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经济学中经济增长的动力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3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17
关于中国经济崛起的研究,是当代经济学的显学,答案似乎很简单:改革开放。不过,简单的答案不能解释制度的全部,最近二十年来,像中国这样经济改革的国家不少见,却很少有近四十年快速发展的成果。
李约瑟之谜: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学、技术、经济发展的成就领先于世界,在现代社会却如此落后。”(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首次提出)
李约瑟提出这个谜题的主要目的是想探讨中国是否有复兴的可能。根据李约瑟详实的文献研究,中国在近现代之前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之一。但是在18世纪下半叶英国爆发工业*之后,中国迅速落后于西方国家。
经济基础是衡量国家实力的重要指标。根据经济史学家麦迪逊的研究,在19世纪20年代,中国的经济总量仍然占当时世界经济总量的三分之一,但是,在那之后急遽下降。
据马克斯•韦伯的研究,在13、14世纪时中国已处在工业*爆发的边缘。有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宋朝的科技和纺织业发展水平与在18世纪英国爆发工业*前夕的水平不相上下。但是,中国并没有发生工业*,并在近代竞争中兵败如山倒。对此,李约瑟提出了一个极具挑战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在近现代之前能大幅领先其他文明,却无法在近现代维持它的领先地位?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关系到我们对中国未来发展前景的判断。
这个问题是李约瑟在20世纪5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那时他不能预想到在70年代末以后的近40年中国会焕发出一幅全新的气象。自1978年,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后,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为迅速的国家。到去年为止,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经济规模从占世界GDP的4.9%恢复到18.6%。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是人类经济史上不曾有过的奇迹。
1、为什么工业*没有起源于中国?因为这是中国在与西方竞争中败北的起点。
2、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后能如此蓬勃地发展?
3、为何在1978年之前不能有同等程度的经济表现?
4、在这段时间,其他社会主义和非社会主义国家也都尝试从*主导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他们的经济却出现了崩溃、停滞、危机不断,中国则保持了稳定和强劲的增长。为什么同样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不同国家的经济表现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5、就像每枚硬币都有两面,每件事情也都有两面性。中国为快速的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6、中国在未来是否还有可能维持快速增长,实现中国知识分子和李约瑟共同关心的中国的复兴?

为什么工业*没有发生在中国?
首先,我们得了解“工业*”是什么涵义。对很多人来说,工业*意味着蒸汽机的应用,纺织工业的机械化与钢铁使用的普遍化。但是,我认为这不是一个好的定义。因为如果一个经济体只有这三样创新,他们只会经历一次大幅度的生产率提高,却不会有持续的经济发展。
我们知道,在18世纪之前,西方国家平均每年国民年收入的增长率仅为0.05%。这意味着要用1400年,才使得人均收入翻倍。当然,对世界其他地区,情况相似。18世纪之后,增长率提高了近20倍。国民平均收入增长率从0.05%提高到1%,人均国民收入增长一倍所花费的时间也从1400年减少到70年。
在西方,从19世纪中叶至今,国民平均收入增长率再度翻倍至2%。收入翻倍的时间也从70年减少至35年。这种加速的经济增长并不是因为那三样新技术的运用,而是因为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带来的经济增长一日千里。为什么突然之间,科技创新率提高,产业升级速度加快?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我认为技术创新的速度和产业升级速度的提高才是工业*的本质和更重要的内涵。
