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壁画在北魏和唐代各有什么不同特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1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34
我先讲讲隋唐的彩塑和壁画的人物造型,是方脸,隋唐虽然时代短,方脸大耳,短脖子,身体很粗,美的观念变了,美的形式也随着变了。为什么呢?隋唐统一了中国,开始安定了。也是开始从那个幻想的天国开始回到了人世间。没有那么多主观的幻想,这个现实物质生活,因为可以取得物质的温饱,所以说的形象不管是壁画也好,彩塑也好,不追求那种消瘦的,那种神秘的微笑。他塑造的神也是开始回到人世间。所以刚才的比例是比较接近于真人的比例,但是还是不完全的。现在看到的这个是唐代的,唐代的审美是健康的,不是魏晋南北朝是*的美,人心灵被扭曲以后追求的*的美。唐代以后,尤其是盛唐,很强盛,物质丰富,他要追求健康的,丰满的,赋予人情味,哪怕是神,哪怕是菩萨,他和南北朝不一样,他要这个神也接近人间,要他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的事情。这些菩萨已经不是高不可攀的神灵,而是主观事实,可以求救的权威,和主宰我们人世间的神灵,和人很亲近了,但是还是主宰着人世间。这是人和神结合的一个形象。到了隋代美被分化了,什么叫分化?不是一个中性菩萨,一个释迦牟尼。这个菩萨很多了。(见图)分工,释迦牟尼是它的中心,它表现释迦牟尼的严肃,慈祥,很有威信。还有阿南表现它非常执着,非常纯朴,非常可信,非常天真,没有害人之心,刚才那个老头。那个是迦叶,表现他非常持重,甚至近乎刻薄,饱经沧桑,可信,可以帮助你有很多办法,是塑造的这么一个形象。再来就是观音,善良,好施舍,好接近人。到了天王和力士,是非常凶猛的,威武的。看了这些我们所说的南北朝血肉淋漓的故事,已经被歌舞升平这种景象所代替了。佛教的宣传也随着时代的变化也变化了。这个时代再要求人家做自我牺牲,没有人信你了。魏晋南北朝信徒们跪在神灵的面前,他乞求着什么呢?不会乞求今世,他知道今世没有希望了,他乞求来世能平安,能幸福。可是到了隋唐,尤其是唐代,他跪在菩萨面前,他不是乞求来世,他要今生今世得到菩萨的保佑。比如商旅经过敦煌要去西域做生意,跪在菩萨面前说希望菩萨保佑这次去西域第一赚大钱回来,第二能平安回来,如果能赚钱回来,就开洞画壁画。敦煌壁画,敦煌彩塑就是这么发展的。有的妇女求在他面前,跪在他面前,乞求能够生子。能够不生病,生病了快点好,这都是现实里面的问题。现实里面的问题,它的神灵就分工了,我们如果进了这个洞窟,跪在这些彩塑面前,我们视觉最早接触的就是天王力士,这个安排很有讲究的。和第一个接触的是天王力士,这个给人感觉是威武,下马威,让你整个相信的佛教整个给你打下去,然后再看到世侄,一个非常傲慢的一个女子,她可能早就告诉你,好事有好报,坏事有坏报,你不信嘛,给你警告一下。然后再看看观音,观音似乎跟她说,不要紧的,你只要放下屠刀,信佛,就立地成佛了,做善事。然后再看看阿南,这个天真纯朴的人,这个和尚是可信的。再看看迦叶,很有经验,可以帮助我,可以出点子,最后集中在释迦牟尼身上,他的心里路线是这样的,分工负责最后引导到你就要信释迦牟尼。所以说,在唐代的佛上,是人间和神的结合。西方净土边充满了欢乐,人物的形象也圆润了,丰满了,那种消瘦的美,硬的美已经不见了,代替他的是丰满圆润的人物。线条也比较秀丽了,不像南北朝那么急促。
时代变了,宗教宣传也变了,艺术风格也变了。所以要欣赏唐代的情况,下边有很多壁画。这些都是供养人,描写皇帝去供养菩萨。这个时候供养人的形象逐渐地占领洞窟的空间。供养人中间就大起来了,菩萨的形象就慢慢缩小了,人的思想改变了。这个是惟牟变,也是描写现实,这个也是净土变了。建筑物很多,这个是释迦牟尼下边的歌舞升平很多乐队。在唐代这种看不到那种血肉淋漓的故事,代之而起的就是选择的天堂的快乐,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故事。这是说法图。(见图)这个歌舞升平,你们看一下,跳舞,盛会,都是非常欢乐的情景。反弹琵琶。画的现实生活中的少女,线条很简练,充满了青春活力,和南北朝的完全不一样。这也是反弹琵琶。(见图)这个是初唐的,这个已经在壁画里面用金银了,戴了很多首饰,因为富裕了,菩萨也富裕了,南北朝菩萨很单纯的,没有那么多装饰品。这个是西魏的,你看消瘦的形体,没有很多装饰(见图)。完全不同了,这是西方极乐净土。很大,整面墙壁有四米 ,宽有 四米。四个妖女被风吹了,吹的都站不稳了,袖子都飘起来了,四个都团在一起了,注意现实生活中的情节。这个是宋代的。
