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6 02:04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2:57
摘 要:教育管理研究中特别需要处理是与非、观点与材料、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个人与集体、时间效率的关系。
一、关于方*
方*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根本方法。方*与世界观是一致的,在不同的世界观指导下认识世界,就会形成不同的方*。方*也称为方法的一般原理。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是认识学校管理的根本方法。一般把教育管理研究的方*分为哲学方*和科学方*,其中,哲学方*是最基本的方*。哲学的方*,主要研究矛盾及范畴,如教育管理中的主要矛盾以及主体与客体、教与学、冲突与平衡、竞争与协调、共性与个性、目的与方法、有效与无效、集权与分权、纪律与自由、权威与服从、数量与质量、宏观与微观等范畴。科学的方*,主要是指以系统论为指导的方*,它强调系统的目标价值,系统的合理组合,系统的整体优化,系统的动态平衡,系统之间的互动、互控作用等。科学方*要求把教育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和研究。
二、关于实事求是
今天,我们研究教育管理时,所以要重申实事求是的方*,是因为在教育管理研究中,实事求是的原则经常被忽视,甚至违背,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忽视“研究”在实事求是中的中介作用
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人们往往把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解为一种直通关系,以为只要掌握了某种正确的理论,形成了某种先进的理念,就能直接指导教育管理实践;或者学了某些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就能直接在本单位运用。前者以为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是学出来的,只要学好理论,转变观念,就能搞好教育工作;后者认为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是干出来的,只要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就能搞好教育工作。其实,优秀的教育管理者,既不是学出来的,也不是干出来的,而是在教育管理实践中,通过理论结合实际,认真执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而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结合点是研究。不通过研究,先进的理论不可能直接指导实践。不通过研究,先进的经验也不可能得到概括和升华,这样的经验,也就不可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
(二)对实事求是的简单理解
对实事求是有两种理解,一种是简单的理解,一种是辩证的理解。前者认为客观实际是简单的,只要通过直观处理,即可把握事物的本质,揭示其发展规律。认为只要“眼见为实”就能做到实事求是。在教育管理中,只用考试分数、升〔关键词〕教育管理;研究;方*〔摘要〕教育管理研究中特别需要处理是与非、观点与材料、思辨与实证、定性与定量、个人与集体、时间效率的关系。学率衡量教育质量优劣,就是这种理解最突出的表现。后者认为客观实际是复杂、多变的,只有通过认真研究,辩证分析,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认为对教育质量、教育管理水平、教育发展趋势的认识,都必须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长期以来,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一般只重视对实事求是的简单理解,而忽视辩证的理解,因此,经常只用绝对分数的高低评价质量,用简单枚举为管理水平下结论。其结果是,说问题时,问题成堆;说成绩时,处处莺歌燕舞,本质问题却很难弄清楚。
(三)教育管理研究的结论违背实事求是精神
教育管理研究要探索教育管理的客观规律,其目的在于求真、求实,如果结论不真实,就失去了研究的真正意义。*说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干老实事,就是实事求是。”(《*选集》第二集,第45页)说真话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基本道德准则。而在实际的研究中,研究者有时会出现说假话、空话、套话的现象,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教育管理研究中需要处理的若干关系
(一)是与非教育管理研究中体现实事求是精神,需要严格处理是与非的关系。教育管理研究中所以会存在是与非的问题,其原因有二:第一是思想方法问题,带着偏见处理假说与结论的关系,经常把假说当结论。即使研究有了正确结论,由于不符合假说,也要换个说法,其结果是理论背离实际,使结论失去信度。第二是意识问题,为了迎合某种需要,编造数据,假造事实,弄虚作假,其结果是杜撰出的“理论”与实际对立,贻误事业,危害极大。讲真话要有勇气和魄力。第一,要敢于讲真话,反对说假话,做到不务虚名,多做实事。第二,要善于说真话,反对讲偏激话,这就要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做到将对事实的深入分析、调查与研究相结合,使结论真实地反映实际。
(二)观点与材料教育管理研究必须建立在掌握丰富、翔实资料的基础上,特别是实际工作者搞研究,更要强调对经验材料的发现、收集、积累和整理。研究的结论如果没有材料为依据,其说服力和实践指导意义是极其有限的。但是,研究绝不是材料的堆积,科学论断也不是占有材料的自然结果。同样的资料,有人能写出十分出色的论文,有人则只能形成逻辑混乱的文字,其重要区别在于是否能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为了做到观点与材料的统一,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理论修养。要学习各种先进理论,了解学术动态,把握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在学习与比较中形成自己对问题的独立见解,做到不说大话、套话,不人云亦云,不赶时髦。信息资料浩如烟海,取之不尽,关键是对资料的取舍。获取资料,是一种能力;善于舍弃某些暂时不用的资料,也是一种能力,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更难得的一种科研能力。用正确的观点统率材料,用典型的材料说明观点,同样是研究的方*问题。
(三)思辨与实证开展任何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理性思辨,教育管理研究也不例外。为了搞好教育管理研究,研究者要学习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辨的规律和规则,掌握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思辨的方法。把握这些规律和方法,对教育管理的理论研究十分重要。但是,科学研究,特别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教育管理研究,不能只停留在思辨的层面上,更不能坐而论道。思辨必须与实证相结合。要重视教育和教育管理实验,通过教育和教育管理实验,验证理论研究的成果,肯定某些结论,否定或补充另一些不正确或不完善的结论。这样的研究成果才具有生命力,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在我国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过多方面的实验研究,取得过明显的成果,也曾有不成功的教训。就问题而言,我们的实验不普遍、不扎实,有些实验不能坚持,虎头蛇尾;有些实验追求速度,急功近利,效果不佳;有些实验只是花架子,很难推广等等。总之,理论研究与实验研究相结合,思辨与实证统一,是教育管理研究的必经之路。
