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8月谁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青年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0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1:59
共青团是成立于1922年5月,1920年8月俞秀松在上海建立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是共青团的前身。
中国*主义青年团(简称中国共青团或共青团)是中国*党领导的一个由中国信仰*主义的青年组成的的群众性组织,其前身是1920年8月在上海成立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在中国*党的直接领导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开始成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组织。
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主义青年团。1946年10月改为民主青年团,1949年1月改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7年5月改为中国*主义青年团。
扩展资料
中国*主义青年团为党培养、输送了大批新生力量和工作骨干。共青团加强思想*工作,把思想*工作贯穿所开展的全部工作;带领青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主力军和突击队作用;贯彻党管青年原则,充分发挥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为党做好青年群众工作。
高举爱国主义旗帜,坚决维护和发展全国各族青年之间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最终实现*主义而奋斗。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1:59
1920年8月22日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
在99年前的今天,1920年8月22日(农历1920年7月9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
共青团*机关旧址
1920年8月22日,在上海*主义小组领导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在当地*主义小组领导下,北京、武汉、长沙、广州也先后成立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先进青年中发展团员。同年11月成立了团的临时*局,俞秀松为*。
共青团*机关旧址这是一幢砖木结构的老式石库门房子。这里原是上海*主义小组的活动场所。1920年 8月22日,经陈独秀倡导,俞秀松、施存统、袁振英、叶天底、金家凤等八人在这里宣告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俞秀松任*。1921年初,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这里为团*机关。1920-1921年,中国*党的第一个通讯社(华俄通讯社)与是在这里建立并开始编辑发行工作的。现这里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12:00
繁华的淮海中路上,有一条整洁的老式弄堂,著名的渔阳里就藏在两侧梧桐树下。97年前,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就在上海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宣告成立,这是中国最早的社会主义青年团。1922年5月5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社会主义青年团的正式成立。
从历史上看,群团组织始终是党联系人民群众的社会力量。在建团95周年之际,记者寻访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源地——上海渔阳里。上海是党的诞生地,也是青年团的发源地。建党之初,中国*党意识到培育青年*力量的重要性。上海发起建团,成了中国*党在上海创建诞生的有机组成。
青年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1920年,渔阳里因为风云际会成为中国*史上的红色地块。这年春夏之际,中国*党发起组、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先后在老渔阳里2号和新渔阳里6号成立。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陈独秀等人筹备建党时,就考虑到培养青年干部的重要性。”上海档案馆《档案春秋》编辑李红说,经陈独秀提议,参照苏俄少年*党的模式,在上海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
中国*党发起组成立后,早期*主义者积极推动建团,一群有理想、有担当的年轻人走到了历史舞台。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李汉俊、叶天底、袁振英、金家凤八位“弄潮儿”齐聚上海,他们平均年龄仅有25岁,37岁的沈玄庐最为年长,最小的金家凤才17岁。“当时,*党早期组织都是秘密活动,而青年团是半公开组织。党的许多活动,以团的名义开展。”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旧址
*年代里,统一认识、凝聚思想成了改造主观世界的重要闸门。而外国语学社的创办,正是党组织以团的名义,引领凝聚各地进步青年。
外国语学社的首任校长是杨明斋,俞秀松兼任秘书。杨明斋、库兹涅佐娃教俄文,李达教日文,李汉俊教法文,袁振英教英文。外国语学社聚集了一批*青年,参加学习的有刘少奇、任弼时、罗亦农、萧劲光、蒋光慈、曹靖华、汪寿华、李启汉等,他们成为了最早的团员。这批团员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社会实践,投入到工人运动中,比如李中负责机器工会,李启汉到沪西小沙渡办工人半日学校,俞秀松协助编辑《劳动界》。
从外国语学社前往苏俄的学生中,如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罗亦农等,日后都成为中国*党的重要领导人。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外国语学社团员合影(后排中为俞秀松,前排左为罗亦农) 图片来源:上海档案馆
在党史专家看来,上海团组织成立后,通过同各地早期党组织的联系,推动各地建立青年团,实际上起到国内团的发起组的作用。北京、广州、武昌、天津、长沙等地先后建立青年团。青年*国际执行委员会东方*处谷林曾称赞说:“上海的青年团是中国青年团中最好的一个。”他所说的“最好”,指的是力量最强、组织最好。
1921年初,全国各地的团员共有1000多人,成立临时团*的条件已然成熟。3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执行委员会在新渔阳里6号成立,团*机关就设在这里。
恢复建团从思想建设入手
*征程从来不是一片坦途。中国*党发起组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的频繁活动,引起租界当局的注意。1921年五一节到来前,法租界巡捕房搜查外国语学社。同年5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暂时宣告解散。
解散的背后,有着思想分化的因素。随着青年团主要领导与大批骨干赴俄,混杂在团内的无*主义者、基尔特主义者等因*立场不同,时起纷争。
1921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7月23日,*一大在上海召开,宣告中国*党正式成立。据史料显示,*一大代表董必武、李达回忆,大会不仅讨论了发展党员的办法,而且决定在各地发展社会主义青年团,把团作为党的预备学校,从团员中提拔进步分子入党。
彼时,俞秀松正留学莫斯科,而张太雷于1921年8月归国抵沪,开启青年团的重建工作。在和一部分老团员商议后,大家都认为可以借此时机恢复社会主义青年团,整顿团的组织。于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于当年11月正式恢复,首先恢复的就是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
“青年团是无产阶级青年的*组织,必须注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建设,青年团创建历史过程中的反复,充分印证了这一点。”*上海*党史研究室专家吴海勇说,团临时*局总结失败教训,注重从思想建设入手,明确树起了马克思主义的旗帜,避免团员思想分化。
吸取前车之鉴,张太雷等制订团的临时章程,确定青年团“以研究马克思主义,实行社会改造及拥护青年权利为宗旨”。留学日本的施存统于1922年初回到上海,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团的重建。在旅日一年半里,他如饥似渴阅读社会主义文献,与日本马克思主义学者密切联系。施存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断提升,向国内译介了不少社会主义著作。回国后,他租下大沽路356-357号两幢房子,一幢作为团临时*局办公地址,一幢作为团上海地方委员会会所,兼作马克思主义研究会的会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