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中关于名人的例子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5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07
牛顿
被誉为近代科学的开创者牛顿,在科学上作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三大成就——光的分析、万有引力定律和微积分学,对现代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牛顿为什么能在科学上获得巨大成就?他怎样由一个平常的人成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禁要联想到他刻苦学习和勤奋工作的几个故事。
“我一定要超过他!”
一谈到牛顿,人们可能认为他小时候一定是个“神童”、“天才”、有着非凡的智力。其实不然,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艺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他精心制作的一只水钟,计时较准确,得到了人们的赞许。
有时,他玩的方法也很奇特。一天,他作了一盏灯笼挂在风筝尾巴上。当夜幕降临时,点燃的灯笼借风筝上升的力升入空中。发光的灯笼在空中流动,人们大惊,以为是出现了彗星。尽管如此,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还是经常受到歧视。
当时,封建社会的英国等级制度很严重,中小学里学习好的学生,可以歧视学习差的同学。有一次课间游戏,大家正玩得兴高采烈的时候,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借故踢了牛顿一脚,并骂他笨蛋。牛顿的心灵受到这种刺激,愤怒极了。他想,我俩都是学生,我为什么受他的欺侮?我一定要超过他!从此,牛顿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早起晚睡,抓紧分秒、勤学勤思。
经过刻苦钻研,牛顿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久就超过了曾欺侮过他的那个同学,名列班级前茅。
篱笆下的乐趣
世界上有许多著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在暴风中研究和计算风力
时间对人是一视同仁的,给人以同等的量,但人对时间的利用不同,而所得的知识也大不一样。
牛顿十六岁时数学知识还很肤浅,对高深的数学知识甚至可以说是不懂。“知识在于积累,聪明来自学习”。牛顿下决心靠自己的努力攀上数学的高峰。在基础差的不利条件下,牛顿能正确认识自己,知难而进。他从基础知识、基本公式重新学起,扎扎实实、步步推进。他研究完了欧几里德几何学后,又研究笛卡儿几何学,对比之下觉得欧几里德几何学肤浅,便悉心钻研笛氏
几何学,直到掌握要领、融会贯通。遂之发明了代数二项式定理。传说中牛顿“大暴风中算风力”的佳话,可为牛顿身体力学的佐证。有一天,天刮着大风暴。风撒野地呼号着,尘土飞扬,迷迷漫漫,使人难以睁眼。牛顿认为这是个准确地研究和计算风力的好机会。于是,便拿着用具,独自在暴风中来回奔走。他踉踉跄跄、吃力地测量着。几次沙尘迷了眼睛,几次风吹走了算纸,几次风使他不得不暂停工作,但都没有动摇他求知的*。他一遍又一遍,终于求得了正确的数据。他快乐极了,急忙跑回家去,继续进行研究。有志者事竟成。经过勤奋学习,牛顿为自己的科学高塔打下了深厚的基础。不久,牛顿的数学高塔就建成了,二十二岁时发明了微分学,二十三岁时发明了积分学,为人类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万有引力和光的秘密
牛顿二十三岁时,鼠疫流行于伦敦。剑桥大学为预防学生受传染,通告学生休学回家避疫,学校暂时关闭。牛顿回到故乡林肯郡乡下。在乡下度过的休学日子里,他从没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万有引力、微积分、光的分析等发明的基础工作,都是这个期间完成的。
那时,乡下的孩子是常常用投石器打几个转转之后,把石抛得很远。他们还可以把一桶牛奶用力从头上转过,而牛奶不掉下来。
这些事实使他怀疑起来:“什么力量使投石器里面的石头,以及水桶里的牛奶不掉下来呢?对于这个问题,他曾想到刻卜勒和伽利略的思想。他从浩瀚的宇宙太空,周行不息的行星,广寒的月球,直至庞大的地球,进而想到这些庞然大物之间力的相互作用。这时,牛顿一头扎进“引力”的计算和验证中了。牛顿计划用这个原理验证太阳系各行星的行动规律。他首先推求月球距
地球的距离,由于引用的资料数据不正确,计算的结果错了。因为依理推算月球围绕地球转,每分钟的向心加速度应是十六英尺,但据推算仅得十三点九英尺。在失败的困境中,牛顿毫不灰心和气馁,反而以更大的努力进行辛勤地研究。整整经过了七个春秋寒暑,到三十岁时终于把举世闻名的“万有引力定律”全面证明出来,奠定了理论天文学、天体力学的基础。
这时期牛顿还对光学进行了研究,发现了颜色的根源。一次,他在用自制望远镜观察天体时,无论怎样调整镜片,视点总是不清楚。他想,这可能与光线的折光有关。接着就实验起来。他在暗室的窗户上留一个小圆孔用来透光,在室内窗孔后放一个三棱镜,在三棱镜后挂好白屏接受通过三棱镜折进的光。结果,大出意外,牛顿惊异地看到,白屏上所接受的折光呈椭圆形,两端
现出多彩的颜色来。对这个奇异的现象,牛顿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得知光受折射后,太阳的白光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因此,白光(阳光)是由红、橙、黄、绿、蓝、 靛、紫七色光线汇合而成。自然界雨后天晴,阳光经过天空中余围的雨滴的折射、反射,形成五彩缤纷的虹霓,正是这个道理。
