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实现总目标的几点做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0:04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概括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总目标中明确规定:“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操……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这是教育思想的与时俱进。语文教材中那些充满人性之美的华章,内涵深远的诗词歌赋、高雅优美的散文小品、深刻感人的文学名著,就是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载体。如何能挖掘教材研究教法实现总目标。就此我谈谈几点体会。
一、语文教学要彰显人文思想教育
语文的思想内容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文章不是无情物”,凡是优秀的作品,无不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无不是作家人格的载体。收入课本的课文,体裁形式多样,思想健康有益,大多可以称得上文质兼美。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针对一部分思想内容含金量大的篇目侧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迪,使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受到人文思想教育和熏陶。比如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家兼诗人屈原深切的爱国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选入课本的《雷电颂》,通过屈原的抒情独白:呼唤风、雷、电和伟大的自然力,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表现了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的顽强战斗精神和与黑暗势力决斗到底的浩然正气。在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反复的吟诵,使学生领悟散文诗所散发的思想美,得到精神的感召,从中受到*人生观的教育和人文思想的启迪。高尔基的《海燕》借助海燕的形象,呼唤暴风雨到来,表达一种坚强无畏的*理想主义精神,豪情万丈,激荡人心。这些文学作品中所透露的思想内涵都极其丰富,极富感召力。
二、语文教学中要渗透审美教育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只是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审美活动的主体。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语文学科所蕴含的“美育之元素”――从小说的情节生动、形象鲜明到散文的意境优美、清新隽永,从诗歌的感情炽烈意味深长到戏剧的激烈冲突扣人心弦,从古今中外的名篇巨著到细微末节的生动描写、精妙议论,从字形的横平竖直到字音的抑扬顿挫,相机对学生进行美的熏染和感化。使学生领悟语文教材蕴含的思想美、体察语文教材描摹的人物美、感知语文教材渲染的意境美、探寻语文教材精巧的结构美、品味语文教材凝炼的语言美。进而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审美想像,诱发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使之崇尚真、善、美,摒弃假、恶、丑,促进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如朱自清的《春》,通过冲破土层的小草,竞相开放的春花,温柔拂面的春风,轻盈细密的春雨,奋发向上的迎春人,从声、形、色、味几方面让我们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这是引领学生领略优美意境的绝好篇章。在实际教学中带领学生细致体会,较容易使同学们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心中产生强烈的美感。
三、语文教学中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树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的意识,把准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的角色定位。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考虑并设计如何通过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放手让学生充分、自主地参与学习,演好学习的主角。有的学生喜欢独立思考,而有的学生则更喜欢与人交流。前者表现出一种独立自主风格,而后者则表现出一种合作性。这两种认知风格并不影响学生认知发展。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解决问题,由学生自己去选择,这就是教师尊重学生认知风格和学习方式的体现。同时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并不是仅仅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而是在交流、展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吸纳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让学生在交流、认识和体验中获得有效的学习方法。
四、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创新素质
语文课堂教学是应该追求*和诗意的,因为这是一方放飞创造诗情的绿茵。生命的跳动,灵性的宣泄,个性的张扬,传统的反叛,都荡漾在这如火如荼的青春绿波中。以人为本,释放创造的*,让学生倾听自己的心跳,是语文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追求的无“我”境界。而优秀的作品都不是一眼见底的浅薄之作,她就像“无底的深渊”,往往有多重意蕴可以探究,“其奥秘之处又常常是在可解与不可解、可喻与不可喻、似与不似之间”。语文教学中我就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放飞想像,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惠崇(春江晚景)》是苏东坡的一首名词。我在讲授此诗时,先请学生们根据诗的绘景和自己的理解,展开想像,口头描述一幅“春江晚景”的图画。学生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奇思纷呈,妙想联翩。从而点动创造的灵犀,激活创造的诗情。
创新始于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善问”,要善于引导学生质疑问难。问题是放飞想像的钥匙,问题的出现使学生产生一种需要,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学习的动力,一种创新的因素,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给学生提供想象的空间。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引趣”使学生心情愉悦,乐于学习;善于“求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思考研究;同中求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创新思维。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以人为本,彰显人文思想,渗透审美教育,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培养创新精神,才能发挥语文引真导善的作用,学生才能领悟到教育艺术的奥妙和真谛,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最终实现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