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治者为什么采取重农抑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8 05:36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13:40
准确一点讲,是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贯执行重农抑商*。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封建社会里,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农业没搞好,例如由于水利年久失修,遇到旱涝,发生大规模饥荒,必然会发生大规模农民起义,直接威胁到封建主的统治。
(2)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主要靠农业税(赋税),兵源主要来自农民。可是要征到赋税,要使军队有稳定的来源,有一个前提:必须把农民固定在土地上,如果允许他们弃农经商,封建国家也会陷入财政、*、军事危机之中。
(3)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本来就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而在中国,由于封建*制度的特点与西欧不同,一直是*主义*集权的制度。这种*主义*集权制度的社会基础是小农经济,因为分散生产和生活的小农最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皇权的保护,也就是说,中国过去的农民最希望有一个好皇帝。为了让小农支持皇权,中国的许多“圣明君主”尤其开国皇帝就不能不十分重视农业,采取各种“重农抑商”的措施,让尽可能多的人从事农业生产,以扩大其统治的社会基础。
(4)被束缚在土地上的农民最好管理,经商的商人不但流动性大,而且“奸刁”者多,让封建统治者头疼。
我想,主要就是这些吧,“*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归根到底,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实行“重农抑商”的*,也应该主要从经济,同时也从社会阶级关系和*制度方面去寻找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9 13:40
这有几个原因,纯手打不百度以自己所知道的来说。
首先我们先要看古代的人口数量,古代的人口数量比较少,可以说是地广人稀的,这就造成了人口居住的很疏散,除了城市之外的务农的人往往都居住的非常散,不利于大面积耕作,粮食自然也就不容易积累,所以容易闹饥荒。因为容易闹饥荒,所以国家*机构就重农,毕竟民以食为天。
第二,古代大部分农田并不是农民私人所有,而是大多都集中在权贵手中,上到*下到秀才,士农工商的排列里面,士排第一位。士,也就是读书有成就的人。而古代的*不是读书人那就只能从军在战场上厮杀拼官帽了,所以大部分来说的话,拥有田地所有权的基本上还是读书人居多。而读书人的特权也让更多的读书人不喜欢农民拥有知识,所以他们把持着知识的源头,尽可能的不让农民获得知识。但是农民也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不能读书,聪明的人就去经商,而经商怎么说也比种地赚钱,所以读书人相当抵制农民经商,因为农民都去经商了,他们读书人家里的田地谁来种?总不能指望读书人自己去种地吧?所以他们创造出天下之财是有数量的概念来阻止农民经商。
第三,和田地一样,其实古代的贸易也是集中在权贵手中的,官商结合才能做大,做官要钱,仅靠田地卖粮食的钱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基本上官方的*家家户户都有商业在外,只不过名声原因导致他们的商业行为都是其他人在做,他们坐地分红。既然知道经商能赚很多钱,那么他们必然是不愿意把这块蛋糕分给被他们称之为泥腿子的百姓的,所以打压商贸其实打压的都是那些没有任何背景白手起家的商人。
第四,由于朝廷的主要大权都在*手中,那么到底是重农还是重商,都是*们说了算的,皇帝一个人说了不算。所以根据以上的原因,*们自然是不会重商,而他们自己每一个都是大地主,那必然是重农的。
第五,古代农耕技术落后,粮食产量本身就不高,加上天灾战乱频发,粮食其实在商业流动之中属于硬通货。对于古代冷兵器作战时代的国家而言,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所以,有多少粮食就能养活多少人口,有多少人口就能拉出来多少军队这是硬性指标。基于此,就算皇帝明知道商业赚钱,但是他也会选择重农抑商,毕竟当粮食不够吃的时候,粮食的价格就会飙升,那时候就算有钱也买不来粮食。
总体而言,重农抑商的主要原因在于古代农耕技术落后和*的利己主义的打压,统治者,也就是皇帝自己其实根本不能决定这种*,只不过我国一贯认为国家不好就是领导者的错,国家好就是领导者身边有贤明之人的概念导致了皇帝背锅----其实国家的管理皇帝只有决策权而没有发言权,至今依然是如此,真正掌控国家的是拥有家族势力的*。
正所谓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王朝替换,世家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