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邓小平所说的教育的三个面向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0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8 10:27
1983年9月8日,*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983年9月30日《人民日报》作了报道。“三个面向”的题词言简意赅,集中体现了*同志关于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把握了时代特征和对世界未来的科学预测,确定了我国新的历史时期迎接和适应世界新的技术*的总对策,是*教育思想的精髓,也是当代中国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指导方针。
一、*教育思想三个面向的实质涵义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是要面向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调的是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要服务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结构合理的各级(高级、中级、初级)各类(各条战线)建设人才,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同志早在1977年就说过:“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 又说:“我们要掌握和发展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行各业的新技术新工艺,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并且在上层建筑领域最终战胜资产阶级的影响,就必须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水平的劳动者,必须造就宏大的又红又专的工人阶级知识分子队伍。” 、“不抓科学、教育,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就成为一句空话。” 这几句讲话简明扼要地铲明了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依靠关系,说明经济要高速发展,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尤其关键,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正越来越显示出其巨大的作用。而实现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无疑是要依靠高科技人才的培养。而人才的培养根本在于教育。为此,1985年《**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指出:“为九十年代以至于下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业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另一方面,教育要面向现代化要求教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要培养质量、数量、结构上都能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要认真对待世界新的技术*的挑战,学习、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高水平的科技人才。同时还要主动与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文明相适应。努力把青少年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四有”新人。列宁同志很早就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 这要求我国新时期的教育要在向学生传授现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注重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也就是注重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注意在课程改革中进行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以全面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剧增、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有效地避免过去教育中的“高分低能”现象的重现。第三,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除了包括教育适应和服务四个现代化之外,还应包括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这是因为只有通过改变教育自身的现代化,才能有效地让教育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自身的现代化首先是办学模式、办学理念及教育制度、教育目标课程设置的现代化;第二是教育方法、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科研的现代化;第三是办学条件、办学设施的逐步现代化。这方面要求教育要继续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力度,加大教育投入,强调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优先地位,强调“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加强教育科研与师资培训,加速教育技术信息化进程。努力促进现代化大教育格局的形成。
教育要面向世界,“也就是说教育改革与发展,不仅要着眼于中国,还要放眼世界”, 这里有两点涵义。一方面,要求教育要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方针、*服务;另一方面,也要求教育自身的对外开放。首先,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电子技术、互联网得到迅速地发展,这不仅大大缩短了全球的空间距离,也同时促进了各国、各民族之间的接触与交流。这对于发展中的国家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在这样的国际大环境中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可能不看世界大势关门搞建设。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有目共睹。*同志就此早有表述:“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根据中国的经验,把自己孤立于世界之外是不利的。要得到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中国执行开放*是正确的,得到了很大的好处。如果说有什么不足之外,就是开放得还不够。我们要继续开放,更加开放。” 。那么,我国在与世界各国开展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吸引外资,发展经济,进行全面的改革开放就需要有一大批能够走向世界的“开放型人才”。这就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并服务于这种需要,即教育要培养能够参与和胜任国际竞争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现代公民。教育只有为我国培养大批适应国际竞争的尖端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培养大批熟悉国情,了解世界,富有崇高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在国际事务中能够为国争光的建设者和*人,我们的民族才有希望,经济才能振兴。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要善于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及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对外开放思想教育、国际形势教育、“面向世界”教育,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良好的国际意识、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其次,教育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既教育自身也要面向世界。教育面向世界,就是要对外开放,了解世界的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关注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育科学成果,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一切有益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发展和管理的成功经验,反映世界优秀文明成果以及当代科学技术文化最新发展的教材、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育自身面向世界,就要努力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在努力学习借鉴外国先进经验和成果的同时,坚持立足中国实际,反对生搬硬套,自觉抵制种种腐朽东西的侵蚀。*同志说过:“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又说, “中国有自己的特点,所以我们只能按中国的实际办事,别人的经验可以借鉴,但不能照搬” ,在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的经验教训。我们在学习外国的同时,还要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博采别国之长,努力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在这一方面,我们还要与世界各国继续扩大图书资料的交流,实现国际信息联网,进行教育理论与办学经验的交流,引进先进的教材、教育手段与教育技术,进行合资或全作办学等。只有这样,教育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对外开放服务,更好地培养出适应对外开放的人才。
