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六年级上重点内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2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15
工具那里,和滑轮,
一、 单元内容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细胞(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细胞(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微生物(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二、 修改说明
修订前教科书内容:
1、 放大镜
2、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
3、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4、 放大镜下的晶体
5、 怎样放得更大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
7、 在显微镜下我们发现了什么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本单元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修改:
1、 整合内容,把有限的教学时间用到更有价值的教学活动中去。如删掉“放大镜下的放大倍数”
2、 增强教学活动的操作性,降低难度,使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把原教科书的一些开放性探究生命世界的活动,如第7、8两课,变为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和微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列为教学内容。
3、 重新调整和梳理一些课的内容和小标题,使每堂课内容更加清晰和合理。如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中原来的两个小标题是“昆虫王国探秘”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现改为“奇特的身体构造” 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这样的改动较好地体现了本课内容的层次性。即在指导学生对昆虫的观察活动时,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如“放大镜下的晶体”一课增加了一个标题——“制作晶体”。前面是观察晶体,后面是制作晶体。“怎样放得更大”一课除“做个简易显微镜”外,增加了一个标题——“显微镜的发展”。
4、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对原本直接介绍人类探究微小世界成果的课——“微小世界和我们”,改为学生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三、 概念及活动结构图
四、 单元教学目标
通过本单元教学,希望达成以下目标。
科学概念
1、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2、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直接有关。
3、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4、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5、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看到。
6、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7、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8、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2、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3、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4、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式交流及汇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2、 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 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 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五、 主要活动说明及教学建议
本单元的重点教学活动有:
用放大镜观察
用显微镜观察
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一) 用放大镜观察(1——3课)
活动目的:使学生对放大镜的功能和使用范围有更多的认识。
活动内容:
1、 放大镜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广泛使用。
2、 放大镜下的物体其图像不仅被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如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它们由许多小点组成的。
3、 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昆虫和物质的晶体,进一步加深对放大镜功能的认识。(同时增进对昆虫和物质世界的了解)
第2课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第一部分:奇特的身体构造。观察昆虫的身体构造(室内、课堂上)
第二部分: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观察昆虫的生活习性(室外、课堂指导、课后观察;不局限于观察草蛉)活动内容由易到难,由静到动。
选择草蛉的原因:普遍但鲜为人知,有益、有趣,适合用放大镜观察。生活环境;只要在蚜虫多的植物附近都有。
建议:课本上的“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教师可以选择一至两种昆虫引导学生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入细致的观察和记录。可事先拟出一不定期的小课题,供学生参与和选择。课题的内容要尽量小,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并具有可行性。比如:蚂蚁能预报天气吗?蟑螂怎样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触角有什么不同?蜜蜂怎样采集花粉等等。虽然这些小课题的答案在一些书刊上都有,但要求学生自己经过实际观察得出结果是有意义的,不摘抄现成答案。教师要提出观察要求、完成任务的时间、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事项。这个观察活动的时间可以较长一些,比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每组学生交出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的评价的标准应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认真按计划坚持认真地观察、记录和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都应该得到鼓励。
第3课 放大镜下的晶体
制作食盐或碱面晶体的方法
1、 制作食盐或碱面的饱和溶液;
2、 用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饱和溶液在波片上;
3、 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
4、 放在通风的地方,让其自然蒸发。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方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离酒精灯火焰要远,慢慢烘干)
5、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因为溶液的自然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等待溶液结晶的过程中,先观察别的班级已经做好的结晶,然后回过头来再观察自己做的结晶。
(二) 用显微镜观察生命世界
活动结构:
教学的关键:
1、 观察工具和材料的准备。
(1) 教师要尽量创造条件,解决观察工具和材料的问题。最好做到放大镜每两人一个,显微镜一个小组一个。(可以自制简易的放大镜、显微镜和观察装片)
(2) 为观察更多的生物体的细胞,建立生物体都由细胞组成的概念。在实在不能让学生观察更多的细胞标本的情况下,可从各方面收集一些细胞图片或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展示。只有在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后,才有利于学生总结出生物体是细胞组成的。
(3) 对微生物的观察需要预先采集、培养微生物。
采集:鱼虹、池塘、溪沟的水中生活着大量的微生物,是采集微生物的主要场所。因此教师事先要在学校或学校附近的沟渠或池塘里取一些水亲自调查一下,看看水中是否能看见微生物。在取水时可多跑几个点,并在瓶上做好标签,回校后在显微镜下观察,看看哪个水域里含的微生物比较多,就可以作为教学观察材料的取水处。
培养:微生物可以自己利用干草培养。取一些池塘或鱼虹中的水,把它们倒入事先用稻草浸泡过的溶液中,几天后可以发现水面上出现了霉点,这些霉点是由肉眼看不见的细菌结集而成,瓶中许多单细胞生物以及其他微生物中正是以此为养料大量繁殖。如果池水中本来就含有草履虫,那么大约10—14天后培养于干草中就会出现大量同类生物。
2、 指导方法(使用显微镜以及制作观察装片的方法)。
(1) 使用显微镜和制作观察装片的方法虽不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但却是观察活动的前提。因此教师要加强指导,讲清方法、要领,还要示范演示。
(2) 要反复强调,显微镜要放在光线好的地方,镜前不能有遮挡物或有人走动;观察标本要放在载物台*正对物镜;需调整反光镜的角度,使进入的光线适中;观察时先用低倍镜观察,必要时再换高倍镜观察;要耐心调焦;在显微镜下寻找观察对象要向反方向移动装片等等。
(3) 在显微镜下观察运动着的微生物比较困难。为避免水中活着的微小生物跑来跑去不好观察,可先取少量(几丝)纤维,如脱脂药棉、玉米棒上的毛或干净毛笔上的毛等。纤维要交织成网状,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滴水在纤维上,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从盖玻片边缘吸去多余的水分,起到*微生物活动的作用。
(4) 在分组观察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不能正确操作的小组给予帮助。
(三) 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成果及意义
活动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取得的成果及意义是本单元学习活动的总结和拓展。
活动方法:查阅资料和汇报交流活动内容。第一部分“回顾和总结”;第二部分“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活动目的: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并对观察工具的改革和观察范围的拓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对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有一定的了解。
活动准备:
1、 分成若干专题,各组学生按自己选定的课题从不同的方面去收集资料,并整理好资料(照片、实物、图表或课件等),各小组还要确定汇报方式及主题汇报人。
2、 教师在课前了解学生收集资料的情况,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提供相应的设备。发动学生对教室做一定的环境布置,流出给学生张贴汇报资料的地方。
“总结和回顾”部分的要求:
1、 从两个方面进行回顾。一是从古至今人类的观察工具是怎样发展的,二是人们的观察视野又是怎样拓展的。追问错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