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我写一篇关于 国庆观礼记和生活如蓟 的读后感(300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3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8 08:29
国庆观礼有感
2009年10月1日是我们伟大祖国60岁的生日。一大早我就坐在沙发上等待观看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的庆祝典礼,10点钟仪式正式开始了。
礼炮声阵阵响起,仪仗队出发了,他们个个昂首挺胸,精神抖擞,掌旗手手中的红旗飘扬,他的脸上流露出对祖国的骄傲与自豪。
接着,北京市*说:“升国旗,唱国歌”这时,音乐响起,广场上的人民都唱起了国歌,*领导人和人民一起唱响国歌,升旗手把红旗缓缓升向天空。
然后,胡*坐上检阅车,接受阅兵指挥的报告并宣布;“阅兵式开始!”阅兵车开动了,一路上,*不断的向*叔叔问候“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叔叔回答着胡*:“首长好!为人民服务!”这时一幅多么亲切的画面呀。
**坐的车经过了一队队的人民军队,一辆辆坦克,一辆辆导弹车,一部部雷达,那景象很是壮观。
检阅完方队后,胡*回到天安门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讲了关于国家经济发展及将来发展等一些问题,讲话结束后广播传来一个声音:“分列式开始”这时步兵方队走出来了,他们步伐整齐,目视前方,很威风,接下来,有许多方阵都展示了自己的风采,有意气风发的水兵方队,有英姿飒爽的三军女兵方队,还有活泼的女民兵方队,威武的兵器方队……特点都各有不同。
接下来是群众*方阵也出来了,它们是用各个地方的特色装饰的花车和一些现场的表演来展示各地不同的家乡风俗:有喻义“科技腾飞”的上海彩车,它展现了上海将在各个方面为祖国做出杰出的贡献,有用鲜花祝福祖国的河南彩车各式的鲜花装点整个方阵,重庆的彩车名为“三峡放歌”,它展示了重庆人民建设“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健康重庆、平安重庆”的发展目标。
12:05分活动最后是在一大群象征未来的少年儿童组成的欢乐的海洋中结束。
晚上8点,文艺晚会带着辉煌得如同群星闪耀的烟火开始了。
阵阵悠扬琴声拉开了晚会的序幕,柔美的歌声随着有众多礼花群星捧月的“60”礼炮轻轻飘过人们的耳旁。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8 08:29
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4-28 08:30
提到四书五经之类,条件发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近来,看得多了,发觉孔家店被我们莫名地打到,因为提到国学,人人都可以说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读下去,试图去认真了解流传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无知者无畏。
当下流行的西式学习和教育,和我国古代大相径庭,东西教育差异之大只能慢慢体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学为代表的学习分门别类,循序渐进,所有的学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论世界内蓬勃发展,并且通过对数学工具的使用,让知识的学习一切都井井有条。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更多地强调个人修行,强调对悟的理解,对于如何达到大彻大悟的境界,似乎没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遵循,没有一个可以重复训练、可操作的育*-法。给我的感觉,古人的学习方式,有些灵童似可瞬间得道升-天,而愚钝之辈则无醍醐灌顶的机会。
一提到《礼记》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过一般的同学都是对它皱眉头,鄙夷之。因为一想到礼,就会联系到三纲五常,君君臣臣之类的腐朽思想啦。观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礼”包罗万象,即不是送礼的礼也不是非礼的礼,而是和“道”一样,有着丰富的内涵。一般同学都知道,四书五经的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学》和《中庸》是《礼记》中的两篇,这里要说的《学记》也是《礼记》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罢了。
《学记》讲述了古人对学习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没有实际操作的教条,可以看作是古人对“教育”“学习”的纲领,如《共-产-党宣言》对共-产主义的作用,但是并没有告诉无产阶级怎样从资本家手中夺取权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文章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解释为什么去“学”,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为有一个良好的社会风俗习惯,这应该是有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不同时代自有不同解释,我想一般应该是百姓安居乐业,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吧。
虽有至道(道这个东西,内涵丰富,太玄,非三言两语说清楚),不去学习,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对学无止境认识很透彻,知道“学然后知不足”,发奋地学习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东西,有人越学越感无知也是这个原因,这也解释无知者无畏;巅峰对决,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浅,莽夫是看不出门道的。古人对“教”和“学”的认识,不像现在这样割裂,现在老师高高在上,一切都对,学生的质疑总被当做不听话。古人知道“教学相长”,将教和学统一起来,学生和老师大家可以互相学习,学生之间也可以互为师学,所以有同学一时无法理解某些知识点,如果你知道的话,不妨将你的理解分享出来,在教别人的时候,你的认识也会更上一层楼。现在的学生不仅缺乏不耻下问的勇气,连虚心请教的一并抛弃啦。
或许古人愚昧,对一切未知的东西心存敬畏,对于学习也当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师的孔夫子,被当做祖师爷祭拜。学习是有一定规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长,所以“未卜禘[dì],不视学,游其志也”,意思是说时候未到(还没祭天)的时候,天子(领导)不能去视察学校,这样学生可以有充足的时间去“游其志”,发展个人的志向。我觉得对老师的作用,古人认识的更加深刻,老师要“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无论老师还是父母,对学生的志向之类,别整天批评,要多多观察的学生,少发言,在适当的时候才加以指导。像现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两天学就问去*他考清华北大,烦死啦。
求学的人有四个经常犯的错误: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是指学习的时候,或贪多不求甚解,或学习一点点就容易满足,或将学习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伤仲永之类的神通),或自我设限不求进步。这四点学习的人和教学的人都要明白,产生四种错误的心理不同,要对症下药。古人对老师的评价高,所以即使皇帝,对自己的老师要“无北面”(和老师,别用君临天下那套礼仪,尊师)。现在教师的神坛已经走下神坛,成为谋生的一种职业,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