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45
共5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23 18:14
萤火虫通常吃露水、蜜露或花粉、花蜜、蜗牛的体液,但萤火虫的幼虫是吃肉的,陆生萤火虫的幼虫大抵上吃的就是一些较小型的蜗牛。萤火虫幼虫变为成虫后,它们就不再猎食,仅仅是喝点露水或采些花蜜,直到最后活活饿死。不过在南美洲,有少数种类的萤火虫成虫,会发光捕食其他种类的萤火虫或小型趋光性昆虫为食。萤火虫只有3~7天左右的生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3 15:22
主要是软体动物,栖息、活动在地表的萤火虫幼虫主要以螺类、蜗牛、蚯蚓或其他昆虫为食。
当遇到蜗牛、螺等美食时,萤火虫会先爬上它们的硬壳,将头上那一对弯曲的的针状颚片探进壳中,注入“麻醉剂”,让它们不省人事。
接着,呼朋引伴,等小伙伴们响应,纷纷前来后,大家再吐出消化液,将猎物的部分肌肉分解为肉糜,再吸收利用;除了猎捕活的软体动物之外,萤火虫幼虫还会在死去的昆虫、蚯蚓甚至脊椎动物尸体上取食。
扩展资料
萤火虫能发光,它的发光器是由发光细胞、反射层细胞、神经与表皮等所组成.如果将发光器的构造比喻成汽车的车灯,发光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泡,而反射层细胞就有如车灯的灯罩,会将发光细胞所发出的光集中反射出去.所以虽然只是小小的光芒,在黑暗中却让人觉得相当明亮。
萤火虫是一种对爱情很执着的生物 它会把握仅有的一个夏天的生命用力发光 一直到寻找到另外一半为止 熬过气候跟环境的不适应 想爱的力量 会让萤火虫变成秋天的萤火虫 以前的人说如果找到秋天的萤火虫 就会愿望成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萤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3 16:57
萤火虫吃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
萤火虫属于肉食性动物,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获得猎物后,用上颚将分泌液注入猎物体内,进行体外消化,然后再吸入体内。通常一只蜗牛会有许多只萤火虫来分享。
扩展资料:
在大自然就是如此的神奇,一物降一物。蜗牛虽然也很厉害,并且还有一个外壳,可是它也有天敌的,并且还有不少的天敌,其中萤火虫就是蜗牛的天敌之一,并且还是蜗牛最致命的天敌。
农村的小孩子应该都对于萤火虫是比较熟悉的,毕竟在过去萤火虫很多。这种昆虫在白天很少出来活动的,而到了晚上就出来觅食了,并且一个个还是带着“手电筒”的,方便了它们捕食。其中,萤火虫的捕食对象就主要是蜗牛和其他的小昆虫。
对于蜗牛来说,它们最最致命的天敌之一,那就是萤火虫了。大家可不要小看了萤火虫,虽然才一丁点大,也没有锋利的牙齿,但是萤火虫的破坏力也是很强的,当它们还是幼虫的时候,就会蚕食蜗牛的身体了。
而当萤火虫进化变成了成虫以后,还会在蜗牛的身体内产卵,然后就孵化出许多的小萤火虫出来。其实萤火虫并不是直接食用蜗牛,而是给蜗牛注射一种毒素,然后就会让蜗牛麻痹后就变成了一滩液体了,这样萤火虫就能慢慢的食用蜗牛了,到最后就只剩下一个蜗牛壳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萤火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3 18:48
幼虫: 萤火虫的幼虫是吃肉的,陆生萤火虫的幼虫大抵上吃的就是一些较小型的蜗牛。
成虫: 蜕变为成虫后,大多数种类的萤火虫几乎不吃不喝,往往只吃露水,,蜜露或花粉、花蜜;不过在南美洲,有少数种类的萤火虫成虫,会发光捕食其他种类的萤火虫,或小型趋光性昆虫为食。
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带和温带地区。根据中国几位专家的统计现发现的种类约有100余种,再加上未发现的种类,总共有150多种。夜间要发光,可分为水生类和陆生类两种。
体型小至中型,长而扁平,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头狭小。眼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发光器,体内的荧光素和荧光素酶反应后生成的黄绿色荧光。
萤火虫依其生活环境区分为陆栖和水栖两大类,前者占大多数。陆栖萤火虫多栖于遮蔽度高,植被茂盛,相对湿度高的地方,水栖萤火虫则对环境要求更高,水不能被污染,不能灯光污染。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23 20:56
萤火虫肉食性,捕食蜗牛、蛞蝓等软体动物和蚯蚓等环节动物,获得猎物后,用上颚将分泌液注入猎物体内,进行体外消化,然后再吸入体内。
一只蜗牛会有许多只萤火虫来分享。卵、幼虫、蛹和成虫都能发光,喜欢生活在水边或湿润的环境,通常在夜间活动。
萤火虫的卵、幼虫、蛹、成虫均能发光。萤火虫幼虫的发光被认为具有警戒、恫吓天敌的作用,而成虫被认为利用闪光进行种的辨认、求偶及诱捕。
雄萤在空中飞行过程中发出特异性的闪光,雌萤发出回应信号,雄萤借此发现并定位雌萤。雌萤闪光的持续时间和间隔时间都具有物种特异性,因此可以向雄萤提供物种信息、性别信息和地点信息等。
在同种萤火虫雄性竞争中,自然选择压力使雄性萤火虫在交配前的求偶仪式越来越复杂,持续的时间越来越长。雌萤并不是简单地选择闪光亮度最强的雄萤,雄性个体大小,移动速度及交配守卫姿势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