经过进一步研究,牛顿指出世界万物所以有颜色,并非其自身有颜色。太阳普照万物,各物体只吸收它所接受的颜色,而将它所不能接受的颜色反射出来。这反射出来的颜色就是人们见到的各种物体的颜色。这一学说准确地道出颜色的根源,世界上自古以来所出现的各种颜色学说都被它所推翻。
牛顿所以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早年苦学所打下的深厚数学基础起了重要作用。
进入忘我的境界
在一个崎岖的山路上,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牵着一匹马在缓缓登山。人在前面慢慢地走,马在后面一步步地跟,山谷中响着单调的马蹄声。走啊,走啊,马突然脱缰而跑,老人由于沉浸在极度的思索之中,竟没有发觉。老人依然不畏艰难地登着山,手里还牵着那根马缰绳。当他登到较平坦的地方想要骑马时 一拉缰绳,拽到面前的只是一根绳,回头一看马早已没有了。
牛顿每天除抽出少量的时间锻炼身体外,大部分时间是在书房里度过的。一次,在书房中,他一边思考着问题,一边在煮鸡蛋。苦苦地思索,简直使他痴呆。突然,锅里的水沸腾了,赶忙掀锅一看,“啊!”他惊叫起来,锅里煮的却是一块怀表。原来他考虑问题时竟心不在焉地随手把怀表当做鸡蛋放在锅里了。
还有一次,牛顿邀请一位朋友到他家吃午饭。他研究科学入了迷,把这件事忘掉了。他的佣人照例只准备了牛顿个人吃的午饭。临近中午,客人应邀而来。客人看见牛顿正在埋头计算问题,桌上、床上摆着稿纸、书籍。看到这种情形,客人没有打搅牛顿,见桌上摆着饭菜,以为是给他准备的,便坐下吃了起来。吃完后就悄悄地走了。当牛顿把题计算完了,走到餐桌旁准备吃午
饭时,看见盘子里吃过的鸡骨头,恍然大悟地说:“我以为我没有吃饭呢,我还是吃了。”
这些故事究竟是真是假,并不关重要,不过表明了牛顿是一个怎样沉思默想,不修边幅,虚己敛容的人,他对科学极度的专心,总是想着星辰的旋转,宇宙的变化,而进入了忘我的境界。
谦虚谨慎、一丝不苟的学风
“宽阔的河流平静,学识渊博的人谦虚。”凡是对人类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伟大人物,都有谦虚的美德。牛顿每当在科学上获得伟大成就时,从不沾沾自喜,自以为很了不起,急忙出版著作,以扬名于世。
当牛顿费尽心血算出“万有引力定律”后,没有急于发表。而是继续孜孜不倦地深思了数年,研究了数年,埋头于数字计算之中,从未对任何人讲过一句。后来,牛顿的朋友,大天文学家哈雷(彗星的发现者),在证明一个关于行星轨道的规律遇到困难时,专程登门请教牛顿。牛顿把自己关于计算“万有引力”的书稿交给哈雷看。哈雷看后才知道他所要请教的问题,正是牛顿
早已解决、早已算好了的问题,心里钦羡不已。
在一六八四年十一月某一天,哈雷又到牛顿的寓所拜访。当谈到有关天文学的学术问题时,牛顿拿出写好的关于论证“万有引力”的论文,请哈雷提意见。哈雷看后,对这一巨著感到非常惊讶。他欣喜地对牛顿说:“这真是伟大的论证、伟大的著作!”他再三奉劝牛顿尽快发表这部伟大著作,以造福于人类。可是牛顿没有听信朋友的好意劝告,轻易地发表自己的著作。而是经
过长时间的一丝不苟的反复验证和计算,确认正确无误后,才于一六八七年七月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发表于世。
牛顿是个十分谦虚的人,从不自高自大。曾经有人问牛顿:“你获得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牛顿回答说:“假如我有一点微小成就的话,没有其它秘诀,唯有勤奋而已。”他又说:“假如我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们的肩上。”这些话多么意味深长啊!它生动地道出牛顿获得巨大成就的奥妙所在,这就是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献身的精神,勤奋地创造,开辟出科
学的新天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08
1、断箭的启示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成绩的取得寄托在老师身上;把希望寄托在爸妈身上;把幸福寄托在儿女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2、生命的价值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3、昂起头来真美
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温馨提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4、生命画一片树叶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08
勤奋出天才
高斯(C.F.Gauss,1777.4.30-1855.2.23)是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出生于德国布伦兹维克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格尔恰尔德·迪德里赫先后当过护堤工、泥瓦匠和园丁,第一个妻子和他生活了10多年后因病去世,没有为他留下孩子。迪德里赫后来娶了罗捷雅,第二年他们的孩子高斯出生了,这是他们唯一的孩子。父亲对高斯要求极为严厉,甚至有些过份,常常喜欢凭自己的经验为年幼的高斯规划人生。高斯尊重他的父亲,并且秉承了其父诚实、谨慎的性格。1806年迪德里赫逝世,此时高斯已经做出了许多划时代的成就。
在成长过程中,幼年的高斯主要是力于母亲和舅舅。高斯的外祖父是一位石匠,30岁那年死于肺结核,留下了两个孩子:高斯的母亲罗捷雅、舅舅弗利德里希(Friederich)。弗利德里希富有智慧,为人热情而又聪明能干投身于纺织贸易颇有成就。他发现姐姐的儿子聪明伶利,因此他就把一部分精力花在这位小天才身上,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发高斯的智力。若干年后,已成年并成就显赫的高斯回想起舅舅为他所做的一切,深感对他成才之重要,他想到舅舅多产的思想,不无伤感地说,舅舅去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天才"。正是由于弗利德里希慧眼识英才,经常劝导姐夫让孩子向学者方面发展,才使得高斯没有成为园丁或者泥瓦匠。
