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 六国论 知识点整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0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7-26 07:28
一.文学常识:
选自《嘉佑集笺注》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和历史的.苏洵(1009—1066),字明允,北宋眉山(现在四川眉山)人,散文家.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名.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这篇文章论证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贿赂秦国,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题发挥,以古讽今,以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
二.重点字、词、句
①.通假字
暴秦之欲无厌:“厌”通“餍”,满足.
当于秦相较:“当”通“倘”,如果.
②. 古今异义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其实:古:它实际上;今:实际上
思厥先祖父. 祖父;古:祖辈,父辈 今:父亲的父亲
至于*.*:至于:古:以致,以至于;今:表另提一事,连词
后秦击赵者再.再:古:两次;今:表示又一次
可谓智力孤危:智力:古:智谋和力量.今:理解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古:可以凭借;今:可以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古:旧事,成例;今:真实的或虚构的有人物有情节的事情.
③.词类活用
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完:形作动,保持完整.
能守其土,义不赂秦.秦:名作动,坚持正义
李牧连却之.却: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名作动,礼待,礼遇.
日削月割:日:名作状,一天天。月:名作状,一月月.
④. 一词多意
兵:⒈斯用兵之效也.(战争,名词).
2.非兵不利.(兵器,名词).
3.其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军队,名词)
战:1.战不善.(战术).
2.赵尝五战于秦.(打仗)
以:1.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
2.秦以攻取之外.(用).
3.以有尺寸以地.(而).
4.洎牧以谗诛.(因为).
故:1.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旧,形容词).
2.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所以,因此).
之:1.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丧失,丢失.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之.(灭亡.动词).
终:1.终继五国迁灭.(终于.副词).
2.惜以用武之不终也.(坚持到底.动词).
暴:1.暴秦之欲无厌.(凶暴,残暴的.形容词).
2.暴霜露.(暴露.动词.pù)
始:1.燕赵之君,始有远略.(开始,起初.副词).
2.始速祸焉.(才.副词)
为:1.为过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①.治理.②.被.).
2.荆卿为计.(作为).
3.邯郸为郡.(成为)
非:1.六国破灭,非病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不是).
2.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错误).
3.才能不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没).
4.谪戍之众,非抗与九国之师也.(没有).
或:1.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有人).
2.马之千力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
3.或以为死,或以为亡.(有的……有的).
4.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
得:1.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的城.(获得).
2.此言得之.(适宜、得当,引申为正确.).
3.诚不得已.(能够,可以).
4.君为我呼人,吾得兄事之.(应当,必须).
相:1.当与秦相较.(互相).
2.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表示工作涉及到几方).
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
势:1.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式).
2.其势弱于秦.(势力,力量).
3.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形式).
⑤.特殊句式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判断句).
2. 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3. 举(之)以予人,如弃草芥.(省略句)
4.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判断句)
5. 赵尝五战于秦.(介宾短语后置)
6、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