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杰: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在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0 06: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5 07:23
师资队伍是关键
在《Nature》刊发文章中,张杰指出,经过35年的快速发展, 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在逐步放缓。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型为创新驱动。为此,近年来中国*不断增加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经费投入。在此背景下,中国的研究能力与科研产出得到了长足进步。文章例举了2005年到2012年中国全职研究人员数量、高等院校发表学术论文数量、授权专利数量的大幅增长情况。但同时指出,中国科研成果的质量还相对较低,技术转移能力也比较薄弱。对此,张杰分析其原因所在:“根源在于目前的评价和激励方法严重阻碍了中国大学创新能力的提升。”
文章提到,为了快速提升师资水平,国内大学纷纷开展改革探索,比如,组建新的学术机构,高薪聘请海外高层次人才,试点终身教职制度等。这些做法确实能够短期内带来“奇效”。但在张杰看来,如果仅仅依靠引进少数几位“明星”教授尚不足以有效地全面提升大学的创新能力和整体发展。而且,由于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在薪酬和待遇方面存在的差距,还有可能挫伤本土教师的积极性。“因此,中国大学亟需根本性的、系统的、制度性的改革”,张杰在文章中强调。
在上述分析基础上,张杰提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并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的探索和实践:过去十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以制度激励为核心的师资队伍系列改革,实施“三步走”战略,引育并举、分类发展改革并使引进人才与本土人才逐步实现“并轨发展”,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得到系统、全面、持续地激发,学校的创新氛围日益浓郁,创新研究的能力得以大幅提升。
《Nature》文章介绍,上海交大在全校范围推行重视和鼓励创新、以人为本的制度激励改革,激发了全体师生员工的创新活力。从2007年开始,上海交大通过深入分析未来中国和全球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进行大讨论并做了可行性分析,最终于2009年形成了凝聚全校师生员工高度共识的“交大2020”发展规划和面向未来的学术发展路线图,其要点包括建立一流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营造创新氛围、提升创新能力和促进科学与人文交叉等。
张杰在文章中表示,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上海交大不盲目追求速度,而是采取分步走、层层递进的‘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构建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肩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是其中重要的战略目标。”
极有远见的领导者追答“上海交通大学校长张杰是一位很有远见的领导者,他很可能是当今中国高校中对高等教育发展贡献最卓著的校长之一。”图灵奖得主John Hopcroft在拜读文章后发表评论认为,张杰所面临的挑战十分重大,譬如如何新老师资之间的关系。他表示十分期待学校将来的发展。
密西根大学前校长Mary Sue Coleman则评价,张杰校长这篇文章有深度、有说服力,“从战略角度出发,阐述如何提升中国大学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的整体表现和地位。”
她对张杰校长提出的中国大学关键改革的“三步走”战略十分认同,“对外,在国际市场招聘优秀年轻教师;对内,现有教师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在多重职业发展路径下寻求发展。最终将实现所有职业发展路径并行为统一的、有活力的长效机制。”
耶鲁大学校长彼得·沙洛维Peter Salovey评价说,张杰校长关于中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变化的深邃见解令我感到十分赞赏。师资队伍对于任何一所大学来说都是关键所在,张校长关于上海交通大学建设一支强大师资队伍的战略发展规划,值得所有对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关注的群体的高度重视。
大学应该更加国际化
在传统上,《Nature》杂志多发表一些自然科学领域的最新重大研究成果。此次邀请一位中国大学校长为专刊撰文也有一定考量。
据《Nature》执行主编Nick Campbell博士介绍,在10月16日这一期《Nature》为读者带来了一期高等教育专刊。“这期专刊展现了世界各地的大学如何解放思想、开拓改革新路。”Nick Campbell博士表示很高兴张杰校长同意为这一重要的专刊提供文章。据悉,专刊同时刊登了包括了美国、南非、德国和中国的大学在高等教育体系改革上的尝试和探索。
在他看来,科研能力、教学水平及学校对社会所做的贡献是衡量一所大学能否跻身世界一流的标准。他直言,中国的大学系统长久以来一直游离于世界大学系统之外。“大学应该更加国际化、具有更加开放的视野。”Campbell博士表示,随着近年来中国大学越来越聚焦于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等教育*,将有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崛起成为世界一流的高等学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