在数学史上,很少有人象高斯一样很幸运地有一位鼎力支持他成才的母亲。罗捷雅直到34岁才出嫁,生下高斯时已有35岁了。他性格坚强、聪明贤慧、富有幽默感。高斯一生下来,就对一切现象和事物十分好奇,而且决心弄个水落石出,这已经超出了一个孩子能被许可的范围。当丈夫为此训斥孩子时,他总是支持高斯,坚决反对顽固的丈夫想把儿子变得跟他一样无知。
罗捷雅真诚地希望儿子能干出一番伟大的事业,对高斯的才华极为珍视。然而,他也不敢轻易地让儿子投入当时尚不能养家糊口的数学研究中。在高斯19岁那年,尽管他已做出了许多伟大的数学成就,但她仍向数学界的朋友W.波尔约(W.Bolyai,非欧几何创立者之一J.波尔约之父)问道:高斯将来会有出息吗?W.波尔约说她的儿子将是"欧洲最伟大的数学家",为此她激动得热泪盈眶。
7岁那年,高斯第一次上学了。头两年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1787年高斯10岁,他进入了学习数学的班次,这是一个首次创办的班,孩子们在这之前都没有听说过算术这么一门课程。数学教师是布特纳(Buttner),他对高斯的成长也起了一定作用。
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的一则故事说,高斯10岁时算出布特纳给学生们出的将1到100的所有整数加起来的算术题,布特纳刚叙述完题目,高斯就算出了正确答案。不过,这很可能是一个不真实的传说。据对高斯素有研究的著名数学史家E·T·贝尔(E.T.Bell)考证,布特纳当时给孩子们出的是一道更难的加法题:81297+81495+81693+…+100899。
当然,这也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问题(公差为198,项数为100)。当布特纳刚一写完时,高斯也算完并把写有答案的小石板交了上去。E·T·贝尔写道,高斯晚年经常喜欢向人们谈论这件事,说当时只有他写的答案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孩子们都错了。高斯没有明确地讲过,他是用什么方法那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数学史家们倾向于认为,高斯当时已掌握了等差数列求和的方法。一位年仅10岁的孩子,能独立发现这一数学方法实属很不平常。贝尔根据高斯本人晚年的说法而叙述的史实,应该是比较可信的。而且,这更能反映高斯从小就注意把握更本质的数学方法这一特点。
高斯的计算能力,更主要地是高斯独到的数学方法、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使布特纳对他刮目相看。他特意从汉堡买了最好的算术书送给高斯,说:"你已经超过了我,我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教你了。"接着,高斯与布特纳的助手巴特尔斯(J.M.Bartels)建立了真诚的友谊,直到巴特尔斯逝世。他们一起学习,互相帮助,高斯由此开始了真正的数学研究。
1788年,11岁的高斯进入了文科学校,他在新的学校里,所有的功课都极好,特别是古典文学、数学尤为突出。经过巴特尔斯等人的引荐,布伦兹维克公爵召见了14岁的高斯。这位朴实、聪明但家境贫寒的孩子赢得了公爵的同情,公爵慷慨地提出愿意作高斯的资助人,让他继续学习。
布伦兹维克公爵在高斯的成才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这种作用实际上反映了欧洲近代科学发展的一种模式,表明在科学研究社会化以前,私人的资助是科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之一。高斯正处于私人资助科学研究与科学研究社会化的转变时期。
1792年,高斯进入布伦兹维克的卡罗琳学院继续学习。1795年,公爵又为他支付各种费用,送他入德国著名的哥丁根大家,这样就使得高斯得以按照自己的理想,勤奋地学习和开始进行创造性的研究。1799年,高斯完成了博士论文,回到家乡布伦兹维克,正当他为自己的前途、生计担忧而病倒时—虽然他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了,已被授予博士学位,同时获得了讲师职位,但他没有能成功地吸引学生,因此只能回老家-又是公爵伸手救援他。公爵为高斯付诸了长篇博士论文的印刷费用,送给他一幢公寓,又为他印刷了《算术研究》,使该书得以在1801年问世;还负担了高斯的所有生活费用。所有这一切,令高斯十分感动。他在博士论文和《算术研究》中,写下了情真意切的献词:"献给大公","你的仁慈,将我从所有烦恼中解放出来,使我能从事这种独特的研究"。
1806年,公爵在抵抗拿破仑统帅的法军时不幸阵亡,这给高斯以沉重打击。他悲痛欲绝,长时间对法国人有一种深深的敌意。大公的去世给高斯带来了经济上的拮据,德国处于法军奴役下的不幸,以及第一个妻子的逝世,这一切使得高斯有些心灰意冷,但他是位刚强的汉子,从不向他人透露自己的窘况,也不让朋友安慰自己的不幸。人们只是在19世纪整理他的未公布于众的数学手稿时才得知他那时的心态。在一篇讨论椭圆函数的手搞中,突然插入了一段细微的铅笔字:"对我来说,死去也比这样的生活更好受些。"
慷慨、仁慈的资助人去世了,因此高斯必须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由于高斯在天文学、数学方面的杰出工作,他的名声从1802年起就已开始传遍欧洲。彼得堡科学院不断暗示他,自从1783年欧拉去世后,欧拉在彼得堡科学院的位置一直在等待着象高斯这样的天才。公爵在世时坚决劝阻高斯去*,他甚至愿意给高斯增加薪金,为他建立天文台。现在,高斯又在他的生活中面临着新的选择。
