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1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2:23
在我*事领域流传着这样几句话“无湘不成军”、“无川不成军”、“无桂不成军”。这几句话讲的是湘军、川军、桂军或者说是湖南四川广西籍的士兵在军队中的影响力和作用。抗日战争中川军湘军桂军曾一起联合抗击日寇,保卫国家,为国家民族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实在抗日战争前的1921年川军湘军也曾联手,但这次联手并不是民族存亡的救国之战,而是北洋*时期的军阀混战。让我们来一起回顾一下1921年夏秋之际的川湘鄂战争。
1921年正值*十年。彼时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的混战时期。当时全国范围内最有实力的军阀群体为直系军阀、奉系军阀、皖系军阀。彼时的直系军阀占据了直鲁豫地区,又夺取了湖北、江西、绥远、江苏、陕西等省,势力极其强大。
而彼时的湖北督军王占元就属于直系军阀系统。王占元这个人庸庸碌碌,但敛财却是一个好手。他本人天性贪财,而他自称自己是“白虎精投胎”,其非常善于搜刮钱财,在地方任上采用垄断军需物品的生产、私自开设钱庄倒卖黄金、倒卖铜元、设立公司出售皮件等手段花式敛财。而且他本人还是一个专横的武夫,在军队管理方面,也肆意克扣军饷。总之一切可以敛财的方式他都想方设法的做。而王占元在湖北督军任上横征暴敛,引起了湖北士农工商兵各阶层人士的不满。湖北的一些知名人士发起“倒王运动”,驱逐王占元。
1921年7月,湖北“倒王运动”领袖李书城致电湖北的两个邻省四川和湖南,希望他们出兵援鄂驱逐王占元。湖南督军赵恒惕认为有机可乘,出兵可以并吞湖北地盘,同时还可以借机扩大湘军的影响力,要知道*时期的武汉三镇可是全国前五的大城市,港口航运汇集,货物贸易繁盛,同时当时的武汉三镇也是内地轻重工业最发达的地区,可是一块大肥肉。而与此同时四川军阀刘湘、唐式遵等人互争地盘,打得不可开交。正好这时湖北人联络出兵驱赶王占元,正中这些四川军阀的下怀,他们都想借此机会向外扩张,减少四川省内的内斗。
1921年7月20日,湖南督军赵恒惕任援鄂总司令,以湘军第一师宋鹤庚为援鄂总指挥。
7月21日,湘军的两个师由岳州(今湖南岳阳)进攻湖北,王占元闻讯后急令鄂军第十八师的师长孙传芳为中路前敌司令、刘跃龙为左路司令、王都庆为右路司令。
7月25日,王占元调鄂西军往蒲圻(今湖北咸宁赤壁市)布防组织防御。
7月29日,湘鄂战事开始,湘军第二师鲁涤平在羊楼峒部击败鄂军朱大霈旅。
7月31日,湘军第二师鲁涤平攻占赵李桥,击败第十八师孙传芳部。
8月3日,孙传芳督第二师夺回赵李桥,击败湘军。
8月5日,湘军右翼击败蒲通镇守使刘跃龙,占领通城(今湖北通城)。
8月6日,中路防守的孙传芳实在顶不住了。湘军不仅人数众多,而且战斗力旺盛。最关键的是,孙传芳没有援军,孤军顶了整整8天,几乎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而援军却杳无音讯。万般无奈之下,孙传芳为了避免全军覆灭,只能选择撤退至蒲圻。至此,湖北防线中路的门户大开。
那么,王占元为什么不派出援军增援孙传芳呢?
