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4 1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4 10:54
南朝梁代开国皇帝梁武帝萧衍,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他在位四十八年,也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统治者,梁武帝文武双全,才华横溢。
《梁书》记载,梁武帝“六艺备闲,阴阳纬候,棋登逸品,并悉称善。”
由以上资料可知,梁武帝时典型的文人皇帝,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梁武帝思想轨迹的变化,“少学周孔,弱冠穷六经,中复观道书,晚年开释卷……。”由此可知,梁武帝的思想是先学儒学,再学道学,青年时崇奉儒学,中年时信仰道教,晚年时痴迷佛法。
也就是说,出身于天师道世家的萧衍,早年接受儒家教育,青少年时笃志于儒学,曾受业于博通五经的大儒刘谳,年轻时的萧衍喜欢拜师交友,穷究经籍,常与友人出入竟陵王西邸,与在这里抄五经的学士和众僧互有往来,无论是儒学大师和学士,还是佛教宗派人物,他都并交。受过儒家文学和佛教方面知识的双重熏陶,这为梁武帝未来在施政上采取的三教并容的态度埋下了伏笔。
梁武帝与道教有很深的渊源
从他的名字就可以看出端倪,他字练儿,反映了其家族是世代信教的。
《隋书》记载“武帝弱年,先事道法,即位后,朝士受道者众。”
梁武帝早年信仰道教时,道教大师陶弘景不仅与他关系密切,对其思想影响很大,陶弘景不仅为萧衍提出了新王朝的名号,萧衍之所以能够下决心夺取齐室政权,与陶弘景的极力推动不无关系。梁武帝即位后,首要任务就是寻找适合的意识形态,他在利用儒家纲常来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同时,一方面,他宣扬佛教,把佛教抬到了与儒家圣人孔子一样的高度;另一方面,他著书立说,大力提倡儒家教育,维护纲纪。
梁武帝不满于魏晋以来儒学不振的状况,试图以两汉为榜样,推行儒学教化,重视儒家经学,想一举重振儒风。萧衍在位期间,始终将儒学作为施政之本,特别是在等级森严的南朝社会中,门第的高低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仕通前景,寒门子弟很难入仕为官。针对这种情况,梁武帝对能通经致学者不惜破例提拔,由此可见,梁武帝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法宝。
萧公权曾指出,佛教是一种宗教而不是*思想,因而进入中国后并未引起*思想的转变,佛教消极出世的人生观与老庄思想有着巧合的相似之处,因此不能成为*思想,不能对*有所贡献。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法律教化等并没有宗教化,更不可能佛教化,仍以儒学为主。
即使梁武帝佞佛弥深,也没有让佛教打破传统的社会政教结构,梁武帝信佛的动机,不排除以杂以儒学之政教,士人在信佛时并没有放弃儒家思想的*价值理念。不可否认的是,皇帝信佛很普遍,东晋和南朝的大部分皇帝也都是提倡佛教的,但是,到了梁武帝萧衍时,佞佛、崇佛达到顶点。
《梁书》记载,萧衍笃信佛教,曾制作《涅槃》、《三慧》、《大品》等诸经,于重云殿、同泰寺讲学,名僧硕学,听众者常万余人。
梁武帝经常参加佛经讲解,法会活动,时间越来越长,少则三天,多则三十七天,甚至五十一天之久,规模宏大,常常能达到四、五万人规模,梁武帝为了佛经甚至不惜舍身,舍身期间,还出现了王公大臣筹集以万钱奉赎梁武帝“皇帝菩萨”的盛举。此外,梁武帝还大力支持寺院经济,他强买田地,施舍寺庙,这为佛教势力的发展以及佛教信徒的迅速增加,提供了有力条件。
不仅如此,在佛教宗教实践上,亲力亲为,他不仅建造了大量的寺庙、佛塔、佛像,还亲自撰写忏法,将佛教祈福消业之风推向世俗,让高深玄妙的佛经、佛法逐渐世俗化和工具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