为了不使德国失去最伟大的天才,德国著名学者洪堡(B.A.Von Humboldt)联合其他学者和政界人物,为高斯争取到了享有特权的哥丁根大学数学和天文学教授,以及哥丁根天文台台长的职位。1807年,高斯赴哥丁根就职,全家迁居于此。从这时起,除了一次到柏林去参加科学会议以外,他一直住在哥丁根。洪堡等人的努力,不仅使得高斯一家人有了舒适的生活环境,高斯本人可以充分发挥其天才,而且为哥丁根数学学派的创立、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和数学中心创造了条件。同时,这也标志着科学研究社会化的一个良好开端。
高斯的学术地位,历来为人们推崇得很高。他有"数学王子"、"数学家之王"的美称、被认为是人类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三位(或四位)数学家之一"(阿基米德、牛顿、高斯或加上欧拉)。人们还称赞高斯是"人类的骄傲"。天才、早熟、高产、创造力不衰、……,人类智力领域的几乎所有褒奖之词,对于高斯都不过份。
高斯的研究领域,遍及纯粹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各个领域,并且开辟了许多新的数学领域,从最抽象的代数数论到内蕴几何学,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从研究风格、方法乃至所取得的具体成就方面,他都是18—19世纪之交的中坚人物。如果我们把18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系列的高山峻岭,那么最后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巅峰就是高斯;如果把19世纪的数学家想象为一条条江河,那么其源头就是高斯。
虽然数学研究、科学工作在18世纪末仍然没有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但高斯依然生逢其时,因为在他快步入而立之年之际,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各国*都开始重视科学研究。随着拿破仑对法国科学家、科学研究的重视,*的沙皇以及欧洲的许多君主也开始对科学家、科学研究刮目相看,科学研究的社会化进程不断加快,科学的地位不断提高。作为当时最伟大的科学家,高斯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许多世界著名的科学泰斗都把高斯当作自己的老师。
1802年,高斯被*彼得堡科学院选为通讯院士、喀山大学教授;1877年,丹麦*任命他为科学顾问,这一年,德国汉诺威*也聘请他担任*科学顾问。
高斯的一生,是典型的学者的一生。他始终保持着农家的俭朴,使人难以想象他是一位大教授,世界上最伟大的数学家。他先后结过两次婚,几个孩子曾使他颇为恼火。不过,这些对他的科学创造影响不太大。在获得崇高声誉、德国数学开始主宰世界之时,一代天骄走完了生命旅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09
"爱因斯坦"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5 07:10
1、断箭的启示
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春秋战国时代,一位父亲和他的儿子出征打战。父亲已做了将军,儿子还只是马前卒。又一阵号角吹响,战鼓雷鸣了,父亲庄严地托起一个箭囊,其中插着一只箭。父亲郑重对儿子说:“这是家袭宝箭,配带身边,力量无穷,但千万不可抽出来。” 那是一个极其精美的箭囊,厚牛皮打制,镶着幽幽泛光的铜边儿,再看露出的箭尾。一眼便能认定用上等的孔雀羽毛制作。儿子喜上眉梢,贪婪地推想箭杆、箭头的模样,耳旁仿佛嗖嗖地箭声掠过,敌方的主帅应声折马而毙. 果然,配带宝箭的儿子英勇非凡,所向披靡。当鸣金收兵的号角吹响时,儿子再也禁不住得胜的豪气,完全背弃了父亲的叮嘱,强烈的*驱赶着他呼一声就拔出宝箭,试图看个究竟。骤然间他惊呆了。一只断箭,箭囊里装着一只折断的箭。 我一直刳着只断箭打仗呢!儿子吓出了一身冷汗,仿佛顷刻间失去支柱的房子,轰然意志坍塌了。结果不言自明,儿子惨死于乱军之中。拂开蒙蒙的硝烟,父亲拣起那柄断箭,沉重地啐一口道:“不相信自己的意志,永远也做不成将军。” 把胜败寄托在一只宝箭上,多么愚蠢,而当一个人把生命的核心与把柄交给别人,又多么危险!比如:把成绩的取得寄托在老师身上;把希望寄托在爸妈身上;把幸福寄托在儿女身上;把生活保障寄托在单位身上……
温馨提示:自己才是一只箭,若要它坚韧,若要它锋利,若要它百步穿杨,百发百中,磨砺它,拯救它的都只能是自己。
2、生命的价值
不要让昨日的沮丧令明天的梦想黯然失色!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的演说家没讲一句开场白,手里却高举着一张20美元的钞票。面对会议室里的200个人,他问:“谁要这2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他接着说:“我打算把这20美元送给你们中的一位,但在这之前,请准许我做一件事。”他说着将钞票揉成一团,然后问:“谁还要?”仍有人举起手来。 他又说:“那么,假如我这样做又会怎么样呢?”他把钞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只脚,并且用脚碾它。尔后他拾起钞票,钞票已变得又脏又皱。 “现在谁还要?”还是有人举起手来。“朋友们,你们已经上了一堂很有意义的课。无论我如何对待那张钞票,你们还是想要它,因为它并没贬值,它依旧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们会无数次被自己的决定或碰到的逆境击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们觉得自己似乎一文不值。但无论发生什么,或将要发生什么,在上帝的眼中,你们永远不会丧失价值。在他看来,肮脏或洁净,衣着齐整或不齐整,你们依然是无价之宝。”
温馨提示:生命的价值不依赖我们的所作所为,也不仰仗我们结交的人物,而是取决于我们本身!我们是独特的——永远不要忘记这一点!