教育要面向未来,是由教育的超前性所决定的,讲的是现代教育与未来教育的关系。是*同志从实现我国经济宏伟的发展目标的需要提出的,也是从未来科技与经济发展趋势提出的。当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人们所获取的知识不断陈旧或过时,而新的知识在不断涌现,传统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这就要求人们要有未来意识和超前意识。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强调了教育发展的超前性和教育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功能,其核心在于教育为未来的发展储备人才,使人才有充分能力适应未来科技与经济的高度发展、迅速更新和激烈竞争,从未来的科技、经济、文化发展的特点来考察和筹划教育的发展战略。*曾*远瞩地指出:“我们不但要看到近期的需要,而且必须预见到远期的需要;不但要依据生产建设发展的需求,而且必须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 、“今天,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生产设备的更新,生产工艺的变革,都非常迅速。许多产品,往往不要几年的时间就有新一代的产品来代替。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就要求教育首先必须为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也就是说,教育要为未来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根据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要求,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一般来说,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毕业,需要十六七年时间,教育从娃娃抓起,现在就得考虑十几年、二十几年以后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面向未来,就要求我们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要适应将来的需要。面向未来,就是预测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重视明天教育的研究。所以我们当前应以发展的眼光,以将实现的现代化对各级各类人才的素质要求来兴办今天的教育,及时建立我国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新学科,及时开发出未来发展需要的新课程,使今日的教育能够适应和满足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次,国家和社会必须以长远的、历史的战略眼光办好当前的教育。使教育自身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志在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时就提出:“从长远看,要注意教育和科学技术。” 今天,要优先发展教育,就是要加大教育投入,更新教学设备,改善教育环境;同时,使教育事业本身具有长远的发展后劲,使我国的教育在新世纪的激烈竞争中走在世界的前列,从而促进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经济和科技的国际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和民族凝聚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教育思想三个面向的辩证关系与现实意义
1、*教育思想三个面向的辩证关系。“三个面向”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根据国际新技术*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当时(1983年)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实际提出的。可以说,它是*教育理论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的时代特征和对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三个面向”统一于一个目标,就是主动有效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于一个过程,就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三个面向”的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是基础。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要主动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方面,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方向和战略目标,教育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所以教育理应“面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这简要地回答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即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而培养“四有”新人就是要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但是面向现代化,必须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见,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为了更好地面向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各类专门人才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设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由此看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长远方向,是一个伴随*、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现代化而同步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说,坚持“三个面向”,是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正确抉择。
2、*教育思想三个面向的现实意义及其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三个面向”准确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历史转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闭关锁国的时期的教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的本质特性,明确指出了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因而,“三个面向”可视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教育思想的一大发展与贡献。它不仅成为了中国现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从总体上反映了当今国际教育的改革均势。在这“三个面向”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志教育思想的几个观点:
一是教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探索和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也是人们创造未来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之一。人们对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人们对开发人力资源的极大关注,决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而这正是“三个面向”的基本观点之一。“三个面向”是在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战略重点”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既是这些观点的继续,又是这些观点的发展。*同志说:“搞好教育和科学 工作,我看这是关键。……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曾多次提到要抓住全局与局部的联系,站在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的高度,抓住未来与当前的联系,并揭示出教育是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的先决条件,是关系着现代化战略全局听基础工程。基于这一点,他特别强调要把发展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 来抓紧抓好。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人才,这是*同志始终一贯的基本观点。根据*同志关于从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四大更加明确地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系列战略选择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二是教育国际化的教育理念。这一方面反映在教育要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培养人才的规格和要求,把培养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外向型、国际型人才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使这些人才具有敢于竞争、善于竞争的意识和能力,能以较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去迎接更为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同时也要求教育要在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设施设备现代化等诸方面加强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同志“三个面向”正是这一理念的集中反映。他一贯主张对外开放,包括经济、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他认为教育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国的教育必须与世界各国的教育进行交流,不断地汲取营养,才能促进自身的新陈代谢、推陈出新。正如他说的那样:“但是光凭自己的经验和教训还解决不了问题。……开放不仅是发展国际间的交往,而且要吸收国际的经验” 正是基于这些观点,我国教育在对外开放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表现在外派留学生和接收留学生、国际汉语教学以及学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
