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2 03: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6 02:35
不过话说回来,在唐高宗永徽六年立武则天为后的时,李勣的态度其实是什么明确的,即“此乃陛下家事”,言外之意就是站在李治这一边废王皇后而立武则天的。
这一事件中,李勣老奸巨猾的政客本性显露无疑。永徽是唐高宗执政的第一个年号,而在永徽的六个年头里,主要围绕着一个事情展开,那就是初登大宝威望不足的李治,与亲舅舅贞观心腹、凌烟阁功臣第一的赵国公长孙无忌之间的斗争。
唐高宗为什么要废王皇后,又为什么选择武则天作为新皇后,说到底是为了动摇长孙无忌的权威。王皇后与萧淑妃都是高门贵族出身,皇后来自太原王氏,淑妃来自兰陵萧氏,前者是山东(函谷关以东)老牌贵族五姓七望之一,后者是江左四姓顶级门阀,出过两朝帝王(南朝齐梁),以及后来隋末割据江南的萧铣。
这两个后宫女人,代表了当时最主要的门阀势力,而长孙无忌则属于关陇集团最后的掌门,三者之间形成了利益输送,以长孙马首是瞻形成了对皇权的侵蚀。
可怜的李治想要励精图治,向他的父皇学习,延续贞观辉煌,可无论想做什么,都会被长孙无忌杠回去,朝堂上也皆是他赵国公的应声虫,除了一个当时在外带兵而不怎么在朝堂上发表意见的李勣。
李治想要破局,就需要扶植自己的力量,可要扶植自己的力量,首先就要打破朝堂的铁板一块。老臣们都属于长孙无忌的铁杆,而且基本都是关陇或者山东江左的门阀,他们垄断了官位,利益纠葛难以拉拢。
因为如此,那些寒门子弟出身的人才们位卑无权在朝堂上也发不出声音,必然对权贵们不满。而这些人,就是李治拉拢的培植对抗长孙的对象。可要怎么让这些人知道皇帝的心意呢?
李治的的任何旨意都绕不过长孙无忌,想要提拔谁完全不可能,何况他也不知道那些人是站在自己这一边的。既然国事插不进去手,那么他所能提出来且能惊动朝堂的大事件,就只有废后了。
这个事情,只要提出来,就必然会进入流程,长孙无忌根本压不下去。这是李治对长孙的宣战,也是对门阀的一次针对。
选武则天为后,或许他们夫妻俩之间存在爱情,但更多的是武则天确实是当时最好的选择,她父亲武士彟虽然跟随高祖皇帝打江山做到了国公,可他这个国公在当时十分不受门阀待见,就跟暴发户一样。
从这个角度而言,武则天的出身天然就跟重视门第出身的门阀站在了对立面,立她为后好处多多,一则打击了门阀的嚣张气焰,二则成功了长孙无忌的威信必然大大削弱,三则向寒门士人示好,以此分化朝堂。
聪明的李勣在一开始隔岸观火,毕竟作为凌烟阁功臣硕果仅存之二,他不太好跟根基深厚,苗根正红的长孙无忌较劲,李治这时候也没表现出什么必胜的态势来(从永徽四年开始,李治就琢磨这个事情,向长孙示好等等交锋都以失败告终)。
而到了永徽六年的时候,围绕废后发生了一连串的事情,首先是以许敬宗为首的一票底层没啥发言权的寒门*在朝堂上力挺李治,这让李治终于算是有个皇帝的样子了,之后内廷之中又发生了武则天小公主之死的事情,王皇后立马背锅,这俩事情一下子使得朝局的走向越发不利于长孙无忌。
于是,这个时候,李勣站出来了,在对的时间里站在对的人那一边,对长孙无忌发起了最后一击,然后功成身退,不骄不躁,继续回去做小透明明哲保身了。
*从来不是从良心出发的,讲良心讲忠诚的政客大多活不长久,或者没有什么好下场。在肮脏的权力场里面,更多的是没有节操的明争暗斗。三朝元老又如何,人家五代不倒翁冯道换了多少个老板,在文臣皆为武将刀下鬼五代十国里,他不仅完美保住自己的身家地位,而且做官也做过不少好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