3、昂起头来真美
别看它是一条黑母牛,牛奶一样是白的。珍妮是个总爱低着头的小女孩,她一直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有一天,她到饰物店去买了只绿色蝴蝶结,店主不断赞美她戴上蝴蝶结挺漂亮,珍妮虽不信,但是挺高兴,不由昂起了头,急于让大家看看,出门与人撞了一下都没在意。珍妮走进教室,迎面碰上了她的老师,“珍妮,你昂起头来真美!”老师爱抚地拍拍她的肩说。那一天,她得到了许多人的赞美。她想一定是蝴蝶结的功劳,可往镜前一照,头上根本就没有蝴蝶结,一定是出饰物店时与人一碰弄丢了。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而很多人却因为太在意外表而失去很多快乐。
温馨提示: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貌若天仙,还是相貌平平,只要你昂起头来,快乐会使你变得可爱——人人都喜欢的那种可爱。
4、生命画一片树叶
只要心存相信,总有奇迹发生,希望虽然渺茫,但它永存人世。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小说《最后一片叶子》里讲了个故事:病房里,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从房间里看见窗外的一棵树,在秋风中一片片地掉落下来。病人望着眼前的萧萧落叶,身体也随之每况愈下,一天不如一天。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用彩笔画了一片叶脉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最后一片叶子始终没掉下来。只因为生命中的这片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 温馨提示: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唯独不能没有希望。希望是人类生活的一项重要的价值。有希望之处,生命就生生不息!
编辑于 2007-11-25
TA的回答是否帮助到你了?
能够帮助到你是知道答主们最快乐的事啦!
有帮助,为TA点赞
无帮助,看其他答案
查看全部5个回答
— 你看完啦,以下内容更有趣 —
写议论文的名人的事例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分析:有人面对贫穷时会一蹶不振,有人却能以贫穷为动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左拉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21赞·8,556浏览2017-06-05
议论文二十个英雄名人事例
一、伟大的*主义战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雷锋 雷锋做好事常不留名,所以他一生做过多少好事已经无法统计。1962年8月15日雷锋逝世后,**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主义精神。”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的好战士。”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精神,公而忘私的*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此后,全国特别是青少年当中掀起了向雷锋学习的热潮。每年3月5日便成了全民学雷锋的日子。雷锋精神主要归纳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义精神、螺丝钉精神、公而忘私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干一行爱一行,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现在,雷锋精神已成为“做好事”的代名词,并漂洋过海成为世界人民的楷模。 二、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刘胡兰 1946年秋天,*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文水县委根据上级指示,决定留少数干部组织“敌后武工队”,刘胡兰觉得自己年龄小易于隐蔽请求留下来坚持斗争。不料敌人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面对敌人的威*利诱刘胡兰昂首挺胸大义凛然,敌人故意在她面前用铡刀连铡几个人,她依然铁骨铮铮,向着气势汹汹的敌人怒吼一声:“我咋个死法?”然后坦然躺在刀座上,惨遭敌人杀害。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三、重于泰山的*战士——张思德 张思德,四川仪陇人,**警备团战士,1944年9月5日在陕北安塞县山中烧炭,因炭窑崩塌为掩护战友而牺牲。9月8日,毛*亲自参加了他的追悼会并专门撰写了纪年文章《为人民服务》,对张思德给予了极高评价,文章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 四、为了新中国炸掉敌人碉堡的——董存瑞 1948年 5月,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董存瑞带领战友接连炸毁了敌人3个炮楼5个地堡。正当总攻冲锋号吹响的时候,突然迎面的桥上敌人暗藏的碉堡射出了一窜窜火舌,阻挡了*的冲锋道路。为了减少战友伤亡,在找不到炸药支撑点的情况下,董存瑞在桥下毅然举起炸药包,与敌人同归于尽,年仅19岁。牺牲时董存瑞高喊:同志们,为了新中国的胜利,冲啊! 五、用身体堵住敌人*眼的——黄继光 黄继光,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10月在朝鲜江原道金化郡上甘岭战役夺取某高地的战斗中,担任爆破任务。