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0 18: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1 08:56
【IT168 试用】作为2009年上市的、最重要的相机新品之一,松下GF1的出现不但完善了Micro 4/3产品阵营,带给人们更多的选择,而且还弥补了奥林巴斯E-P1没有闪光灯、EVF以及LCD显示精度不足的问题。也正因如此,GF1自发布之日起便受到众多消费者、媒体、乃至是专业用户的关注。而我个人对此款相机也是颇具好感,于是在评测的兄弟们结束测试之后,我迫不及待将GF1拿来把玩了一番,但没想到不试不知道,一试竟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第一次按下GF1的快门,没想到给人的感觉完全不像E-P1那样轻快,而是非常“肉”,这是怎么回事?经过反反复复的测试,笔者终于发现,原来GF1在高光照和低光照情况下的快门幕帘归位时间是不同的,哪怕你用的是M档,快门速度固定也一样(我第一次使用GF1拍摄的是室外大太阳下布满玻璃的大厦)。大家可以试听下面两段快门的录音,区别非常明显(拍摄采用手动对焦、M档曝光、光圈固定在F1.7、快门速度固定在1/4000秒):
低光照下正常的快门音
高光照下肉肉的快门音
说实话,GF1的快门声音本来就比较大,高光照情况下的快门开合时间又被拉长,因此当听到这种声音时的反应可想而知。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先让我们来分析一下GF1在高光照及低光照下的曝光过程:
高光照:
1.光圈叶片处于收缩状态,快门幕帘为开启状态
2.按下快门,快门幕帘关闭,同时光圈全开
3.光圈叶片收缩至指定的F值(如果是最大光圈则不变)
4.快门幕帘开启(开始曝光)
5.经过一定的曝光时间后(也就是使用者指定的快门速度),快门幕帘关闭
6.快门幕帘关闭后,光圈全开(如果拍摄指定的就是最大光圈则不变)
7.光圈回归至收缩状态(即光圈叶片回到最初的状态)
8.快门幕帘开启,整个曝光过程结束(即快门回到最初的状态)
GF1在低光照和高光照两种情况下光圈叶片的状态
低光照:
1.光圈叶片处于全开状态,快门幕帘为开启状态
2.按下快门后快门幕帘关闭
3.光圈叶片收缩至指定的F值(如果是最大光圈则不变)
4.快门幕帘开启(开始曝光)
5.经过一定的曝光时间后(也就是使用者指定的快门速度),快门幕帘关闭
6.快门幕帘关闭后,光圈全开(如果拍摄指定的就是最大光圈则不变)
7.快门幕帘开启,整个曝光过程结束(即快门回到最初的状态)
显然,高光照曝光过程比低光照多出了一个“光圈回归至收缩状态”的过程,这就是问题的根本原因!那么,为什么同为Micro 4/3系统的E-P1就没事儿呢?带着这个疑问,笔者特别又借来了一台E-P1+M.ZUIKO DIGITAL 17mm F2.8。结果发现,E-P1的曝光流程与GF1竟然是不同的!
奥林巴斯E-P1在高光照下的快门录音
以下是E-P1在高光照情况下的曝光过程:
1.光圈叶片处于收缩状态,快门幕帘为开启状态
2.按下快门,快门幕帘关闭,同时光圈全开
3.光圈叶片收缩至指定的F值(如果是最大光圈则不变)
4.快门幕帘开启(开始曝光)
5.经过一定的曝光时间后(也就是使用者指定的快门速度),快门幕帘关闭
6.快门幕帘开启,光圈全开(如果拍摄指定的就是最大光圈则不变)
7.光圈回归至收缩状态(即光圈叶片回到最初的状态)
大家看出少了那一步么?E-P1从第6步开始便与GF1不同,它不用等待光圈叶片回归至收缩状态的动作,便让快门幕帘开启,并结束了整个曝光过程。现在,谜底终于揭开了,这显然是GF1本身的曝光控制流程有问题。不过,还有个问题必须要和大家讲明,那就是GF1在使用奥林巴斯的M.ZUIKO DIGITAL 17mm F2.8镜头时是察觉不出快门变“肉”的问题的,这又是为什么?
大家可以先看看M.ZUIKO DIGITAL 17mm F2.8和LUMIX G 20mm 1:1.7这两支镜头。显然,拥有更大光圈的LUMIX G 20mm 1:1.7,其光圈叶片的大小也要比M.ZUIKO DIGITAL 17mm F2.8大很多,这直接造成LUMIX G 20mm 1:1.7开合一次光圈叶片的时间要多于M.ZUIKO DIGITAL 17mm F2.8。换句话说,并不是在GF1上安装M.ZUIKO DIGITAL 17mm F2.8就没事儿,而是因为光圈叶片动作速度快,因此你没有察觉而已。
分析过GF1这个肉肉的快门之后,笔者还要再说说GF1其他几个令人遗憾的地方,希望松下在以后的产品中加以改进。
一:松下GF1提供了一项类似E-P1的艺术滤镜功能,其中有多种艺术效果可选,通过机顶的模式转盘就可以进入,使用起来很方便,效果也很不错。但是,在艺术滤镜模式下,用户将不能设定曝光,包括光圈、快门、甚至是曝光补偿也不能设定。
松下的解释是,会使用艺术滤镜的都是入门用户,而入门用户不会去设定光圈、快门或者曝光补偿,而专业用户又不会用这个功能。关于这个解释,笔者不敢苟同。看看E-P1!它也有艺术滤镜功能,但是在艺术滤镜模式下却可以进行P档曝光。
二:如果你手里有一台GF1,可以拿下镜头闻一闻,里面一股刺鼻的塑料味儿。我这可不是鸡蛋里面挑骨头啊!就算这个味道不影响任何的性能,但是看看现在很多镜头都采用环保的无铅玻璃了,希望松下也能在用料上更考究一些(话说回来,奥林巴斯的E-P1也有一样的味道~~~)。
三:GF1没有提供菜单选项的相应说明,尤其是还有一些从字面完全猜不出作用的功能,比如“智能曝光”、“直接AF区”、“HL突出显示”以及“LCD模式”等。这些功能别说是刚接触数码相机的用户,就连我也猜不出是干什么用的,必须查看说明书,这对于强调改善用户体验的GF1来说实在是非常遗憾。
想要白色GF1?去买水货吧!