原因很简单。湘军三路出击,王占元能用的部队都顶上去了,手里除了一个卫戍武汉的警卫团以外,再也调不出部队。当然,王占元也不是完全没办法,作为直系长江三督之一,他当然要向直系高层求救。说白了,就是向直系大佬吴佩孚求救。而吴佩孚在接到王占元的求救电报后,也立即派出直系主力第25师前往湖北,并且任命25师的师长萧耀南为援鄂军总司令。
第25师无愧是直系精锐,7月27日抵达孝感,7月31日进抵武汉。王占元大喜,他立刻请求萧耀南率部增援羊楼司的孙传芳。当时的形势,只要第25师到羊楼司前线,那么湘军必败。一个孙传芳已经让他们手忙脚乱,加上一个萧耀南,湘军肯定扛不住。
可是,怪事出现了:一直行动迅速的直军第25师,到了武汉以后,就像换了一个人。萧耀南借口钱粮不足,就是不肯开拔去前线。王占元很快给25师补充了给养,但萧耀南还是借口天气太热,不肯开拔。不管王占元怎么说尽好话,萧耀南就是一步都不离开武汉。萧耀南为什么不进军?原因很简单,因为吴佩孚授意他,“坐山观虎斗”,准备鹊巢鸠占,联合湘军赶王占元下台。
王占元瞬间都快崩溃了。8月6日,他接到孙传芳抵挡不住的电报后,知道大势已去,于是在湖北军政联席大会上宣布辞去湖北督军的职务,黯然下台,告别湖北。8月7日,王占元*通电辞职。
眼见湘军赶跑,吴佩孚麾下的第二十五师萧耀南部立即入驻武昌,9日王占元被北京*免职,11日王占元离武昌东去,因为他与张作霖过从甚密,所以他携带在湖北搜刮的大批财物逃往天津。
王占元离去之后,吴佩孚假意要和湘军和谈退军。他故意散布疑云,拖延时间,为自己的主力部队集结赢得时间。待吴军集结完毕之后,在和谈上吴佩孚和湘军督军赵恒惕撕破脸皮,双方继续开战。
8月22日,直军和湘军在军事要地汀泗桥展开激战。直军装备精良,炮火优势明显。湘军虽有人数上的优势,但被直军炮火打得抬不起头,寸步难行,一时之间,形势岌岌可危。已经上了火车,准备返回长沙的赵恒惕见到这个情况,不得不暂时放弃回去的计划,亲自到一线,组织了敢死队,并给每人20大洋的犒赏,让他们冒着炮火前进。此举果然奏效,湘军一举夺下直军阵地,并缴获直军的机*4挺。直军*后撤,虽然湘军伤亡也不轻,但赵恒惕还是满意这个战果,然后坐火车返回了长沙。
但是直军于8月23日大举*,湘军猝不及防,汀泗桥阵地被直军夺回,双方伤亡都不小。24日,湘军反扑,依仗优势兵力,再次击败直军,夺回汀泗桥阵地。双方在汀泗桥展开拉锯战,汀泗桥简直成了血肉磨坊。25日,湘军包围了直军主力一个旅,但因为争夺直军的武器,湘军自己内讧了。直军趁机反击,湘军大败,向蒲圻和赵李桥方向撤退。
在这个关键时候,一直在观望的湘军右翼独立旅旅长易震东收了吴佩孚的5万大洋,看到湘军又败,便临阵倒戈,归降直军,导致湘军右翼也惨败,不得不往通城方向撤退。吴佩孚则抓住战机,命令海军在金口决堤放水,水淹湘军,导致湘军左翼也无法独立支撑,只能由嘉鱼往临湘方向撤退。至此,湘军左中右三翼都遭到惨败,全线撤退。
赵恒惕这回慌了,不得不再次赶到前线,亲手*毙了两个擅自撤退的团长,又花了大把银元,这才暂时稳定了湘军,稳定了前线。此时,另一个危机产生了——湘军的子弹不够了。
湘军连番和鄂军、直军交手,已经疲劳到了极点。可直军的援军还在源源不断开往湖北,海军更是已经威胁到湘军的后路。在这种情况下,赵恒惕明白,自己很难打赢对直军的战争。他迫切希望结束了粤桂战争的陈炯明能迅速来增援自己,陈炯明也确实不负赵恒惕所望,迅速集结了粤军里的湖南部队,并配备了最好的武器交给洪兆麟指挥,立刻支援湘军。
可是,时间不赶趟,粤军的增援已经来不及了。8月28日,在7艘军舰的掩护下,北洋军第48混成旅,鲁军第1混成旅,鄂军第4混成旅总计2万5千人马,乘坐舰船,绕开前线正在和直军对峙的湘军主力,直奔岳州而去,抄袭湘军的后路。赵恒惕没有海军,江防薄弱,根本无法阻止直军的偷袭。当天下午4点,直军海军抵达岳州,岳州守军只有不到两个连,面对直军海军的炮击和2万多直军精锐,根本无法抵抗,仓皇出逃。岳州不战而下,本来在岳州督战的赵恒惕,也放下总司令的架子,连忙在卫兵的掩护下,逃往长沙。
虽然吴佩孚打赵恒惕打得非常顺手,眼看就要大获全胜,打下湖南全境了,甚至有望统一南方,完成袁世凯和段祺瑞都没完成的心愿。没想到,吴佩孚自己的后院却起了火。
奉系张作霖越来越嚣张,奉军大举进入关内。吴佩孚得到情报,在关内的奉军已达7万之众,甚至超过直军在直隶的驻军。面对这种情况,直系大老板、吴佩孚的顶头上司曹锟曹三爷却一让再让,这让吴佩孚非常焦虑。
吴佩孚屡次求见曹锟,并进言道:张作霖乃一土匪,如果曹使步步退让,会增长他的气焰,对我方不利。曹锟感慨道:我何尝愿意妥协退让,可南方战事紧张,你又时常不在,我如何强硬?