在手雷掷完后,毅然用胸膛堵住敌人地堡的机*射孔,为保证部队攻克高地而壮烈牺牲,被追授“中国人民志愿军特级英雄”称号。 六、严守纪律为国捐躯的——邱少云 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秋季战术反击战中担任潜伏任务,敌人发射的一颗燃烧弹正落在离他不到2米的地方,四散飞迸的火苗慢慢烧到了他的身上,此时,邱少云身后就是一条水沟,只要向后一滚,身上的烈火就可熄灭。但为了不暴露部队的行动意图,也为了战友们的生命安全及整个战斗的胜利,他严守潜伏纪律,在烈火烧身时,咬紧牙关,强忍剧痛,坚定地趴在地下,一声不吭,岿然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燃烧了30多分钟,最后壮烈牺牲,死时手指头已全部插入地下。邱少云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赢得了战役的胜利。 七、坚守阵地出色完成阻击任务的——杨根思 杨根思,江苏泰兴人。1944年参加新四军,曾多次立功受奖,曾两次被评为战斗模范,1950年光荣出席了全国战斗英雄代表会议。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率领全排战士先后多次打退敌人在飞机、大炮掩护下的8次疯狂进攻。当美军发起第9次进攻时,杨根思抱起最后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毅然冲入敌群,与40多个敌人同归于尽,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住了阵地,完成了切断敌人退路的阻击任务。战后被追授特级战斗英雄称号,并将他生前所在连命名为“杨根思连”。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授予杨根思“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朝鲜*还在他牺牲的地方建立了“杨根思英雄纪念碑”。 八、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 罗盛教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号召,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任某部侦察连文书。1952年1月2日晨,一个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罗盛教听到喊声,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几次把崔莹托出水面,又跌入水中。最后拼尽最后气力,把崔莹顶出水面,而自己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罗盛教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也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并在山上建立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九、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 王杰,山东金乡县人。1965年7月14日,王杰在辅导江苏邳州张楼公社民兵投弹演习时,一民兵将拉了弦的手榴弹投到了人群中,危急关头,王杰用身体扑了过去,12名民兵和人武干部的生命被挽救了,王杰却献出了23岁的年轻生命。党和国家领导人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为他题了词。国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部队为“王杰部队”、其所在班为“王杰班”。 十、勇拦惊马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欧阳海 欧阳海是中国人民*某部班长,1963年11月18日,随军野营训练,路过京广铁路时,一匹马受到呼啸而来火车的惊吓,突然蹿上铁路,在即将与火车相撞的危急时刻,欧阳海奋不顾身将马推出铁路,避免了列车出轨事故,保障了旅客安全,自己却壮烈牺牲。
142赞·4,571浏览2017-11-21
写议论文的名人的事例?
最新议论文素材事例1.海明威和他的“硬汉形象” 美国作家海明威是一个极具进取精神的硬汉子。他曾尝试吃过蚯蚓、蜥蜴,在墨西哥斗牛场亮过相,闯荡过非洲的原始森林,两次世界大战都上了战场。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19岁的他见一意大利士兵负伤,便冒着奥军的炮火上去抢救,结果自己也被炸伤了腿,但他仍背着伤员顽强前进。突然间,炮击停止,探照灯大亮,海明威终于回到阵地。原来是他的英勇行为感动了奥军将领,下令放他过去。 作为作家的海明威,曾雄心勃勃地表示要超过莎士比亚,“干掉”屠格涅夫,把莫泊桑、斯汤达打在地上说胡话。决心下定,就得奋力拼搏。1949年,他的朋友福克纳获诺贝尔文学奖,海明威不服气,匆匆写了一部小说要超过人家,反遭失败。倔强的海明威爬起来再干,终于写出了小说《老人与海》,获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 他在《老人与海》这部小说中写下了一句响当当的名言:“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你可以把他消灭,但不能打败他!” 最新议论文素材事例2.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钢琴家)决定到外国深造,为祖国争光。出发前,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通过他的艺术活动,增进西欧人民对当时正在受难的波兰人民的同情和了解。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波兰反动*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他要求至少把他的心脏带回去。 