三是教育信息化的教育理念。信息作为自然界三大组成部份之一,也是现代科学技术三大支柱之一。电子信息技术已将人类社会引向智力即普遍开发智力并依靠智力迅速推动社会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要想适应新的时代变化,适应现代化,适应“新技术*”,首先得先适应信息化。这一方面要求教育要培养具备收集、选择、处理信息能力,能够适应信息社会的人才;又要善于把信息科学技术成果有效地应用于教育、科研及其他文化活动领域。即积极地引进信息技术手段,克服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局限性,以最终实现教育的个性化、社会化、终身化,大幅度地提高教育质量的物质基础。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同志教育思想的“三个面向”之中。他主张,教育要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而且要充分估计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 我们未来的社会无疑会是一个信息社会。因此,教育要发展,就离不开信息化。这需要我们教育进一步加速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进程,加速现代化教育理念、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变革的进程。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这一观点也得到当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指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总之。*同志教育思想的“三个面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落脚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上,落脚在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上。它不仅为我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战略方向,也为我们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实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全面贯彻“三个面向”对于改善教育现状,使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8 10:27
*教育思想三个面向的辩证关系与现实意义
1、*教育思想三个面向的辩证关系
“三个面向”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具有强烈的时代特色,是*根据国际新技术*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形势,针对当时(1983年)我国教育同现代化建设严重不适应实际提出的。可以说,它是*教育理论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体现了一定时期内的时代特征和对教育事业的根本要求。“三个面向”统一于一个目标,就是主动有效地服从和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统一于一个过程,就是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办学模式,形成有中国特色,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 “三个面向”的内容各有侧重,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是基础。它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要主动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一方面,现代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体方向和战略目标,教育是社会整体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所以教育理应“面向现代化”;另一方面,这简要地回答了教育的基本功能,即教育要为社会主义培养“四有”新人。而培养“四有”新人就是要更好地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但是面向现代化,必须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只有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才能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对外开放,适应和服务于我国社会与经济的未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可见,面向世界和面向未来,是为了更好地面向现代化,是为了更好地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步署,到本世纪末,我国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全民受教育水平有明显的提高;城乡劳动者的职前、职后教育有较大的发展;各类专门人才基本满足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再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建设起比较成熟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由此看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长远方向,是一个伴随*、经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现代化而同步的进程。所以,我们可以说,坚持“三个面向”,是高举*理论伟大旗帜,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正确抉择。
2、*教育思想三个面向的现实意义及其所蕴含的先进的教育理念。
“三个面向”准确地揭示了我国教育的历史转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和闭关锁国的时期的教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改革开放时期的教育的本质特性,明确指出了我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建立一个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体系。因而,“三个面向”可视为*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对*教育思想的一大发展与贡献。它不仅成为了中国现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也从总体上反映了当今国际教育的改革均势。在这“三个面向”中我们可以看到*同志教育思想的几个观点: 一是教育先行的教育理念。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通过探索和实践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与手段,也是人们创造未来的主要途径和手段之一。人们对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以及人们对开发人力资源的极大关注,决定了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而这正是“三个面向”的基本观点之一。“三个面向”是在尊重知识和知识分子;“科技是关键,基础在教育”;“教育是战略重点”等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既是这些观点的继续,又是这些观点的发展。*同志说:“搞好教育和科学 工作,我看这是关键。……现在要抓紧发展教育事业。” 他还曾多次提到要抓住全局与局部的联系,站在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的高度,抓住未来与当前的联系,并揭示出教育是实现现代化总目标的先决条件,是关系着现代化战略全局听基础工程。基于这一点,他特别强调要把发展教育“作为一个战略方针,一个战略措施” 来抓紧抓好。经济振兴的关键在科技,科技进步的基础在教育,教育发展的目标在人才,这是*同志始终一贯的基本观点。根据*同志关于从战略高度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党的十二大把教育列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之一;党的十三大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四大更加明确地提出:“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这一系列战略选择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28 10:28
1983年10月1日,*为北京市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http://www.gxxw.com/newsimages/2004-08-09/xpsjp/F2004071214403000000_small9.jpg
参考资料:http://www.gxxw.com/news/20040809/xpsjp/1532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