面对曹锟这样的说辞,吴佩孚无可奈何,只有下定决心,尽快结束湖南战事,早日抽身北上,对付越来越嚣张的张作霖。所以吴佩孚尽快和湘军议和,从湖南顺利抽身。
就在吴佩孚和湘军议和完毕,准备北返之际,一直被王占元和吴佩孚忽略的川军却仍在鄂西。
早在1921年7月湘军大举入鄂驱逐王占元之时,正在湖南的川军将领熊克武就在联络川军援湘,刘湘正欲向外发展,乃组织援鄂军。
8月9日,四川援鄂军占领建利县。
8月12日,吴佩孚到达汉口掌握了湖北,湖南督军赵恒惕向川军求援。
8月17日,刘湘任援鄂军总司令,但自己并未出川,但懋辛为副司令兼第二路总指挥,唐式遵为第一路总指挥,潘正道为鄂西总司令,令川军沿长江进攻湖北。
8月19日,川军占领川鄂交界的重镇巴东。同时川军沿长江向湖北各地推进。
9月3日,川军占领宜昌对岸之葛道山,川军、鄂军在宜昌城外激战。
9月11日,鄂军直军组成的联军打退了围攻宜昌的川军。
9月12日,川军第二次进攻宜昌,再败鄂军,但仍未占领宜昌,吴佩孚向川军商和被拒。
9月13日,吴佩孚亲率援军到宜昌督战。
9月14日,吴佩孚乘坐楚泰舰赶往前线督战,指挥部队奋力击退先期威胁宜昌的川军,可未等直军喘息,川军南路一部又进抵宜昌附近的磨盘山,宜昌再次告急。
9月18日,吴佩孚在长江北岸架炮轰击南岸川军,南北两岸川军*撤退,9月22日宜昌之围遂解。
9月25日,援鄂川军退驻南沱溪。
10月11日,川军退出湖北巴东,13日鄂军夺回利川,11月16日,川军退出湖北建始,24日退出施南。11月下旬,刘湘又调集大军三路攻鄂,吴佩孚恐奉军南下和南军北进,遂与刘湘议和。12月21日,长江上游总司令孙传芳与刘湘代表议定了川鄂媾和约十七条。
1922年1月,刘湘与孙传芳结为兄弟,定下相互援助的密约,川军退回四川,3月7日川鄂和约正式签订,刘湘不再外图。
*十年的这次川湘鄂战争以川军和直系军阀的讲话而告一段落。在整个过程中,吴佩孚的直军部队利用本方武器装备和人数的优势先后击败湘军川军,获得胜利。但整个战役都只是军阀混战的缩影,湘军和川军的战斗力并没有完全释放。如果川军湘军有同样的装备和后勤补给,不见得战斗力会输给直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2:24
彭德怀老总曾经说过:“滇军黔军两只羊,川军好比一只狼,广西猴子是桂系,猛如老虎恶如狼。”没错,自古以来川、桂都是强大兵力的代表地区。不过还有一句话,那就是“无湘不成军”,湘军的实力,特别是在近代历史上也不容小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湘军和川军、桂军相比较哪个战斗力更厉害。
“湘”是湖南的简称,“湘军”顾名思义就是湖南的地方军队,也被称为“湘勇”。晚清时期国弱民乏,各地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不断发生。而作为正规军的八旗兵和绿营兵软弱*,无法抵御农民起义军。所以,以湘军为代表的地方军队应运而生。
曾国藩是湘军的主要创始人,文官出身的他却在军队管理上有着过人的雄筹大略。他整合湖南各地团练部队,任用大量书生为军队将领。曾有人统计过,湘军将领中书生比例约占百分之六十。
书生最讲究“天地君亲师,礼义廉耻悌”,他们依靠师生、同门等关系,维系成了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同时,湘军对普通士兵的招纳也有着明确的要求。提倡“朴实而有农夫,土气为上者”,出身越是卑贱越好,但是绝对不招那些带有市井气息的地痞流氓。这也是湘军不拿不抢,军纪严明的一个原因。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把招来的士兵按照籍贯进行分营。同一支队伍里不仅仅会有乡亲父老,甚至还有父子叔侄。这样一来,湘军在作战中就不会出现抛弃战友,四处溃散的情况。因为除了军纪军规,还有仁义道德在无形中凝聚着他们。
最能表现湘军勇猛善战的战役,莫过于1854年4月的“湘潭之战”。湘军4000名初上战场的新兵大败两万太平军,成功阻断太平军西征的步伐,使其在湖南没有了立足之地。除此之外,湘军以少胜多、以病胜强的战役还有很多。