肖邦的心脏,按照他的遗愿被送到华沙,埋葬在曾哺育他成长的祖国大地中。 最新议论文素材事例3.普罗米修斯 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是为人类造福而献身的神。他出于对人类的同情,为使人类免遭毁灭,把天火偷来送给人类,并把科学、艺术和医药等知识传授给人类,使人类从此能够战胜危难,并变得文明起来。他因此而惹怒了众神之王宙斯。宙斯用铁镣把他铐锁起来,钉在高加索山的悬崖上,让神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普罗米修斯坚强不屈,对奉命来*降的神使赫耳墨斯说:“我决不会用自己的痛苦,去换取你奴隶般的命运;我宁肯被缚在崖石上,也不愿作宙斯的忠顺奴仆。”马克思推崇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而献身的精神,称他为“ 哲学的日历中最高尚的圣者和殉道者”。 最新议论文素材事例4.贫穷造就了作家 年轻时的左拉很穷。为了抵挡饥饿,他拿捕雀器在屋顶上捉麻雀,用挂窗帘的铁丝将麻雀串起来在火上烤着吃;为了坚持写作,他把仅有的几件衣服也送进了当铺,只能用被子来御寒。偶尔得到一个蜡烛头,他竟会如过节似的高兴,因为今夜可以读书写作了。正是贫穷磨砺了他的意志,他终于写成了轰动一时的《卢贡·马加尔家族》。 最新议论文素材事例5.艰难困苦铸人才 米勒是19世纪法国著名的作家。他生于农家,年轻时跟人学画,因为不满其老师浮华的艺术风格,便离开了他的老师。后来,他在巴黎以画*画糊口,渐渐地他对此种艺术感到厌倦,但其他题材的画也卖不出去,因此,一度陷于贫困、苦恼和绝望的深渊。为生活所迫,他只好离开巴黎,住到乡下。在农村,他依然未能摆脱贫困,但美丽的大自然、淳朴的农民和农家生活,激起了画家的创作*。他忍受了一切艰难,坚持创作,创作出了许多著名的作品,如《播种者》等。
4赞·141浏览2019-08-17
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事例,要求是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可以写在议论文中的
1、九方皋识马 春秋时期,秦穆公有一次问伯乐:“你是天下第一等的相马名家,有没有可以继承你的子弟?”伯乐微笑着说:“我的子弟都很平庸,只能从马筋骨辨别一般的马。但是天下良马的想法却是是有若无,令人无法捉摸。不过,我知道有一个名叫九方皋的人,有鉴赏马的特殊才能,超过我很多。他的个性淡泊,常常替人做工或是自己砍柴为生,但是他特别喜欢相马。如蒙应允,我倒很乐意为您引荐这个人。” 穆公听了,非常高兴,马上请伯乐把九方皋带来。穆公接见九方皋后,就命令他去寻找甜心良马。数月后,九方皋觐见穆公,穆公问他:“先生寻到什么颜色的好马?”九方皋迟疑了一下,才说:“是一匹*的雌马。”穆公和侍卫前往马厩看,结果是黑色的雄马,并不是*的雌马!穆公非常失望,恼怒道,马上传伯乐觐见:你推荐的九方皋有什么识马的能耐啊?雄雌马不分,连颜色都辨别不出来! 伯乐徐徐道来:“其实您批评九方皋了,他不认识马,正是他识马的才能啊!您看到的是一匹马内在的美好才能,而不是外在的形态。他相马法是超越马的躯壳,直接认识本质的高妙境界!”果不其然,九方皋带回来的马,经过审试后,证实是一匹超越群马的天下良马。 2、派了伍举去晋国之后,楚灵王把随从郑简公前来的郑国的子产请来了,他知道子产是个非常聪明的人。 “你帮我分析分析,晋国人能答应我们的要求吗?”楚灵王把事情的大概说了一遍,然后问子产。“没问题啊,晋国国君追求安逸,他们的卿又都很平庸*,没有能力辅佐国君。”子产毫不犹豫地回答,楚灵王听了很高兴。“那你说,诸侯们会来吗?”“会来,为什么不来呢?如果不来,恐怕也就是卫国、鲁国、邾国和曹国了。因为鲁国和卫国都要仰仗晋国,邾国和曹国分别依附于鲁国和宋国,这种场合他们不敢出来。”子产分析得很到位,楚灵王直点头。 “那,我有什么要求都会如愿以偿吗?”“求逞于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左传》)”子产说,意思是强迫别人是不行的,如果符合别人的意愿,那就没问题。楚灵王没有说话,不过他在心头说:“老子偏要求逞于人,让你们看看济不济。”——楚国和平大会夏天,诸侯们都来了。依照规矩,齐国可以不来,因此齐国没来。此外,卫国、鲁国、邾国和曹国没来。 鲁国的借口是正碰上祭周公,时间冲突,卫国的借口是卫襄公有病,邾国和曹国的借口则是国内不安定。一切,都在子产的预料之中。除掉这几个国家,实际上重要的国家中也就是郑国来了国君,宋国来了卿向戌,太子公子佐也将随后赶来,其余与会者都是小国。六月十六日,楚灵王在申地举行和平大会。会前,楚灵王特地找来伍举商量和平大会的方式。 “据我所知,礼法很重要。现在咱们要想让诸侯口服心服,就要合乎礼法,只有这样才能成就霸业。从前夏启有钧台的宴享,商汤有景亳的命令,周武王有孟津的盟誓,周成王有岐阳的阅兵,周康王有丰宫的朝见,周穆王有涂山的会见,齐桓公有召陵的出师,晋文公有践土的会盟,大王,您准备用哪一种?”伍举一通卖弄,搞得楚灵王晕头转向,就记住了晋文公的践土会盟和齐桓公的召陵出师了。 “那,就跟齐桓公一样吧。”想来想去,楚灵王觉得怎么也不能跟晋文公一样,那样会招来晋国人的嘲笑。“好,那就把宋国的向戌和郑国的子产叫来,这两位学识渊博,他们知道怎样操作。”伍举说,原来他也不懂。楚灵王把向戌和子产找来,果然这两位博学多才,把整个过程的礼仪说得清清楚楚。“伍举,你就站在我身后,我有什么做得不对的地方,立即给我指出来。” 和平大会召开之前,楚灵王给伍举布置了任务。“没问题,大王就放开胆子作罢。”伍举满口答应。和平大会其实被搞成了盟会,大家宣誓尊楚国为老大。整个过程非常顺利,大家也想明白了,谁也不是傻瓜,谁也不吃眼前亏。楚灵王的自我感觉很好,他把这次大会定义为“史无前例的成功”。盟誓结束之后,楚灵王突然发现整个过程中伍举没有纠过一次错,看来自己的所有做法都合乎礼仪。 “嘿嘿,看见没有,立意这套东西,我一点就通,全作对了。”楚灵王很得意地对伍举说。“啊,大王怎么知道自己全作对了?”伍举有些惊讶。“我要是没全部作对,你怎么没有纠正我?”“嗨,我没纠正你是因为我根本没见过啊,我不懂啊。”伍举恍然大悟。“啊,原来这么回事?”