为什么西方突然经济增长率加速了?原因是技术创新范式的改变。工业*之前,所有社会或文明中的技术创新来自农民或手工艺者的经验。自18世纪中叶,工业*之后,技术创新主要来自实验室里的研究和实验。19世纪之后,技术创新不仅仅来自实验,更是来自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实验。这种范式的转变对中国及世界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
18世纪以前,技术创新以经验为基础,中国具有优势。中国肥沃的土地和适宜的天气都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因此,中国能供养庞大的人口。庞大的人口也意味着比起其他国家,中国有更多的农民和手工艺者来积累经验,促进中国社会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发展。
不仅仅是中国,古埃及和古印度等古文明国家都发生在大河流域土壤肥沃的地区。这是中国在过去能如此先进的原因。但是,当技术创新普遍采用实验的方法后,庞大人口失去其重要性。因为在实验室里,一个科学家能在一年中做成百上千次试验,而这原本可能需要农民或手工艺者穷其一生去完成。
但是,技术创新*是另一场*的结果:15、16世纪的科学*。科学*使人能通过实验获得知识。当通过实验来发明新技术时,过一段时间很有可能会遇到瓶颈。科学*的一项贡献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来获取更多关于对自然界的知识,帮助人们克服在技术创新上的瓶颈,使得新技术的发明可以再度源源不断地涌现。

这种以科学为基础,进行技术创新实验的新方式正是科学*的结果。所以,如果想回答为什么工业*没有起源于中国这个问题,首先应该解答为什么科学*没有发生于中国。
科学*的精髓是通过运用数学模型来归纳宇宙与自然运行的规律,并且运用可控实验来验证数学模型中产生的假说。为什么中国没有发现这种理解世界运行的新方式?发生科学*首先必须有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和很有悟性的人。对于自然现象充满好奇心与悟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在人口众多的中国,应该会有更多具有这种天赋的人。那为什么这些天之骄子没有找到这种更好的研究自然现象的新方式?
解释指向了中国的当时的社会*制度。中国有其独特的科举制度让平民百姓可以通过科举晋升。在传统社会中,考取功名是光宗耀祖且收益最高的工作。所以,考取功名对大众来说极具吸引力。宋朝以后科举制度要求考生熟记儒家的四书五经,这就导致有才华的年轻人都投身于儒家经典的学习以准备科举考试。他们没有学习数学和可控试验的动力。因此,中国缺乏拥有这两样人力资本同时又充满好奇心的人才,科学*也就未能应运而生。
与中国相比,西方实行封建制度,不存在抑制杰出人才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的社会原因。对自然现象好奇的天才通过数学和可控实验来满足自己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而催生了科学*。没有本土的科学*,就不会有本土的工业*。
当科举在宋朝成为国家选取人才的制度时,数学也是其中的一项考试内容。但是,皇帝随后发现,数学好的人没有用处,对皇帝的忠诚才是更重要。儒家思想更有助于培养忠君爱国的人才。根据儒家哲学,要想成为一名君子,就应该仁民爱物并尽忠于皇帝。即使天高皇帝远,也要严于律己并对天子尽忠。所以即使近现代之前的信息和控制技术落后,儒家教诲与科举制度仍能帮助中国维持大一统和*稳定。
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一种制度创新。在信息控制技术落后的过去,这是件好事。但是,这种制度安排并不鼓励人们学习数学和可控实验,后者恰巧是科学*的关键。在西方国家产生了科学*和工业*之后,中国迅速从最先进的国家跌至低谷。
有关中西经济社会的比较,我最喜欢的一句引语来自奇坡拉先生的《工业*之前:1000-1700的欧洲社会与经济》。书中的最后一句话讲到:在公元1000到1700年,西方世界基本是农业社会且处于黑暗时代。与同时期中国相比,西方更为贫穷与落后。但是,在18世纪之后,一切都被逆转。随着西方国家在经济、军事、*力量上的迅速崛起,中国就像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被英国及其他西方势力打败,并成为其半殖民地。这就是中国没有发生工业*带来的后果。

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后蓬勃发展?
