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府”的称呼直到明朝才正式为人所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3 01: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1:13
看古装剧的时候,“县令”这个词总是频繁出现,不管演的是哪个朝代。比如《楚汉传奇》第13集,项伯对项梁说“他和知府大人又躲进密室了”。要知道,县令的正式命名是在明朝,也就是说,县令的名称起源于明朝,在古代正史《职官志》中有明确的记载。“知府正式设立是在宋代,到了明代才有了以知府为名的地方官。”所以,秦朝绝对没有知府。
县令以“*”为中心,*的变化直接反映了县令的变化,还是很有意思的。
魏晋时期,州刺史兼任将军。州刺史是文官,将军是武职。有州衙门和参谋,将军有将军衙门和参谋。将军的衙门叫“府”。
唐代**非常重视*,一般在京畿、都城和皇帝登基前就职的州设立*,如京兆府、河南府、太原府等。*首脑被称为*。
五代按照唐朝的制度继承,基本没有变化。
芝罘衙门
赋,比较通俗和流行的朝代是宋代。当时*的地方长官是“知政”的。知即主持,即主持一项政务。宋代知府掌管一州军政,手中的权力会因州而略有不同。比如你在富庶的江南打工,那肯定是穷差事,当地经济实力很强,做个知府很容易出点事。如果去野外,会有“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对比两者,可以看出知府和县令是不一样的。
袁是最不受欢迎的*,其地位一落千丈。*分为一般*和“分散*”。汉人原有的力量被大大削弱,蒙古人掌握了朝野的重要权力。路不是元朝独有的,而是在宋朝就存在了。它是**和国家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
到了明清时期,除了京畿总督仍称为知府外,一般的总督都称为“知府”,在史书中以官方的官名来确定,并详细规定了总督的权力、责任和义务。
据史料记载,明朝初年,根据缴纳的赋税和粮食的多少,*分为三等:北京*为官三等;二百多万石粮食归官府,官府归官府,知县归道术;二百万石以下为中伏,中伏知府为正四品;100万石以下你就送衙门,四品你送衙门。然而没过多久,所有的县令都改成了正司品。当时中国有150多个专区。根据自然条件、人口大小、远近远近、例数、民风优劣的不同,每个府有“急、繁、累、难”四个字,一个字代表一种情况。四个字都是“最要”,三个字是“要”,两个字是“中”,一个字或四个字是“简”。虽然都是正四品,简陈一鸣、钟阙一般都是给第一次当知府或者当知府时间不长的*,尤其是第一次任职的*。他们往往不是由*直接任命,而是由总督邀请任命。需要什么,最需要什么,就交给有经验的当过县令的*。
所以,《楚汉传奇》年的项伯说“知府”的时候,比明朝年轻了150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