1858年5月,李续宾攻破长江中游重镇九江;1861年9月,曾国荃吉字营与陈玉成联军在安庆大战,大获全胜,守将叶芸来战死;1862年10月,曾国荃两万病旅和李秀成、李世贤兄弟二十余万大军在雨花台决战,成功将其击退,继续合围天京;1864年7月,曾国荃吉字营攻破天京,灭亡太平天国。
不得不说,早已走投无路的清朝之所以能够又苟延残喘50年,离不开勇猛的湘军。在*建立后,湘军被改造成了半*军。但三次长沙会战、长衡会战、湘西会战都足以说明湘军的战斗力。
川军威猛川军是我最敬佩的一支军队。由于四川自古是天府之国,每逢战乱,川蜀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我们现在讨论的川军,主要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参与抗日的川军部队。
相比其他派系,川军部队装备是最差的。川军军阀也普遍没有什么文化,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妻妾成群。但是抗战爆发时,军阀们也纷纷主动请缨。
川军出川时,因为许多人都有抽旱烟的习惯,所以经常是一手扛着步*,一手拿着烟*,被人们戏称为“双*兵”。由于装备落后,军纪松散,以至于所有军阀都看不起他们。
但是,就在当时大半个中国都沦陷了的状态下,川军撑起了民族的脊梁。300万川军儿郎出川,足足有64万客死他乡。抗战牺牲人数比例,占到全国的五分之一,真可谓“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
台儿庄战役中,川军122师王铭章将军在滕县率部与日军激烈交战。战火纷飞了4个昼夜,5000人的部队打到最后只剩下17人,王铭章将军也以身殉国。他们践行了川军出川时诺言,更是把这面“死”字旗刻在了心里。
桂军生猛“我不愿你在我近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
桂军在明朝时候就有“广西狼兵”的说法,在*时期,李宗仁领导的桂系部队战斗力也特别强。在对战唐生智领导的湘军时,曾以少胜多,把湘军打败收编。
抗日战争时期,广西更是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来岁的孩子,人人皆兵。桂林保卫战中,桂军加上地方民团不到两万人,装备有很多还是火*,重武器只有22门火炮。面对的却是15万兵力,300多辆坦克,30多架飞机,大量重炮。
日军战报记载:“吾军在桂林一役中阵亡1万3千9百余人,伤1万9千1百余人,失踪300余人,其中阵亡9名大佐级别的联队长、31名 中佐级别的大队长,近100名中队长和小队长, 漓江之水为敌我两军之血染之为赤,此役是我一生中所经历到的最惨烈的战役,并非在于规模,而在于敌军之勇猛。”
另外在淞沪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豫中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枣宜会战中都桂军都功不可没。
桂军虽然不是*的王牌军,但是他们的军官都是从士兵到班长,再到排长、连长一步一步走上来的。官兵关系融洽,没有臭架子,打起仗来不怕死也是桂军战斗力如此强悍的原因之一。
湘军勇猛、川军威猛、桂军生猛,但是不管是湘军还是川军或者桂军都是中国人。如果说非要从战斗力上排出个一二三四,那肯定是不公平的。
不过作为军史爱好者,我更加敬佩川军,只因为那面“伤时拭血,死后裹身”的旗帜。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2:24
湘军和川军以及桂军相比,究竟谁强谁弱?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得来介绍下这三支军队。所谓湘军,是晚清时期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1851年太平天国爆发后,清*一开始只愿意出动满清八旗。不料,这些八旗子弟养尊处优惯了,你让他们去捧个戏子,或者逗逗蛐蛐儿还行。打仗?*农民起义?不行!无奈,慈禧太后只得起用汉八旗,另外,在全国范围内召集军队,不管满汉,只要能打败太平天国,就是好军队!曾国藩,就是在这时候进入慈禧的视眼的。