如何复兴中国?这是近代中国知识精英孜孜以求的一个问题。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知识分子尝试各种方法包括洋务运动引进技术来增强军事实力,通过*推翻帝制,开启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成立了社会主义新中国。但是,直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之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为什么从1978年起,中国能如此迅速地发展?在过去连续38年间,中国保持较高的GDP增长率,贸易增长率同样很高。以这么高的速度、持续这么长时间的增长,堪称人类经济史上未曾有过的奇迹。
在上述的高速增长之后,2009年,中国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0年,中国超过德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家,获得了“世界工厂”的称号。而在工业*之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随后轮到美国、德国和日本。现在中国获得了这个称号。
2013年,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14年,以购买力平价为衡量标准,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为什么过去的近40年间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果李约瑟现在重新思考中国未来前景的相关问题,我们会有新的“李约瑟之谜”。
为何1978年之后中国能快速发展?答案非常简单。中国在1978年之后如此迅速的发展得益于后来者优势。经济发展意味着人均GDP与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人均收入的持续增长,有赖于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如何做到这一点?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来说,需要现有的产业内不断的技术创新,以及新的更高附加值的产业不断涌现,可以将劳动力和各种资源从附加值低的产业重新配置到附加值高的产业。只有在工业*之后,快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才成为可能。
对于先进的高收入国家,自从工业*之后,他们的技术与产业已经位于世界前沿。技术创新对发达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技术发明。产业升级意味着什么?同样也是发明新产业。发明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并面临极大风险。
对想要提高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来说,也需要提升劳动生产率。发展中国家既可以发明新产业新技术,也可以从高收入国家借鉴比自己现在用的技术好的成熟技术,进入比自己现在的产业附加值高的成熟产业。这种技术和产业借鉴大大降低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成本与风险。如果发展中国家能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它们会比发达国家发展得更快。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全球共有13个经济体懂得利用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与产业的差距所给予的后来者优势,实现了年均7%或更高、持续25年或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中国在1978年之后,成为这13个经济体中的一员。所以,基于对工业*的理解,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非常简单。发展中国家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收入差距意味着技术和产业的差距。如果一个发展中经济体能够充分利用这个差距所给予的在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上的后来者优势,那他们就能迅速发展。

为何在1978年之前发展缓慢?
在1978年之前,后来者优势已经存在百年之久。自从英国工业*之后,这种差距就一直存在并逐渐增大。在18世纪初,中国经济仍占世界GDP总量的三分之一。后来者优势应该一直存在,但为什么中国在1978年之前没能从中获利?答案也很简单,那是因为中国主动放弃了这种优势。
自从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经成为中国的主旋律。1949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中国取得*独立。当时的民族抱负是尽快追赶发达国家。但是,这些先进的产业都有专利保护,想要引进必须得付出高额的专利费。但实际上,因为那些产业与国防安全有关,即使想支付专利费,发达国家也不会给。所以中国想要发展这样的产业,就必须自己发明,因而,放弃了后来者优势。
当时的中国是一个贫穷的、资本极端短缺的农业国家,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没有比较优势。资本密集产业最重要的成本是资本的成本,在资本短缺的中国投资成本会比资本丰富的发达国家高出很多,这些产业内的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缺乏自生能力。因此,在发展中国家无法靠市场的力量自发发展起来,*需要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并且靠对市场的干预给予各种保护补贴才能把这样的产业建立起来。然而,这种发展方式即使使得中国能够在1960年代试爆原子弹、70年代发射人造卫星,但中国整体的发展效率很低。
1978,中国改变了发展策略,开始发展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在*的因势利导下形成了竞争优势,占领了国内国际市场,积累了资本,比较优势发生变化,在产业和技术升级中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因此,经济才迅速发展起来。
