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 阅读答案,急急急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4 22:12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5:44
来源:天涯论坛
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作品与作者的完美统一,高度融合。这其实也就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所谓“一天人”“合内外”。
中国文学是内倾性的,而西方文学是外倾性的。所谓外倾,是指西方作者可以作为生活的一个旁观者、想像者,对生活作一番描述或想像,其体裁就是小说、戏剧等,其内容多是战争、恋爱、神话等。所谓内倾,就是作者在真实的生活中,将自己在生活中的种种真实感情、体验、想法如实表达出。其体裁是散文、诗歌等,其内容则是生活的全部,行旅、饮宴、耕作、相思、战阵、田园、山林,无不入文入诗。
但并不是说,有了个人感受入文入诗,即为佳作。须得作者心目中有一理想,有一追求,且这一理想为人心所同然,纯粹而高尚(而不是自私自利的一己*)。作者在追求这一理想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感慨,种种情怀,入文入诗,方是佳作。(自然还要有一定的修辞与文采)。家国情怀引发出个人感受,即是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结合的天衣无缝,作者与作品和融为一,即是中国文学追求的境界。如杜工部“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即是有理想,有感慨。仅仅在诗中哀叹自己无房受冻,则一点味道也没有了,虽然那也是个人感受。“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没有为国捐躯的豪情,则不会有诗的味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没有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和身世感慨,恐怕只会抱怨弄脏了裤脚。抱怨也是感受,却不是诗,不是文学。
中国文化的根源是“天人合一”,认为人道来源于天道,人文最终要回归到自然中去。文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目标自然也即是如此。王维的“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表面看只是一堆景物的堆砌,细雨、山、落果、孤灯、草、秋虫,并无一人在诗中,但稍加品味,即知有一人涵泳其中,慢慢与诸般景物作心灵的沟通。人即是物,物即是人,物我一如,并无彼此。能于有我中感受无我,于无我中见有我,斯为上品。这就是中国文学和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
近代中国文学受西方影响,小说戏剧影视成为主要手段,恋爱战争武侠成为主要题材,务要紧张刺激,出人意想,动人心魄,方为上品。吸收新营养,新思想,取长补短,破旧开新,未为不可,但一定不能丢了自家传统,变为一无根之人,无根之文学。
比如中国文学传统始终悬有一最高人文理想,贵在表现追求此理想过程中之种种感受。即小见大,见微知著,以突出此理想之可贵。在今天的文学作品中,也应有追求,有境界,有希望,给人以信心。绝不能无病*,无所事事,看了半天不知所云,或自说自话,仅仅是抒发作者的一些生活感受,却无一丝一毫的家国情怀。那些以赚钱为目的,大肆渲染刺激人的各种*,只是拼凑字数的乱七八糟之作,所谓文学的产业化,恐怕不是中国文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资料:http://www.tianya.cn/techforum/content/390/7751.s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5:44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写道: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3 05:45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