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干曲 崔颢字词意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5 13:35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2:20
《 长干曲 》 崔颢 (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2)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赏析 】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2:20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唐。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2:20
《 长干曲 》 崔颢 (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2)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赏析 】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2:20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唐。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2:20
《 长干曲 》 崔颢 (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你家住在哪儿?我家就在横塘。停船暂且相问,或许我们还是同乡呢。 本诗是一首女子向男子发问的诗,寥寥数语,形象地将女子既想结识对方,又怕露骨的心态描绘了出来。诗人巧妙地以口吻传达人的神态,用女子自报家门的急切程度,传达了这个女子大胆、聪慧、天真无邪的音容笑貌,纯朴清清,饶有情趣。
(2)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我家临着九江水,来往在九江边。我们虽然同是长干人,从小却没有见过面。
这是一首男子应答的诗,是针对着“长干行 其一”中女子的问题而回答的。男子回答得坦率诚恳,一句“生小不相识”表面是惋惜没能青梅竹马,实际是相见恨晚心情的表现,流露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本诗与“长干行 其一”都具有浓郁的民歌风味,浪漫热烈,朴素健康,称得上上乘之作。
【《长干曲四首(其一、其二)》赏析 】 这两首抒情诗抓住了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就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它不以任何色彩映衬,似墨笔画;它不用任何妆饰烘托,是幅素描;它不凭任何布景借力,犹如一曲男女声对唱;它截头去尾,突出主干,又很象独幕剧。题材是那样的平凡,而表现手法却是那样的不平凡。 先看第一首的剪裁:一个住在横塘的姑娘,在泛舟时听到邻船一个男子的话音,于是天真无邪地问一下:你是不是和我同乡?-就是这样一点儿简单的情节,只用“妾住在横塘”五字,就借女主角之口点明了说话者的性别与居处。又用“停舟”二字,表明是水上的偶然遇合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他不象杜牧那样写明“娉娉袅袅十三余”,也不象李商隐那样点出“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他只采用了问话之后,不待对方答复,就急于自报“妾住在横塘”这样的处理,自然地把女主角的年龄从娇憨天真的语气中反衬出来了。在男主角并未开口,而这位小姑娘之所以有“或恐是同乡”的想法,不正是因为听到了对方带有乡音的片言只语吗?这里诗人又省略了“因闻声而相问”的关节,这是文字之外的描写,所谓“不写之写”。 这首诗还表现了女主角境遇与内心的孤寂。单从她闻乡音而急于“停舟”相问,就可见她离乡背井,水宿风行,孤零无伴,没有一个可与共语之人。因此,他乡听得故乡音,且将他乡当故乡,就这样的喜出望外。诗人不仅在纸上重现了女主角外露的声音笑貌,而且深深开掘了她的个性和内心。 诗的语言朴素自然,有如民歌。民歌中本有男女对唱的传统,在《乐府诗集》中就称为“相和歌辞”。所以第一首女声起唱之后,就是男主角的答唱了。“家临九江水”答复了“君家何处住”的问题:“来去九江侧”说明自己也是风行水宿之人,不然就不会有这次的萍水相逢。这里初步点醒了两人的共同点。“同是长干人”落实了姑娘“或恐是同乡”的想法,原来老家都是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干里。一个“同”字把双方的共同点又加深了一层。这三句是男主角直线条的口吻。现在只剩最后一句了:只有五个字,该如何着墨?如用“今日得相识”之类的幸运之辞作结束,未免失之平直。诗人终于转过笔来把原意一翻:与其说今日之幸而相识,倒不如追惜往日之未曾相识。“生小不相识”五字,表面惋惜当日之未能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实质更突出了今日之相逢恨晚。越是对过去无穷惋惜,越是显出此时此地萍水相逢的可珍可贵。这一笔的翻腾有何等撼人的艺术感染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02:21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唐。
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茫茫大江之上,一位船家姑娘,自停其船,自报乡里,主动地去和偶尔相逢的邻船的小伙子攀话,打听对方的籍贯乡里。是长期飘泊不定的水上生活使人感到寂寞难耐,想找个人说说话?是敬重他行船的本领,从心底里产生了由衷的爱慕之情?抑或仅仅是情窦初开,小鹿撞撞,故意找个话头来与对方结识?诗中并没有说,都留给读者去想。而一位少女难以按捺的怀春之心则又写得跃然纸上。
她一张口就问一位素昧平生的男子“君家何处住?”还未等到对方回答,又迫不及待地自报籍贯。情思的热切,待人的坦诚,活脱脱地表现出了姑娘的豪爽与纯真。然而,豪爽中又有羞涩与端庄。所以,就在“停船暂借问”的那一瞬间,这位聪慧的姑娘又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冒失与莽撞,可能会导致被人误解的难堪。于是,顿生剖白之心,赶紧改口说:“或恐是同乡”。而这一改口,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害羞和窘态,结果却更加流露出了自己有爱慕和求偶的心情。在质朴平淡的描述中,将人物极为细微的心理变化写得非常生动,写得情趣盎然,真可谓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纯朴之极,自然之极。
有趣的是,邻船的小伙也敏感地从姑娘欲盖弥彰的表白中,听懂了“或恐是同乡”这一平淡话语所蕴含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于是,便有了第二首的回答:“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第一句是回答“君家何处住”的提问,这儿的“九江”,是泛指长江下游即长干一带的九条支流。“来去九江侧”,诚实的小伙如实地告诉对方,自己是一个长年风行水宿,为生活奔波的人。言外之意是你会爱我这样一个人吗?这中间,有坦诚,有无奈,有期待,有试探。但强烈的爱慕之意,很快又冲淡了对婚姻可能无望的担忧,小伙终于掏出了自己火热的心,奉献给面前这位向自己表露心曲的姑娘:“同是长干人,自小不相识”。既是同乡,又同是船家儿女,相同的命运也许可以把我们结合在一起。这层意思,话中没有明说,却很委婉地暗示给了对方。
最后一句,笔力翻腾,却又一往情深,将两人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情愫直言而出,平民百姓之间那种纯朴而真挚的爱情表白,读来真令人赞叹不已。正如沈熙乾先生所说:“女主角的抒怀只到‘或恐是同乡’为止,男主角的表情也只以‘生小不相识’为限。这样的蕴藉无邪,是抒情诗中的上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