但是,这个分析又引出了另一个难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不论什么社会性质的国家,都采用*直接动员资源配置资源的方式,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大规模的资本密集产业。他们同样没能利用后来者优势,也因为低效的*干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拉大。

在*十年代,中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时,其他发展中国家也都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但是,它们的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当时盛行的英国撒切尔主义、美国里根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影响。
那时的主流观点认为,发展中国家经济表现差的原因是*过度干预经济。它们没有高收入国家所具备的完善的市场经济*和受保护的产权。所以,为建设完备的市场经济*和提升经济表现,当时提出的建议是采取激进的“休克疗法”,同时推行私有化、自由化、市场化、财政稳定化来取消*对市场的各种干预扭曲,以建立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很多国家遵循这种转型策略,但造成的却是其经济的崩溃、停滞和频繁的危机。
发展中国家在*十年代的经济表现比它们在六七十年代更为糟糕,年平均增长率更低,危机的发生频率也变得更高。所以,一些经济学家将20世纪*十年代称为发展中国家“迷失的二十年”。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因为新自由主义没有认识到,*对市场的干预扭曲是为了保护资本密集型产业里,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没有自生能力的企业。
如果把所有的保护补贴取消掉,这些企业无法存活,只能破产。如果*听任企业破产,就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和不稳定的社会与*。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能发展经济?而且,有些资本密集型的先进产业与军事和国防息息相关,即使在企业私有化以后,为了国防安全,例如当今的俄罗斯,*也不会允许此类企业破产。
所以,私有化之后,*会继续保护补贴这些企业。当这些企业归国家所有时,企业管理人是*雇员。为了获得补贴,他们会游说**,“你们给我的补贴,并不是你们自己的钱,这是国家的钱,为何不多给我一些,我们二一添作五,我在瑞士给你设个账户,把钱分给你?”这就是发生在俄罗斯和很多东欧国家的情况,寻租*的现象比转型前严重,效率比转型前低。新自由主义出发点是好的,但带来的结果却是经济的崩溃、停滞、危机不断。
那么,中国是如何在转型期维持了稳定并取得了快速增长?中国采用了不同的转型策略:双轨渐进转型。中国采取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给传统的资本密集型重点工业中缺乏自生能力的企业提供转型期保护补贴,并放开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准入。起初,中国的基础建设十分落后,符合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产业要在国际市场中成为竞争优势,完善的基础设施十分重要。可是,要同时在全国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设立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在这些区域内把基础设施建设好。
一开始,中国存在大量的扭曲,营商环境十分糟糕,*就在经济特区、工业园区里推行一站式服务。如果看世界银行的营商指标,中国营商环境在世界上的排名靠后,但是,对在经济特区、工业园区内投资、经营的企业而言,中国的营商环境则在世界排名前列。在这种渐进的双轨制下,中国维持了稳定,并有效利用了后来者优势,取得了强劲的经济发展。这就是不同的转型战略带来的不同的转型表现。
在20世纪*十年代,国际上的主流观点认为一个国家如果想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就必须采用“休克疗法”,并且,认为双轨制是最糟糕的转型方式。事后看来,原来认为最好的方式成为最差的方式,最差的方式却成为最佳的方式。

中国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的代价
由于传统资本密集型企业需要*保护补贴,这种保护补贴产生了经济租金,导致了寻租*。举个例子,传统部门为资本密集型产业。对它们来说,资本成本最为重要。转型之初,中国是资本匮乏的经济体。*如何补贴这些产业?其中一种资助的方式是利用大型银行和股市将廉价资金配置给资本密集型企业。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在*十年代,资本密集型产业违反比较优势,企业缺乏自生能力,对其进行保护补贴属于雪中送炭,对维持经济稳定至关重要,属于实事求是的做法。但是,在维持了将近40年的GDP告诉增长之后,中国已从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偏高收入的国家。2016年,资本在中国已经从相对短缺变为相对丰富,原来的大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企业在开放竞争的市场中具备自生能力。这些企业只要管理得当,就应该可以获得市场上可以接受的利润率。保护补助的性质就从“雪中送炭”变为“锦上添花”。
当然,对于企业来说,他们希望得到这种特权。对社会来说,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为他们付出*和社会代价。改革应该与时俱进,需要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为了保护补贴资本密集型企业而采取的对市场的干预取消掉。中国在2013年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深化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只要中国能做到这点,就能以釜底抽薪的方式铲除贪污*,并最终建立起运作良好的市场经济*。

中国是否还有快速增长的潜力?