(四)定性与定量教育管理研究要建立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都很重要,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揭示事物的本质与现象的关系。中国传统思维的特点,是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这些特点反映到教育管理研究的方法上,就表现为重视定性分析,这是我们的突出优点和优势。西方思维的特点是重视对事物的分解与分析,这些特点反映到科学研究的方法上,则表现为重视定量分析,这是他们的突出优势。我们也进行定量分析,但这种分析多停留在简单数*算的层面上。我们在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应该吸收西方现代数理统计定量分析的方法,以使我们的研究过程与方法更加完善。但是,教育管理研究与一般自然科学的研究毕竟不同,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人。对人的研究,有些因素可以量化,而许多方面是不可能量化的。定性分析依然是教育和教育管理研究的主要方法。教育管理研究要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但要以定性分析为主。
(五)个人与集体科学研究应建立在深入钻研的基础之上,不通过参与研究的个体的刻苦努力,就不可能取得研究上的重大突破。但是,现代科学研究又是一种综合性的研究,单靠个别人的努力,也不可能取得整体性的成果。几乎所有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与其他科学家进行过合作。从某种意义上讲,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都是集体研究的结晶。教育管理是对人的管理,人的成长需要各方面的推动,学生的成才是德智体等各项教育、大中小幼各级教育机构努力奋斗的结果。因此,教育管理研究需要多方面、各层次的人员参与,需要个人钻研与集体攻关相结合。
(六)时间与效率开展教育管理研究是需要时间的,而校长和教师都是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他们一边工作,一边将工作作为对象进行研究。用同样长的时间,完成双份的任务,这就需要妥善处理时间与效率的关系。提高时间使用效率的关键,是加强对时间的管理。校长和教师的时间管理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对自己的时间管理,一是对自己工作对象时间的管理。这两部分的管理,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校长为了管好学校,教师为了管好学生,首先要管好自己。其中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珍惜时间,合理有效地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校长安排好自己的时间,是运筹好全体教职工时间的基础。当然,安排好教职工和学生的时间,也使校长和教师从繁杂的无效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管理和教育的研究。为了科学地管理时间,使其获得最佳效率,除了科学地分析、控制和调配时间外,还应对时间采取科学的态度。有时人们认为,人只是时间的奴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被动地适应时间,不去争取、增值时间。
实际上,这样的人因不能抓住时机、增强时效,而浪费了时间。有时人们又觉得,自己是时间的主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人们往往强制性地加班加点,超负荷工作,变成了一种“时间癖”。实际上,因经常违背时间节律,这种人最终也达不到预期的结果,甚至会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校长和教师在管理自己时间的过程中,应该既承认受时间的支配,又自信能当时间的主人;既遵守时间节律的制约,又主动分析、支配、管理时间。这样,管理者在对时间的管理中,才能既严格准时、守时,让工作任务按预定时间运转,又避免落入“时间癖”;在掌握生活节奏中,既强调高速度、高效率,又注意计划留有余地,有张有弛,劳逸结合;在待人接物的过程中,既能排除各种计划外琐事的干扰,在非原则的人情世故面前说“不”,又能实事求是,努力体谅别人的感情,做群众的代表和知心人。管理者若能科学地管理好时间,而且坚持不懈,那他们就既能搞好管理和教育教学工作,又能完成好教育管理研究的任务,获得工作和研究的双丰收。
《中小学管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2:57
唯物论,又称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认为,在意识与物质之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占第一位,意识占第二位。唯物论(唯物主义)的对立面是唯心论(唯心主义)。物质和意识之间谁决定谁,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间的根本差别、根本问题。
辩证法,起初是一种逻辑论证的形式,现在用于包括思维、自然和历史三个领域中的一种哲学思想的概念。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辩证法被定义为是和形而上学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是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和理论,即把世界理解和描绘为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把发展理解为事物自身固有的各种矛盾发展的结果。
唯物论、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不同组合,可以产生四种不同的哲学派别,即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机械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以及唯心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辩证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基本原理)有很多,如:物质决定意识;意识能动地反映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规律;否定之否定原理;现象与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等等。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说明有关现象,就是用这些基本原理去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比如,用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说明受精的鸡蛋在一定温度下可以孵化出小鸡,而石头则不能。答: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受精的鸡蛋,具备了变成小鸡的内在条件。这是起决定作用的。当外在的温度达到一定条件时,它就会孵化出小鸡。相反,石头并不具备变成小鸡的内在条件。因此,无论外在的条件(外因)怎样,它都不可能孵出小鸡来。
这样回答,不知是否清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2:58
高二哲学的原理主要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占第一位,意识占第二位。物质是运动的。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内因外因规律;现象与本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论,等等。其余的都可以说是方*。
考试时唯物论的有关道理主要是指物质与意识方面。其余的是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1 22:58
这么简单的问题,看书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