据史料记载,他自己创建了一支湘军,由于作战勇敢,这批人又被尊称为湘勇。再后来,太平天国虽然没了,但湖南人民犹在,湘军犹在。抗日战争时期,何键领导的湘军也曾出过风头。只是后来,何键下台后,蒋介石把湘军改造成了半*军。到1949年,湘军全部被消灭,湘军的历史至此终结。再说川军,清末,清*将四川的青壮年组织起来,编练成了一支骁勇善战的军队,这就是川军的起源。*时期,军阀混战,川军各部人数虽众,但纪律不好,战斗力不强,被世人称之为烟*和步*并有的“双*兵”。抗日战争期间,川军以敢打敢拼著称,人称铁血之师,是全国抗日军队之楷模。
1933年,刘湘成为川军首领。整个14年抗战期间,川军先后有6个集团军另有2个军1个独立旅出川抗战,约占全国出兵抗战军队总数的1/5,是除*军外的第一大地方武装,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杨森、孙震、刘文辉等都是川军有名的将领。最后说桂军。早期的李系桂军尤其第7军在北伐战争、军阀混战的时候几乎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北伐中几乎所向披靡,龙潭战役,消灭北洋军阀之一的孙传芳主力部队;西征武汉,击败唐生智。在桂唐战争中,素以彪悍著称的湘军十几万人被桂军几万人打败并被收编。在中原大战开始的时候,十万湘军在面对不到3万桂军的时候,又是一败涂地。
在中原大战后,桂军撤退回广西,湘军、滇军、粤军一共集结了近12万兵力力图战胜桂军并占领广西,但是桂军2万多人兵分两路,一路1万多先是击败了超过3万人的滇军,随后又战胜了近3万粤军,把滇军和粤军赶出广西;另一路也是1万人在桂林一带战胜了近6万湘军。
可见,其部队战斗力非常强悍,特别是桂军的第七军,有“钢军”的美誉。 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对桂军和广西民团的评价也相当高,被认为是“杂牌军中的王牌”“战斗力可以和*军最精锐的部队相比”。
所以,由以上分析可知,在都不欠饷和吃饱穿暖的情况下,个人认为桂军最强,不是武器装备有多好,而是乡土情感的默契,兵员素质上也能爬山游水,灵活机动。再加上白崇禧,李宗仁二人指挥还可以,多次倒过蒋,比起其他派系被蒋收拾,桂系最后还能把老蒋哄下台,肯定是有些实力的。至于湘军,在清时很牛,*则知名度没那么高,后期也是跟着蒋介石混了,地方界线不那么明显。
总之,以省来论军,还是桂军最强。日军不是有句话么,叫:“欲灭华夏,先平湖南。欲平日(支那)本、先灭广西”广西桂军的威力在此可见一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2:25
有人说无湘不成军,而且湘军人数多于桂军,真打起来桂军未必赢,但我仍然觉得桂系桂军强,看看在*内部的地位和分量就知道了,是可以影响老蒋的。
桂军有许多优点:官兵多是身经数十战,有较丰富的作战经验;上下团结,即使是高级指挥官作战时也能身先士卒,因而士兵拼命,勇往直前,在统一广西的大小战役中能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军纪严明,战斗力较强。
比如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第七军除留下一部分军队留守后方外,其余12个团2万余人在军长李宗仁的亲自率领下,于6月下旬分成两路入湘北伐。第七军入湘后,会同李济深的第四军,援助唐生智,讨伐吴佩孚,首先攻克了长沙,此后,北伐军兵分三路,向北攻击。第七军与第四、第八军在中路。北伐途中,第七军参与了著名的贺胜桥大战。
战前,吴佩孚亲到贺胜桥坐镇,指挥其精锐第十三混成旅、陈嘉漠第二十五师、刘玉春第八师等及由汀泗桥败退的残部,总共兵力不下l0万人,准备与北伐军决一死战。8月30日拂晓,桂军第四、第七两军同时出击,总指挥李宗仁亲率陈可钰等将领到前线督战。战斗以贺胜桥正面最为激烈,北伐军以排山 倒海之势向桥正面之敌发起猛攻,敌人企图顽抗,但北伐军冲杀甚猛,敌人无法立足。