这是唐代的幻城喻品(见图),描写什么故事呢?一群和尚在沙漠上要达到一个地方,但这去和尚走了很长的路,就是喝的、吃的都没有了,带领他们走的人就说:“你们努一把力,前面就可以走到一个城市”。这个和尚就听了领队人这么一讲,真正就走了,他的幻觉出现一座城市,这个黑的就是这个城市。也就是佛显灵了,让他在旅途中得到休息,能够得到吃的、喝的。你看这里面一个人领着,后面有骑着马进到这个城市。整个环境,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山水画,中国唐代的真迹看不到了,要看到真迹就在敦煌这边看到,中国最早的山水画,青绿山水,描写这么一个幻觉出现的城市。山上很多花朵,很美的环境,很好。
(见图)这个图有点乱,到了隋代出现很多建筑分割画面,一条一条的。这也是惟牟变出现了好几次。这个说法比较多。这个是生活的,唐代的壁画里面很多这种生活中遇到强盗,商人去做生意,遇到强盗了,菩萨来保佑他们。生活中的情景很多,有治病的,有结婚的,画得很生动。所以说,唐代是从天上回到人间。(见图)幻想走到现实,艺术形象夸张变形的,到写实的。所以它的很大对比,这是理想的美,这是现实的美,这都是由社会的变化所决定的。任何艺术家都离不开这个社会。从艺术来讲,比较单纯的形式,包括色彩,又到了复杂的形式。丰富的色彩、灿烂的色彩,到了唐代色彩非常灿烂,用了颜料也多了。所以这个形式和整个审美和社会都有关系。
下面看(见图)这个是描写日常生活的,怎么骑马,耕地,其实呢,在魏晋南北朝的晚期,已经开始描写现实生活了。我补充讲一个故事。这是魏晋南北朝的,微妙比丘尼缘品,她是一个年轻美貌的女子,她在上辈子,前世是一个富豪人家大老婆,但是和丈夫很多年没有生孩子,她的丈夫娶了姨太太,第二年就生了一个胖娃娃,她显得非常疼爱这个小孩。经常抱
在怀里,比自己生的还要疼爱。实际上她心里非常恨这个孩子,因此,有一天她的丈夫和她的小老婆出去了,出门去玩了,这孩子让她看管,就趁这个机会,把这个绣花针插进孩子的脑袋里面去。孩子就死了,她丈夫和她第二个太太回来以后,就怀疑她是谋杀,她就指天发誓,不是我害死你的孩子,如果我害死你的孩子,会受到什么惩罚,这是她前辈子的事。然后看这辈子,一个小康家庭,一个美满的家庭,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又怀孕了。这个是印度故事,在这里要生孩子,要回娘家。然后带着大儿子,丈夫往娘家走,走到半路,孩子要生出来了,因为没有地方,她的丈夫就在院子里,空旷的地方过夜,没想到印度很多毒蛇就把她丈夫咬死了。没办法把丈夫尸体埋葬以后,就带着一个大儿子,带着小的,就往娘家走。走到半路一条河,只有一条小船,只能带两个人过去,她现在三个人了。就把大孩子留在这个岸子,抱着小孩子过对岸,把小孩子放下,接大孩子的时候,大孩子调皮玩水把大孩子淹死了。于是她只好回到对岸,对岸那个小孩又被恶狼给叼走了,也可以说她丈夫两个儿子都亡了,剩下一个人孤零零往家里走,走到村口,一个老头问她为什么一个人回来,她说遇到这么多事,老头说你不用回家了,你家昨天着火了,全家被烧死了,那么她无路可走,在野外遇到一个商人,在哭,她很同情他,因为他妻子刚死,由于同情他,就和这个男的结婚了。不久这个男的因为太忧伤而死去了,这个地方丈夫死了,妻子要陪葬,要被活埋,她被活埋了。然后来了一群盗墓人,把她坟墓挖开,又救活了,看了很美貌,就占了作自己的妻子,这是盗墓人头目,可是盗墓人又爱赌又爱喝,有一天晚上人家追过来要债,这个人在里边刚生孩子,丈夫很生气,说你要孩子,不要丈夫了,就把孩子煮熟了吃了。她忍耐不住,跑出来了。跑出来不远,还被抓回去。盗墓人又被抓了,又是罪大恶极,要处死。她第二次要活埋,又被野狗把坟墓刨开了。释迦牟尼说这个灵魂已经受够了,就把她收到尼姑庵了。为什么受这个难呢,因为她害死孩子的时候,发誓说,“我下辈子要得到几次活埋,要嫁给几次人”。结果都应验了。而这个故事已经是现实里面的故事。这个故事很长,也有恶有恶报。
(见图)这个不是平摆过去的,是上下起伏的,很有趣味。刚才讲的故事一共是21个情节,是这么摆的。你们有兴趣的可以找“敦煌壁画”画册去看。所以这个故事也是很接近生活的。到了隋唐更接近,更是现实生活的写照。隋唐的整个风格是丰满的,比较富丽堂皇,更大度,人物更收敛,更含蓄,不像南北朝那么大的运动,这是时代变化,在造型上也有变化。
那么到了宋,佛教可以从敦煌几个窟里面可以得出一个结论,佛教到了宋开始走下坡路。这个是隋代。宋朝的东西比较理性,它已经没有魏晋南北朝那种宗教狂热的感情,也没有隋唐时代那种丰富的内在人物的表情。到了宋,比较冷静,色彩呢也变了,从富丽堂皇变成冷静,表现的形式是什么呢,石青石绿为主调,整个洞窟基本上是绿色的,蓝色的。我们知道学画画的人都知道,绿和蓝都是冷色调,红的,这些颜色为暖色调,走进宋代的窟觉得冷清得狠,因为色彩就给人感觉很冷清。另外一点,他对人物的描写,魏晋时期的是幻想的、夸张的。到了隋唐,是写实的。是很有人情味的。到这个时候是远离人间的,这是靠近人间的(见图),到了宋,是冷清的、冷静的。人物的刻画不是注意人情,不是注意人的感情,而是注意人物结构,注意人的解剖结构,但是和西方解剖还不是一样,更物质性了。
转自敦煌知识产权研究会
http://blog.sina.com.cn/mogaocaves
网上大讲堂 敦煌壁画审美的时代特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