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1 03:1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4 12:23
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28.37亿元,增长19.4%,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8.0:41.6:30.4调整为25.2:43.8:31.0;财政收入7.35亿元,增长15.8%。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59.3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61.7亿元,年均增长13.6%,经济总量在全区109个县市区中跃升到第3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3548元增加到10600元,年均增长13.7%;财政收入由4.18亿元增加到8.56亿元,年均增长15.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25.9亿元增加到115.6亿元,年均增长3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6.1亿元增加到62.8亿元,年均增长19.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7056元增加到14857元,年均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60元增加到4936元,年均增长14%;金融机构存款余额由56.4亿元增加到143.2亿元,年均增长20.5%;金融机构贷款余额由22.1亿元增加到64.1亿元,年均增长23.7%。
2011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1.78亿元增长8%;三次产业由上年的21.7:49.6:28.7调整为21.1:52.6:26.3;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亿元,增长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亿元,增长20%;财政收入8.82亿元,其中税收收入7.4亿元、增长23%。
2013年,该市实现生产总值247.7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9.6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5.39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0.6%、21%、21.7%。该市经济呈现稳步开局的良好态势。 原桂平县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 桂平的农作物以种植水稻、甘蔗、花生等作物为主,是广西重要的粮食和蔗糖生产基地,水稻中的桂香粘,西山香粘是优质稻谷。桂平市十分适宜各种热带水果的生长,麻垌的荔枝,金田的大乌圆,社步柑等都享淮遐迩。桂平的三黄鸡,生猪以及经过加工的桂平腊味都是驰名中外的传统产品,历来是活鸡,活猪的出口基地之一。
1987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529075人,占社会劳动力的82.96%。按1980年不变价计算,198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032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51426万元的58.97%,占社会总产值73533万元的41.24%。农业净产值21413万元,占国民收入的47.96%。农业中种植业总产值19336万元,占社会总产值的26.29%,占工农业总产值的37.59%,占农业总产值的63.79%。从事种植业的劳动力505282人,占社会劳动力的79.23%,占农业劳动力的95.5%。
1987年,种植业为国家提供公粮1762.15万公斤,商品粮3478.85万公斤,为农民提供粮食人均321公斤(人均口粮231公斤);为制糖、造纸,食品、酿酒工业提供原料产生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57.81%。销售给农民的生产资料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18.87%,销售农村的商品占社会商品零售额的65.83%。1986年出口农副土特产品占出口商品总值的91.3%。
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56亿元,比2000年增长55.1%,比1978年增长3.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232元,比2000年增长78.2%,比1978年增长37.3倍。
2012年,全市有耕地面积105万亩,有适宜种植各种南*带经济林果的山丘岗地300多万亩,水域面积33万多亩。 桂平县工业有久远的历史。宋代,县内已有酿酒、食品加工、陶瓷等轻工业,当时生产的陶瓷器皿远销南洋各地。还有小型铁矿、铅矿业及铸造(钱币)业。清末,社坡开设锅厂,采铁矿供铸锅用的民工多达数百人。
*25年(1936),江口银竹村陈汉生兴办机制糖厂。26年,县城火电厂、蒙圩永丰碾米厂分别建成投产。抗日战争胜利后,县城印刷业曾兴旺一时,三四家报馆各设印刷厂,除印刷报纸外,还承接其它文印部册。
解放前夕,县内资本额在1000元以上的私营工业户有17家,分别经营碾米、制糖、铸锅、采锰、印刷、纺织等行业。
解放后,1950至1952年,桂平县*先后接管*时期*公办的桂平电厂、桂平日报印刷厂和江口、银竹两糖厂,并恢复生产。1953年,国营木圭锰矿建成投产。1955至1956年,利民合记镬厂(木乐)、光明火柴厂(江口)和设在县城的时代纺织厂、大业碾米厂、永丰碾米厂等5家公私合营企业先后组成投产。1956年6月,桂平糖厂动工兴建,两年后建成投产。
1958年,上述5家公私合营工厂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县城几家原属集体所有制的车缝、五金、皮革等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同时转为国营企业。接着,县化工厂、县化肥厂、县宝土页岩炼油厂、蒙圩铁矿、麻垌煤矿、木乐锰矿、马皮锰矿、塘山锰矿、南乡铅矿、四德铜矿、201厂、202厂、桂平水泥厂、白沙水泥厂、木乐水泥厂、桂平耐火砖厂、桂平造纸厂、桂平钢铁一厂、钢铁二厂、县农械厂、县汽车保修厂、西山水电站、罗容大理石材厂、桂平碗厂等24个厂、站相继建成投产。1959年国营工业产值为3695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下同)比1957年的1416万元增长1.61倍。1961年调整时,先后有宝土页岩炼油厂、塘山锰矿、四德铜矿等近20个厂下马。1962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1541万元,比1959年的4079万元下降62.2%,国营工业产值为1150万元,比1959年下降68.9%。
1966年至1976年,先后有县磷肥厂、县第一氮肥厂、第二氮肥厂、县水电设备厂、金田水电站、县汽车修配厂、县铅锌矿选厂、县锡选厂、县水泥厂、县红砖厂、县大湾塘大米厂等11个厂新建或改产。在此期间,桂平糖厂、县纺织厂、县力车厂3个企业,经过技术改造和发展综合利用,增加了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197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8851万元,国营工业产值为6190万元,分别比1965年的2773万元、2317万元增长219.2%、167.2%。1969年1月起,在发展国营工业的同时,县将分布在各圩镇的51个手工业合作社(厂),下放当地公社管理,成为乡镇企业的骨干企业。
1979年后,涌现了一批集体、个体工业企业。1980年有集体企业175个、产值1817万元。县办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适时进行并、转、改产。桂平糖厂、县水泥厂等全民企业的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县农机厂与玉林桂南自行车厂联营,成为生产26吋自行车圈的专厂。县美术陶瓷厂改名涂层布厂,与自治区化纤研究所联合试产具有“三防”(防水、防火、防毒)性能的维纶帆布。县二轻企业,如自行车零件一厂、五金圆钉厂、橡胶皮革厂等也有所发展。
198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22170万元,其中轻工业13344万元,占60.2%,重工业8826万元,占39.8%;国营企业65个、总产值13471万元,其中独立核算企业30家、上交税利总额1828万元,年末固定资产原值11513万元,固定资产净值7388万元。集体企业160个、产值3350万元;个体工业产值5349万元。国营职工2.27万人,集体企业职工1.13万人。
2011年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06.19亿元。全部工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49.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01.6亿元,年均增长36.9%;工业增加值由15.5亿元增加到74.4亿元,年均增长22.6%。工业化率达到1.9,比“十五”期末提高了1.15。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5.1:28.0:36.9调整为2010年的21.8:49.8:28.4,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19.2%增加到49.3%,成为了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桂平市有龙门陶瓷工业集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