中国是否还有快速增长的潜力?根据前述的分析,这取决于中国与高收入国家之间的技术差距有多大。如何衡量技术差距?最好的方法是观察人均GDP的差距。因为人均GDP代表了一个国家的平均劳动生产率,它反映了技术的平均水平。
据安格斯•麦迪森发表的到2008年为止的历史统计数据,以购买力平价为衡量标准,在2008年中国的人均GDP是美国人均GDP的21%。这与1951年的日本,1967年的新加坡,1977年的韩国相同。这三个东亚经济体都属于前面提到的二战以后13个实现了长达25年或更长、年均7%或更高增长率的经济体。这三个东亚经济体在人均GDP为美国的21%的基础上,利用后来者优势取得了持续20年8%到9%的年均增长率,那就意味着从后来者优势的视角来看,中国从2008年开始有20年年均增长8%的潜力。
从现在起,到2028年之前,中国仍有10多年年均8%的增长潜力。但是,潜力仅仅是一种可能性。为了将这种可能变为现实,中国需要在内深化改革,把双轨制遗留下来的各种弊端消除掉,也需要看全球经济的外部环境,后者并非中国自己能掌控。
自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爆发之后,全球经济发展缓慢,并有可能长期增长低迷。但是,只要中国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利用国内的有利条件,致力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会在今后的10年内保持至少6%的增长率。6%的增长率意味着什么?6%的增长率意味着中国每年都会向世界经济贡献约1%的增长率。现在世界经济的增长率约为3%。中国每年会贡献世界经济增长率的30%左右。在接下来的十年内,中国依旧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17
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指经济的生产潜力的长期增长,可以满足社会中个人的需求。一个国家持续的经济增长会对国民收入和就业水平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生活水平。
影响经济增长的有以下原因
【1】人力资源:
指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可用人力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可以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
人力资源的质量取决于其技能,创造能力,培训和教育程度。如果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熟练并且训练有素,那么产出也将是高质量的。
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的短缺阻碍了经济的增长,而剩余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较小。因此,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源应数量充足,具备所需的技能和能力,以实现经济增长。
【2】自然资源: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自然资源涉及大自然在土地上或土地下生产的资源。土地资源包括植物,水资源和景观。
土地或地下资源以下的资源包括石油,天然气,金属,非金属和矿物。一个国家的自然资源取决于气候和环境条件。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比自然资源较少的国家享有良好的增长。
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或开发取决于人力资源的技能和能力,所使用的技术和资金的可获得性。一个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熟练和受过教育的劳动力的国家,可以使经济走上了增长之路。
【3】资本形成
涉及土地,建筑物,机械,电力,运输和通讯媒介。生产和获取所有这些人造产品被称为资本形成。资本形成增加了每个工人的资本利用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资本/劳动力比率。因此,劳动生产率提高了,最终导致了产出的增加和经济的增长。
【4】技术发展:
指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涉及科学方法和生产技术的应用。换句话说,技术可以定义为一定数量的劳动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的性质和类型。
技术发展有助于利用有限的资源来提高生产率。与较少关注技术发展的国家相比,从事技术发展的国家的发展迅速。正确的技术选择对于经济增长也起着重要作用。相反,不适当的技术会导致高生产成本。
【5】社会和*因素:
在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中发挥关键作用。社会因素涉及风俗习惯,传统,价值观念和信仰,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例如,一个有传统信仰和迷信的社会反对采用现代生活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变得困难。除此之外,*因素,例如*参与制定和执行各种*,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作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1 08:19
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缓慢,基数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快速增长。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在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技术、管理经验和获取外部资源的能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内资源和初级技术。在技术和资源(资本)之间,技术更为重要。技术可以利用资本和资源。但技术是人创造的,人素质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技术的差异,人的素质主要与教育、医疗、宗教、体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精神投入有关。这被称为人力资本。除了人力资本存量,另一个决定技术发展的重要变量是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专利保护制度是对技术创造和风险投资的缓缴制度,直接影响技术发明。一旦发达国家成为发达国家,它将拥有更多的全球资源获取和议价能力,进而可以进一步巩固已经取得的优势地位。发展中国家要实现经济腾飞,必须克服许多困难。最大的困难在于发达国家利用先发优势已经形成的各种壁垒。发展中国家的突破方式有很多。一是利用资源优势,就像海湾石油国家一样。二是利用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进行原始积累。中国就是这种模式。三是大力发展教育,推进科技创新,努力获得科技优势。日本和韩国都属于这种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