吴佩孚亲率卫队、宪兵、大刀督战队到贺胜桥头督战,并在桥上架起机关*,凡是退却的,一律杀无赦。一时间,敌人又振作起来,拼命抵抗。北伐军更是英勇,前仆后继,敌军抵挡不住,向后溃逃,吴佩孚以大刀队阻止,溃兵竞向大刀队作反冲锋。很快,吴军全线崩溃,贺胜桥为北伐军所占。 其后,第七军又三次参与进攻武昌城,但均遭失败。不久,第七军又被调往江西,进攻孙传芳。李宗仁率领第七军进抵江西武宁县后,在箬溪地区与孙传芳的精锐部队谢鸿勋不展开了激战,仅一天时间就将谢鸿勋的2万余人全部消灭。接着,第七军在德安又与孙部大将卢香亭的部队相遇,卢部约有三、四万人,战斗力也强。
两部相遇,战斗异常激烈。李宗仁亲至最前线督战,桂军前仆后继,奋勇冲杀,终于将敌军击溃。德安一役,虽消灭敌人1000余人,第七军伤亡也达2000余人,是该军北伐以来,战斗最激烈 伤亡最大的一仗。
1O月5日,第七军与陈调元部在王家铺又展开血战,第七军伤亡2000余人,敌军损失更大。王家铺大战后,第七军开到箬溪作了短期休整补充。其后,北伐军总司令部制定了“肃清江西计划”,李宗仁任左翼指挥官,指挥第七军及第四军之第十二师,任务是肃清赣北之敌。不久,李率部便攻克了德安,占领了九仙岭、马回岭和九江。
6日,第七军第七旅和第一师在白崇禧指挥下,克复南昌。赣北即告肃清。李宗仁指挥的第七军自北伐以来,一路势如破竹,战无不胜,纪律严明,颇受群众拥戴,因而赢得了“钢军”殊荣。
1926年冬,北伐军兵分三路对江浙之敌发起进攻,李宗 任中路江左军总指挥。28 日,李宗仁应蒋介石之邀赴沪.助蒋弹压工农运动及我军,第七军亦调往南京,监视受我军影响的第一军第二师,为“清理”进行部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6 22:25
在抗日战争时期,民间广为流传——无川不成军。川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极大的积极作用,川军虽装备简陋,要不是扛着长*,恐怕与流民与乞丐无异,但川军子弟个个忠勇——抛头颅,洒热血,不畏牺牲。川军十分团结,听从*指挥,当时川军子弟的理念是为四川争气,为川军正名。正是因为川军的神勇,四川在抗日战争时期奇迹般地保留住了这一方净土没有被日本人侵占。与川军一样有名的,还有湘军、桂军等。其中,湘军是一支比较特殊的队伍……
从古至今,人们对于湘军的历史定位存在相当多的争议。湘军是晚清时期对湖南一带军队的统称,亦称湘勇。晚清时期,清***,太平天国运动胜利在即,而湘军是晚清大臣曾国藩一手调教培养的军队。当清*的正规军队绿营朝廷便派遣曾国藩的湘军*太平天国运动。湘军阻止了农民起义军推翻清王朝,维护**的清王朝之统治,让冉冉升起的新时代推迟了许多年才降临,是民族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但曾国藩,对湘军一再强调要不怕死不能鱼肉百姓,不可急功近利。由此,湘军可谓是训练有素。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湘军被蒋介石列入*军的行列,有机会奋勇杀敌,报效国家,也算是将功补过。
湘军是晚清名臣曾国藩亲自选拔人才组成的军队,军队里有清朝时期的理学家、学者、进士等读书人,再对比抗日战争时期的川军,湘军军队的素质水平,毋庸置疑是略胜一筹的虽然清王朝最后还是被推翻了,湘军成为了助纣为虐的帮凶,但是,湘军勇气可嘉,这样一支淡泊名利、有信仰、有追求和理想的军队,在抗日战争时期,无疑是*切需求的当时清*还有另一支地方武装军,名为淮军溃不成军。在甲午战争时期,湘军英勇无比,在炮火连天的海面上丝毫无惧,反观淮军,自顾不暇,避而不战。曾国藩为湘军写下战歌——湘军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时期,变成湖南军队。因为其纪律严明、训练有素每每在遇到日本军队都能够快速进入战斗状态,蒋介石后把湘军改编成*军,为国民*鞍前马后。
与川军、湘军等地方武装军平起平坐的还有桂军。桂军是广西一带的士兵,不论哪朝哪代,桂军的勇猛在广西人看来一向都是不言而喻的。桂军在内战时期也是站在了*的行列中,虽没有湘军历久弥新的一腔热血与爱国情怀,但桂军的武器装备却比湘军要好很多。可惜的是,桂军同样没有认清现实,与*自相残杀。即使桂军站错了队,我们依然不能否认桂军先辈抵御外敌作出的突出贡献和其勇敢无畏的烈士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