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三苏六国论比较异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08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8:02

三苏六国论异同如下:

一、相同点

1、题目相同。

2、立场相同。都是为助六国抗强秦。

3、三人的行文都有重合之处。三人文中都善于运用比喻论证,辩证巧妙,形象生动。

二、不同点

1、观点不同。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

2、三人文风不同。

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利,借古讽今,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苏辙的文章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而笔又一气流注,曲折尽意。

苏轼的文章汪洋肆意,明白畅达,又不乏严谨的结构特征。

扩展资料:

苏洵所著六国论的艺术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

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的主张。

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见解。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

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8:03

“三苏”说的是宋朝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苏氏三父子均写过一篇同名的文章,叫《六国论》,现比较三人所写六国论。

一、相同点(同)

1、题目相同。

2、都是针对同一历史事件展开的论述,三人都忧国忧民,都能站在国家兴亡的高度,来审视历史,解读历史。

3、三人都根据各自不同的看法和经历进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进行了阐述,表达了不同的思想。


二、不同点(异)

1、观点不同。

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苏洵的观点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的破灭,不是因为兵器不锋利,也不是因为军人不会打仗,而是因为贿赂秦国。

所谓“赂秦”就是用土地换和平,用自己的土地去贿赂秦国。但是这种贿赂有用吗?根本没有,反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2)苏轼强调人才战略对国家兴亡的影响,认为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关键在于是否"养士"。

我们知道,六国虽然被秦国灭亡,但是,整个春秋战国经历了300年。秦虽然统一的六国,但统一的秦国仅仅14年,就分崩离析了。苏轼认为原因就在于对“士”的重视程度的不同。

“六国之君虐用其民,不减始皇二世,然当是时百姓无一叛者;以凡民之秀杰者,多以客养之,不失职也。其力耕以奉上,皆椎鲁*为者,虽欲怨叛,而莫为之先,此其所以少安而不即亡也。”

意思说是原来六国的残暴和秦二世差不多。但那时,百姓没有一个叛乱的。为什么呢?因为民间最杰出的人士,都被官府养着。至于那些努力耕作奉养官府的人,都是一些愚蠢而没有什么作为的人,虽然想反叛,但是没有人去领导他们,这就是六国所以能够有一时的安定而不立即灭亡的原因。

那么秦为什么会亡呢?因为秦统一全国以后,认为“士”已经没什么用了,采取了杀士的*,结果自己灭亡。

这里的“士”,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各行各业的人才。苏轼在文章里强调要重视人才。而且,在他的人才观里,人才不是用道德衡量的,要看他的实际作用,君王如果能做到人尽其用,天下安也。

3)苏辙强调"互助共存",重在论六国所以灭亡,在于不团结,互相攻伐,予秦以可乘之机。

苏辙看到一个历史现象:“夫秦之所以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意思是说韩、魏两国阻碍了秦国出入的要道,掩护着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是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在地理位置上,韩、魏成为秦国的心腹之患,只要四国齐心合力以助韩、魏,秦国将无所作为。

但是,当时的四国不知道要采行这种策略,却只贪图边境上一些微小土地的利益,违背盟誓、毁弃前约,互相残杀。秦国的军队还没出动,天下的诸侯各国就已经困住自己了。直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

2、三人文风不同。

苏洵的文章论点鲜明,论据有利,借古讽今,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

苏辙的文章汪洋澹泊,也有秀杰深醇之气。全文紧扣“天下之势”,纵论六国与秦争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层层解剖,鞭辟入里,说透“自安之计”。而笔又一气流注,曲折尽意。

苏轼的文章汪洋肆意,明白畅达,又不乏严谨的结构特征。

扩展资料

苏洵所著《六国论》艺术特点

1、借古讽今,切中时弊

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根本原因是秦国经过商秧变法的彻底改革,确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经济得到较快的发展,军事实力超过了六国。

同时,秦灭六国,顺应了当时历史发展走向统一的大势,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本文属于史论,但并不是进行史学的分析,也不是就历史谈历史,而是借史立论,以古鉴今,选择一个角度,抓住一个问题,持之有故、言之成理地确立自己的论点,进行深入论证,以阐明自己对现实*的主张。

因此我们分析这篇文章,不是看它是否准确、全面地评价了历史事实,而应着眼于其强烈的现实针对性。本文从历史与现实结合的角度,依据史实,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立论,针砭时弊,切中要害,表明了作者明达而深湛的*见解。

文末巧妙地联系北宋现实,点出全文的主旨,语意深切,发人深省。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

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

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

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入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

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

通过对比增强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性、深刻性。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

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插“思厥先祖父······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文章的字里行间饱含着作者的感情。不仅有“呜呼”“悲夫”等感情强烈的嗟叹,就是在夹叙夹议的文字中,也流溢着作者的情感,如对以地事秦的憎恶,对“义不赂秦”的赞赏,对“用武而不终”的惋惜,对为国者“为积威之所劫”痛惜、激愤,都溢于言表,有着强烈的感染力。

使文章不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再加上对偶、对比、比喻、引用、设问等修辞方式的运用,使文章“博辨以昭”(欧阳修语),不仅章法严谨,而且富于变化,承转灵活,纵横恣肆,起伏跌宕,雄奇遒劲,具有雄辩的力量和充沛的气势。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六国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1 08:03

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强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国家就可以安定了。

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高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双人沙发的一般尺寸是多少 双人沙发的标准尺寸是多少 双人沙发的常规尺寸是多少 一般的双人沙发的尺寸是多少 2人沙发标准尺寸是多少 面对此等形势与挑战,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大量国央企数科公司成立,传统软件公司如何应对 造梦西游OL 造梦西游ol 80级以后该干嘛? 西铁城走心机程序更新失败 房子满二是指多久 苏轼的六国论 苏轼的六国论的译文。 苏轼《六国论》的观点、意义、背景 是啥? 苏轼的《六国论》全文翻译是什么? 乡镇饭店名字 独一无二的餐馆名字有什么? 乡镇饭店叫啥名好? 问,麻油是什么油 微信拍一拍新增炸一炸功能,这个功能鸡肋吗? 农村家里的饭店起什么名字 在农村赶集摆摊卖卫生纸赚钱吗 麻油是什么油?是芝麻油还起蓖麻油或是胡麻油? 摆摊卖卫生纸怎么找货源? 古代医书上的麻油是什么? 做卫生纸生意有利润吗 在乡镇上饭店起什么名字好?急!!! 小区门口摆地摊有卖卫生纸的吗? 麻油是什么油啊? 地摊卖卫生纸好卖吗? 人们常说的麻油是什么意思 租赁车位安装充电桩需要需要车位产权人许可证明模板 苏轼的六国论 知识梳理 车位销售说辞完整版 苏轼六国论的赏析 物业公司停车场包月收费分摊台账通过EXCEL设置 苏轼认为六国得以久存的原因是什么 私人车位被占,打电话给车主也不来,可以叫拖车把车挪走吗? 苏轼《六国论》其中几个句子的赏析 苏轼《六国论》翻译 请问谁知道苏轼的《六国论》 苏轼 六国论 “岂惩秦之祸,以谓爵禄不能尽縻天下士……”翻译解释_百度... 北京地下两层车库模板的含量是多少 苏轼 六国论 知识点整理 停车场归哪个部门管理? 厂房出租信息如何发布 申请撤消门前车位的模板?因店铺门口设有公共车位.车要进出入.如何写申... 做预算一万平米的车库只算模板应该怎么收费 苏轼的六国论的史实的用意 六国论原文及翻译 苏轼六国论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