楚灵王也是恍然大悟,刚才的自豪感消失了一大半,他有些不高兴了:“既然你不懂,站在我后面干什么?” “大王,我要不站在您后面,您能这么自信吗?您总不能让子产占您后面吧?再说了,您是盟主,你怎么做不都是对的?”“哈哈哈哈,这话我爱听。”楚灵王又高兴起来,他喜欢伍举,觉得这人什么事情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3、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接着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4、北宋时有一个哑巴,每当新知府上任,都要来献上一根木棒,莫名其妙的招惹官府的责打。这一年,包拯上任,哑巴又来献棒。包拯想,此人定有冤情,不然,每次都挨打,为何还来献棒。但是这个哑巴既不能说,又不识字,更不会书写,无法得知其中的缘由。 于是,包拯嘱咐手下,无论哑巴如何折腾都不许打他。这天,哑巴又来献棒,包拯让手下人把猪血涂在哑巴身上,做出一副打得很重的样子,然后把哑巴绑了拉去游街示众。随后吩咐手下人,若有人替哑巴喊冤,就带回来问话。果然,在哑巴游街时有一老*喊冤枉。于是老人被带到了知府大堂。 老人说:“这个哑巴是我们村的石哑子,他自幼不会说话,但可以听见。他哥哥石全吞并了他的万贯家产后把他赶出了家门。哑子每年都用献棒的办法到衙门告状,但每年都被杖责,今天又被打得浑身是血,我今天实在看不下去,故此替哑子喊冤。”包拯马上传石全到衙内,但石全死活不认这个弟弟。包拯怎么劝说都无济于事,包拯便心生一计。 他先放走石全,然后教给哑巴说:“以后你撞见哥哥就去打他。”哑巴吃惊地望着包拯,又是眨眼,又是摇头,一副很害怕的样子。包拯说:“不要怕,你只管打,有本官为你做主。”几天后,被打得头破血流的石全前来告状,状告哑巴不尊礼法,殴打亲哥。包拯问:“若是亲弟殴打亲哥当然不能轻饶,不过若不是亲弟弟则另当别论。”石全不知是计,一口咬定:“他真是我的亲弟弟。” 包拯听后,厉声高喝:“既然是你亲弟弟,为何你独吞家财,不分家产给他?”石全这才明白上了当,原来这一切都是包拯安排的。不要被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来龙去脉,只要认真观察,精心思索,你就能把握问题的实质。 5、二战期间,英美军方根据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情况,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该注意弹痕少的部位。显然,在常人看来,这是一种极其令人匪夷所思的观点。但是请先别着急反驳,让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弹痕多的地方就是飞机的要害,需要加强,那么为什么要害被多次命中飞机却还能幸存? 这就说明,弹痕多的部位即使被损坏对飞机也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而那些弹痕少的部位却可能恰恰就是飞机的要害所在,因为没有命中这些要害,所以飞机才得以幸存。沃德正是看透了这一点,才会提出这种对没有看透表象的人而言荒谬至极的建议。事实也证明,沃德确实是正确的。
41赞·26,454浏览2019-05-16
高中作文素材(关于名人事例)
1.春秋末期,范蠡助越王勾践实现霸业后果断放弃荣华富贵,下海经商,最终成为一名成功的企业家。而他的亲密战友文种,舍不得放弃,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2.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 凿壁偷光与映月读书 西汉学者匡衡贫而好学。夜晚无灯,为了能借邻家的烛光读书,他在墙壁上凿了个洞。南齐时的江泌家境贫寒,白天做鞋,晚上才能抽空学习。点不起灯,他就拿书登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 3.不能轻视背诵 背诵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中国历来有“博闻强识”的治学之说。梁启超为学生讲解七千余字的《治安策》,且讲且背,并不看书。鲁迅先生为了背诵一篇文章,不仅朗读,而且动手抄写一遍,以此加深印象。 4.一生才三天 美国夏威夷岛上学生们上课时,总要先背诵一段祈祷词:一个人的一生只有三天:昨天、今天和明天。昨天已经过去永不复返。今天和你在一起,但很快也会过去。明天就要到来,也会消逝。抓紧时间,一生只有三天。 5.《明日歌》与《今日歌》 明代钱福写了一则《明日歌》,内容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皆被明日累,明日无穷老将至。晨昏滚滚水东流,今古悠悠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明代文嘉又写了一则《今日歌》,内容为:今日复今日,今日何其少!今日又不为,此事何时了?人生百年几今日,今日不为真可惜。若言姑待明朝至,明朝又有明朝事。为君聊赋《今日诗》,努力请从今日始。 成就是用时间换来的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8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30年;哥白尼写《论天体的运动》花了3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2年:弥尔顿写《失乐园》花了21年:伟大的马克思写《资本论》整整花了40年的功夫。 6.滴水穿石 一滴从岩石滴下来的水看来是微不足道的,然而长年累月地滴,却能造成奇迹。桂林的山洞中有不少长如石柱、蔚为奇观的石钟乳,就是岩石滴水的含有物历数万年的积累而形成的。 7.会走路的“黑板” 物理学家安培一天傍晚在街上散步,忽然他脑子里考虑到一个题目,就向前面一块“黑板”走去,随手从口袋里掏出粉笔头,在“黑板”上演算起来。可是,“黑板”一下子挪动了地方,而安培的演算题还没有做完,他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