四:GF1原本具有银、红、黑、白四种颜色版本,但这次进入国内的行货缺少了白色。这也就是说,如果你打算购买GF1的水货(松下相机在国内受水货的影响本来就非常严重),那除了价格便宜以外,还能得到行货没有的颜色,这难道不是从侧面提升了水货的性价比?
说了这么多,也许你已经打消了购买GF1的想法吧?别急,打完棒子还是要给快糖吃的。接下来还要说说GF1的优点(关于GF1与DSLR相比的优缺点就不说了,一人一看法!这里主要讲讲GF1相对于E-P1的优势):
首先,松下为Micro 4/3系统制造的镜头种类远远超过奥林巴斯,目前可选的原生镜头就包括LUMIX G VARIO 7-14mm/F4.0ASPH.(目前Micro 4/3以及4/3阵营视野最广的镜头)、LUMIX G VARIO 45-200mm/F4.0-5.6/MEGA O.I.S.(35mm等效焦距90-400mm的大倍率变焦镜头,带有OIS光学防抖功能)、LUMIX G VARIO 14-45mm/F3.5-5.6ASPH./MEGA O.I.S.(35mm等效焦距28-90mm的标准变焦镜头,带有OIS光学防抖功能)、LUMIX G VARIO HD 14-140mm/F4.0-5.8ASPH./MEGA O.I.S.(特别针对视频拍摄功能研发的大变焦镜头,可以在视频拍摄模式下实现安静、连续、快速的自动对焦,并且带有OIS光学防抖功能)、LUMIX G 20mm/F1.7ASPH.(与GF1一同发布的超大光圈定焦镜头)、LEICA DG MACRO-ELMARIT 45mm/F2.8ASPH. (Micro 4/3阵营第一支莱卡认证镜头,也是Micro 4/3阵营第一支微距镜头),而且原厂就有徕卡R、M两种非常诱人的适配器,从而可以使用几乎所有的徕卡R型镜头以及M型镜头。同时,松下还计划在2010年推出8mm鱼眼、100-300mm OIS以及14mm F2.8定焦镜头。相比之下,奥林巴斯目前就只有2支Micro 4/3镜头。
松下Micro 4/3镜头发展路线图
其次,松下LUMIX G 20mm/F1.7ASPH.的光学素质明显超越奥林巴斯的M.ZUIKO DIGITAL 17mm F2.8,对于强调画质的用户来说,GF1+标准饼干镜的魅力肯定大于E-P1或者E-P2。
第三,论机身细节做工,GF1比E-P1要强那么一点点,毕竟是日本制造嘛。
第四,GF1拥有内置闪光灯,这一点绝对要比E-P1实用得多。
第五,松下官方宣称GF1的对焦速度非常快,合焦只需要0.3-0.5秒,这一点在实际应用中确实颇有感触。
最后,在操控层面,个人感觉GF1也要优于E-P1,但这并不是因为GF1多么出色,而是因为E-P1的控制界面实在是太复杂了。
文章的最后,笔者再来晒晒GF1+LUMIX G 20mm/F1.7ASPH.拍摄的样片。个人感觉GF1+LUMIX G 20mm/F1.7ASPH.的组合在锐度、畸变控制以及色彩表现上均令人非常满意,而且只要灵活运用胶片风格和艺术滤镜便可以轻松拍摄出与众不同的效果,这不仅是对于入门用户,连高级*也会垂涎这样的便利设计。但就像前面提到的,艺术滤镜下不能调整曝光令人遗憾。
以下样片点击可查看原图,未经任何后期,部分采用胶片模式拍摄:
以下样片采用GF1的艺术滤镜模式拍摄,未经其他PS处理,点击可查看原图:
松下GF1相关报道:
大有可为 M4/3松下GF1独家到站开箱图赏
http://dc.it168.com/a2009/1111/807/000000807367.shtml
http://dc.it168.com/a2009/1015/760/000000760350.shtml
http://publish.it168.com/2009/0903/20090903039101.shtml
http://publish.it168.com/2009/0902/20090902047301.shtml
http://publish.it168.com/2009/0902/20090902044401.shtml
http://dc.it168.com/a2009/1112/807/000000807864.shtml
http://dc.it168.com/a2009/1111/807/000000807414.shtml
http://dc.it168.com/a2009/1110/806/0000008069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