是由于铺调子的色度不够均匀,第一层色度画不均匀,用线过于凌乱;再加上第二层色度也画得不均匀,线条还没有第一层重,这种不均匀的色度多次重叠则会出现许多黑斑或光斑,从而画面显得到处都是乱蓬蓬的线条……
解决它的办法也有两方面,1、铺暗部调子时用笔一定要均匀,不要留太多的白色空隙,在逐步加重调子的同时要注意与结构相结合。2、如果亮部的斑点过多就用橡皮把它轻轻擦掉。如果暗部过多则可以用手指轻轻的揉,以使得它的调子更趋于统一,3、就是作画时必须避免盲目用线,注意到线条一定要表现到形体、体现到结构的转折。
三、“腻”与“木”也是我们画面中常犯的错误。腻是指脸部找不到明显的形体转折面,到处都磨得光光滑滑的而且还没有色度变化,木跟腻的画面效果恰恰相反,它的毛病在于过分夸张形体的转折面,好像是用由一块块被割成的木头组成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8 16:45
明暗变化,肌肉骨骼的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