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凤办的两件丧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5 13:1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4:23
凤姐两办丧事的成与败
在《红楼梦》里,王熙凤办过两件丧事,一是宁国府的秦可卿之死,一是荣国府的贾母寿终。前者是协理,后者是份内事。但前者办得十分出色,令人拍案叫绝,后者却办得马马虎虎,“连凤姐自己心里也过不去”。两办丧事前后对照,反差强烈,除了说明贾府由盛而衰的总趋势外,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与败,同他周围的客观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凤姐可算是一个能人、强人,她的出场,往往是左右逢源、妙语联珠,把气氛搞得十分活跃,没有她,连贾母也不免有点寂寞。也因此,她深得贾母的欢心,加之她自身的才能,故能成为荣国府的管家奶奶,独揽大权,把偌大的一座荣国府管理的井井有条,也因此,秦可卿一死,宁国府便自然想到要请凤姐来协助料理后事了。
当然,宁国府的邀请,正中凤姐的下怀,“那凤姐素日最喜揽事办,好卖弄才干,虽然当家妥当,也因未办过婚丧大事,恐人还不伏,巴不得遇见这事”,她想利用协理宁国府这件事来展示才干,进一步确立自己的权威,以利于进一步管理好荣国府。她这一想头,为她战胜困难、争取协理宁国府的成功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其次,宁国府的权钱物都集中在凤姐的手上,这是她协理成功的关键。贾珍此时一则“有些病症在身,二则过于悲痛”,又要管理外务,“尤氏又犯了旧疾,不能料理事务”,因此贾珍把内务大权都交给了凤姐,并说:“妹妹爱怎样就怎样,要什么只管拿这个(指对牌,支领财物的凭证)取去,也不必问我。只求别寻心替我省钱,只要好看为上;二则也要同那府里一样待人才好,不要存心怕人抱怨。”凤姐有贾珍授权,用钱用物得心应手,加上她本人的领导才干,哪有管不好之理?
王熙凤毕竟是王熙凤,她也很争气。她首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平日的观察,找出了宁国府存在的“风俗”,对症下药地进行整治。这些“风俗”包括:头一件是人口混杂,遗失东西;第二件,事无专执,临期推委;第三件,需用过费,滥支冒领;第四件,任无大小,苦乐不均;第五件,家人豪纵,有脸者不服钤束,无脸者不能上进。根据这几种情况,凤姐立即着手调查研究,掌握家口花名册,制订好工作计划;到了次日,天一亮,凤姐就起来往宁府点卯来了。以后“天天于卯正二刻过来点卯理事”,不畏辛劳。
敢于改革,威重令行,是凤姐管理上的一大特色。她对来升媳妇说:“再不要说你们‘这府里原是这样’的话,如今可要依我的行,错我半点儿,管不得谁有脸的,谁是没脸的,一例现清白处治。”接着,凤姐按人数分组分派工作,做到各负其责(有点分组包干的味道),还制定了不得偷懒、赌钱、饮酒、打架拌嘴等纪律,而且强调一视同仁,不得徇情。她还懂得时间和效率的重要性,“不论大小事,我是皆有一定的时辰”。当然,凤姐没有忘记恩威并重的道理,因此说:“说不得咱们大家辛苦这几日罢,事完了,你们家大爷自然赏你们。”。
凤姐对宁国府的整治,也得到宁国府家人的拥护,有的家人也说:“我们里面也须得他来整治整治,都忒不像样了。”而另方面,通过整治也确实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不似先时只拣便宜的做,剩下的苦差没个招揽。各房中也不能趁乱失迷东西。……如这些无头绪、荒乱、推托、偷闲、窃取等弊,次日一概都蠲(免除)了。”
在协理宁国府的过程中,书中写了两个场面,具体说明了王熙凤的精明和严厉。一是领牌回事时,每次开支,她都要详细登记,查核过数目相符(这得要内行)才发对牌,避免滥支冒领;二是严厉处罚了误点的一位下人。除了给他革除一月银米之外,还打了他二十大板,以罚一儆百,自始后,“众人不敢偷闲”,“兢兢业业,执事保金”。
不管后来凤姐干过多少坏事,但作者在这里用的是十分赞赏的笔调来展示凤姐的风采的。我想读者读了这回文字,也会为凤姐的“治家有道”而深感敬服。
然而,故事发展到了一百一十回“史太君寿终归地府”时,写王熙凤料理贾母的丧事,却是力不从心,处处受到掣肘,最后气得口吐鲜血,昏倒在地。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大家来看看贾母寿终之后,荣国府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的。
从表面看来,这里的贾府已经势败,客观上给办好贾母的丧事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要想把这次丧事办得“风光风光”也并不难,因为“这种银子是老太太留下的”。虽然凤姐此时已失去了贾母的支撑,但她毕竟还是总理里头的事务,“又曾办过秦氏的事”,“必是比宁府里还得办些”,她也希望“仗着自己的才干”,在“老太太死了他大有一番作用”,但为什么总是不能顺顺利利地开展工作呢?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领导层意见不一。“老爷的意思老太太的丧事只要悲切才是真孝,不必糜费图好看的念头”;而邢夫人想到“将来家计艰难”,“巴不得留一点子作个收局”,等等。
二是婆婆太多。熙凤虽说是总理后事,但在自己家里,上有老爷和邢王二太太,下有老太太的丫头,正如凤姐说的“如今是自己的事情,又是公中的,人人说得话。”在这种情况下,凤姐“要把各处的人整理整理,又恐邢夫人生气;要和王夫人说,怎奈邢夫人挑唆。这些丫头们见邢夫人等不助着风姐的威风,更加作践起他来”。就算王夫人把外头照应不到的责任推到凤姐身上,她“也不敢辩,只好不言语”。
三是银两不凑手。作为管理者,钱银却不是由她支配,要一份回一份,甚至总不见拿出来,钱银叫不灵,奴才们自然溜的溜,怠工的怠工,很多事情就只得“草草了事”。
原因虽然还有许多,但仅这几个问题就已令凤姐头痛。作者虽在回目上用的是“凤姐力诎失人心”的字眼,但文中对凤姐还是带着同情的笔墨的。“牡丹虽好,全仗绿叶扶持”、“巧媳妇作不上没米的粥”,没有上上下下各种人的配合支持,最有才干的人也是无济于事的。尽管在料理贾母的丧事上,凤姐用尽了心力,也只能是“瞻前不能顾后”,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更令凤姐难以忍受的,便是她的努力和难处得不到大家的谅解,邢王二夫人还以为她不用心“推病躲藏”,连小丫头也说“二奶奶是躲着受用去了”。一向争强好胜的凤姐,哪里忍受得了这种刺激呢?她最后只能气得口喷鲜血,蹲倒在地。
一个人最有本事,如果没有适当的环境来让他发挥,同别的庸才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凤姐两办丧事的成与败,很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来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4:23
一是宁国府的秦可卿之死,一是荣国府的贾母寿终。前者是协理,后者是份内事。但前者办得十分出色,令人拍案叫绝,后者却办得马马虎虎,“连凤姐自己心里也过不去”。两办丧事前后对照,反差强烈,除了说明贾府由盛而衰的总趋势外,也说明了一个人的成与败,同他周围的客观因素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