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峰猴的具体介绍有吗,急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4 20: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0:37
间蜂猴(Nycticebus intermedous)Intermediate slow loris
生境:热带、*带森林。
捕食:用手指在树干和树枝间捕捉猎物或摘取果实。
食物:野果、植物嫩叶、昆虫、小鸟。
体型:体长20~25厘米。体重250~300克。
习性:与蜂猴生活习性相似。但个体小,俗称“小懒猴”。直到1978年才在中国发现有分布。
分类:哺乳纲灵长目懒猴科
分布:仅分布在云南南部。
保护:中国I级重点保护动物。
间蜂猴(又名中懒猴)
体形中等,头体长24~26cm。头圆、尾极短。体背棕红色。因其憨态可掬。常作为宠物饲养。栖息于热带、*带常绿阔叶林中,树栖.善攀爬。夜行性、白天蜷缩成球状在树洞中睡觉,行动迟缓,故又称“中懒猴”。以果实为食.亦取食昆虫、小鸟和鸟蛋。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开展笼养条件下繁殖研究。现已取得成功。国内仅分布于滇东南。数量稀少。国家1级保护动物。
间蜂猴
物种特征:[识别特征]体型大于倭蜂猴但小于蜂猴,成体体重一般为400-700g,体长250mm左右。上体色似倭蜂猴,但毛端白色尖明显,体背*有明显的暗褐色脊纹,体毛很少卷曲。本种系 Dao Van Tien(1960)根据获自越南北部标本命名的一个新种,其特征是体型小于蜂猴而大于倭蜂猴。Groves(1971)认为本种是倭蜂猴的成体而作为后者的同物异名。近年来,通过在云南东南部和南部获得一批倭蜂猴和间蜂猴的标本,经比较,两者在体型大小、外形和毛色差异、齿型结构和其它形态结构上均有差异,而非年龄变异。90年代,通过分子生物学的MtDNA分析,两者亦有一定差异,其遗传距离为0.009。据此推算,两者在50万前就已有了遗传分化。为此,可以认为间蜂猴是一个有效种。 分布 间蜂猴为越南北部和云南南部的特有种,也是亚洲灵长类中分布最狭窄的一个种,估计种的分布范围不及500 km2。国内迄今所知仅分布于云南南部的屏边、河口、金平和绿春等边境县。国外只分布于越南北部。 生境与习性 间蜂猴的栖息生境与倭蜂猴相似,均生活在炎热的印度支那热带低海拔(300m以下)地区的原始阔叶林中,在茂密的竹林或野芭蕉林中亦有所发现。夜行性,树栖,单独活动,主要食物为热带软性甜水果如野芭蕉,榕树果等,亦偶食昆虫、鸟卵等动物性食物。 种群现状 在云南,间蜂猴的数量比倭蜂猴稍多。但由于这一地区其栖息的主要生境热带雨林、季雨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已保存不多,其数量亦很稀少,可能不及500只,加之种的分布区远比倭蜂猴小。另外,90年以来中越边境的非法贸易较多,从越南一方由边民带入,最多的年份,云南南部河口口岸每年可达200余只。在云南南部蜂猴类的非法贸易中,90%以上为本种。可见人为的捕捉力度远大于倭蜂猴,其受危程度高于倭蜂猴。 致危因素 云南南部和越南北部热带原始林的被砍伐和破坏,导致栖居生境的缩小和恶化是间蜂猴致危的主要因素。另外,滥捕乱猎、种群过小和分布区狭窄也是本种数量不多的重要原因。 饲养情况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自1986年以来从没收非法边贸处理的间蜂猴和市场上收集了部分间蜂猴对其进行驯养繁殖研究,现已建立了一个30多只的繁殖群。1988-1993年共繁殖20胎41仔。其结果表明:间蜂猴的繁殖有明显的季节性,每年7月中旬至9月初发情,发情期49.7天(SD=1.2),怀孕期约188天,次年2月中旬至3月中旬产仔。每年1胎,每胎2-3仔。哺乳期108天(SD=4.1)。16-19月龄的幼体体重接近成体,20-24月龄性可成熟。仔兽与哺乳母兽的依恋关系较懒猴科内任何一个种都要松驰,仔兽较早脱离母兽独立生活,母婴关系历时约20周, 哺乳期内两个幼仔的生长速度常不一致,而断奶后生长较快的一个幼仔常过早死亡, 幼体死亡率较高(冯庆等,1992a、1992b、1994)。 现有保护措施 间蜂猴作为蜂猴属的一种,也在我国国家级 I 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之列。在云南南部目前有间蜂猴分布的自然保护区有屏边大围山自然保护区、金平分水岭自然保护区和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这3个自然保护区估计已包含了我国间蜂猴80%以上的种群。 保护措施建议 1、加强上述3个自然保护区的管理和建设,保护和改善间蜂猴的生活栖息环境; 2、进行间蜂猴的在我国的数量调查和资源评估,为进一步保护和拯救这一物种提供科学根据; 3、加强中越两国间的合作,严格控制和制止间蜂猴的非法贸易,实为当务之急。
图片:
http://image.baidu.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BC%E4%B7%E4%BA%EF&z=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