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述小城年味的抒情散文美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6 08: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1:42
编者按:小城市里能够把一些新年的传统风俗保留的更完好,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个小城的年味吧!
旧时的大年初一很有风味,我的小城更有一道风景线。清早,家家户户开门前,有的人家会对扫帚轻轻地说:“如意姑娘,劳驾你帮忙了。”然后,小心翼翼地提起它朝自己的家门口扫进三下,以为这三扫帚是财神赐予的金银。然后,才可以用力地向外扫,认为扫掉的才是晦气的东西。传说如意是一个贤惠的媳妇,因被恶婆婆所害,灵魂钻进了扫把中。早饭吃的是泡饭汤,据说吃了泡饭汤,长年会发财。
一大清早,就有人在放鞭炮,街市上挂灯结彩,大人小孩都穿戴起崭新的衣帽和整洁的衣衫。特别是小孩们,他们嘻闹著,互相打三下新衣服,叫“打三刮柴”,以示祝贺。有的拎着一个青花小布袋,袋里装着花生瓜子,满大街地逛著吃著,碰见熟人捞一把给他。据说,还有一种奇特习俗,这天五六岁以下的男小孩们还要钻狗洞,由父母站在狗洞两头,一人拉脚,一人拉手,将钻在洞中的小孩拉三下。钻完狗洞,大人们会放他出街去,小孩们会欢叫着,拿着压岁钱跑进炮仗店,成串成串地买了去。在新的一年中,小孩会狗一样地贱,牛一样地健,会无灾无病,健康地长大。为此,也有大人将小孩的小名以动物命名的,也有将小孩寄拜给菩萨的。当然,这些都是个别现象。
还有一种东西小孩也很喜欢,就是用糯米粉捏成的五颜六色的大将人呀,糊涂官呀,孙悟空猪八戒啦,公鸡啄虫虫呀……这天,捏面艺人的生意最好。
养济院的小乞丐们轮流背著瘫痪了的“团头”,到各家商号门口来分发印在黄纸上的“财神”。每到一家门口,众乞丐排成一行,有的手心向上,有的打竹板,唱“八仙歌”:“一月八仙是元宵,汉钟离大仙道法高,手拿阴阳芭蕉扇,昆仑山上去修道。二月八仙杨柳青,修仙悟道吕洞宾,洞宾肩背青锋剑,手指石块化黄金……”此时,店主就要高举几枚铜板,恭恭敬敬地放到他们的响板上。如若不然,小乞丐就会把背上的“团头”抛在你柜台上,也不与你吵闹,叫你晦气。一般老板都知道这个丐俗,都会爽快地给钱,迎来纸印的财神。小城里南门就有养济院,是一个很大的四合院,八十年代还在,这就是团头的家。团头就是丐帮帮主,虽然是个残疾人,但在乞丐中威信最高。
青年人呢,最喜欢在这一天看变戏法,打龙灯,舞狮子,或听卖梨膏糖的唱滩簧,看西洋镜,也喜欢看桥头戏。何为桥头戏,即戏台搭在当街桥的对岸,有当地戏班演出,如“得笃班“、”山坑班“。有时也请来宁波“老大鸿寿”京班子,名演员有萧毛豹,王晓楼,六六童等。演上几天几夜,真刀真*,锣鼓铿锵,人头攒动,煞是热闹。除此之外,凡出现老鼠咬尾巴,黄狗上屋,母鸡打鸣,龙卷风,火灾,发大水等不吉现象,庙里也要施焰口,桥头也要演平安戏。有“七落猪羊八落灯,九落做戏人”之说。城隍庙内,富户们把猪羊杀掉,用一个个三角木架子撑起,敬奉在城隍爷前,香菸缭绕,大殿内白肉一片,一直䙓到灯头戏落台前。
这个演出活动,及打龙灯狮子的闹猛事常由商会负责,由各家商号筹钱。演戏事务繁杂,什么搭戏台,请班子,还有在演出前的“飞马报”等。这飞马报即由一男孩身穿红彩衣,头裹红额子,手执“报”字令旗,身跨枣红马,演出当天沿街飞奔,告知商家市民,桥头戏要开演了!
看戏是最快乐的时刻,成群的搽著水粉,头插腊梅花的乡下妹子涌上城来,与身穿旗袍的窈窕城里小姐太太形成二道风景线。后生们站着看戏,人群中如有姑娘,偶尔就会出现打油浪的现象。街边摆满了大饼油条摊及猪头肉夹软饼,千腐结筒,豆腐阿脂,牛肉粉丝面,茴香豆,蕃茹糖等摊子,有些摊贩是长年跟着戏班子走的。正月初一是一条香的街,空中弥散著混合的香气。还有那摇著小皮鼓,戴着尖顶笠帽的黄岩小贩,是孩子们最喜欢的黄岩客了,他用小铁铲和小铁槌敲出来的甜白糖,特别的松脆,不知有多少小孩家里的铜环火炉,都成了黄岩客的箩中物。
过去的做戏人,地位很低,这是朱洪武所定下的堕民职业,这些堕民不能考科举,只能从事做戏、剃头、扛轿等职业。人们用不屑的诗句嘲讽他们:“金线包穷骨,锣鼓张虎威,田鸡炖板油做戏人睡在破棉絮被上,都是讨饭胚。”到*年间,虽有所改善,但都还是穷人组成的演艺团体。老大红寿等京班子,为什么用的真刀真*,原来在早年的冷兵器时代,有很多的保镖局,他们个个武艺不凡,受雇于人,以保护官府及个人钱庄财物的安全。到了近代,洋*洋炮传入,很多保镖局关门,武师们失业了,他们就进入了京班,把这身武术用在了舞台上。所以早期的京班更具武术化,真武术上了台,故用真刀真*。到后来,武术逐步退出了舞台,留下了一整套程式化的动作,更强调了艺术美。
除夕夜躲债的人此时也敢出来逛街,也来看戏了。大年初一,即使债主当面碰见,也不能讨,小城内流传一句话叫“茄卵茄多年,正月初一讨铜钿”,说的就是此事。意思说正月初一讨债,债主就是茄乱,就是傻子之意。过大年,天子也与民同乐,欠债人虽然欠钱,但也是公民,大年初一也可享受一下欢乐,这个风俗有点人性化。对于欠债的来说,正月初一是他们自由日,叫作“三十年夜躲掉没处寻,正月初一钻出来像个人。”过了元宵他们又要躲债了,有些人躲到庙里,可能庙里讲慈悲,也是不能讨债的,故叫“躲债庙”。
就是在正月初一这天,也能看到一个穿着肮脏的棉袍的老头,他低着头在寻找地上的字纸,说是践踏字纸是莫大的罪过,凡是能见半个字的,他都要拣起来,放到“惜字笼”里去,划一根火柴,把它烧掉。这种惜字笼,不知起源于何时,说是苍颉造字,鬼神哭,其实是儒学提倡的一种尊重文化的行动。那时,惜字笼在县城主要巷口的墙壁上都能见到,墙壁上挖个洞,外嵌以一块有圆孔小红石板,上刻“惜字”两字,如今东大街黄家大台门口还有一个。
我的小城,我的家,许多风俗都随着城市的拆建而消失,只存于老年人的记忆之中,我也是近七十的老头了,也只是依稀记得一些而已。
作者|泰山日升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