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5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00
诸葛亮为了纪念黄月英就一直羽扇不离手,也同时是在提醒自己,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可过分鲁莽。
相传此羽毛扇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送给诸葛亮的,其女聪慧无比,有一次,诸葛亮在一场战役中过于鲁莽,不听黄月英的劝诫,结果造成战败,在生死关头之际,黄月英为诸葛亮挡了一剑后身死。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这羽扇确实是黄月英所赠的定情之物,主要的是看到诸葛亮与其父在交谈时,喜怒形与色,为了告诫诸葛亮,今后做事要沉得住气,不要喜怒形与色,更不要把自己的情绪给别人看到,后来诸葛亮接受了这个劝告,从此羽扇不离身。
躬耕陇亩
诸葛亮于汉灵帝光和四年(181年)出生在琅琊郡阳都县的一个官吏之家,诸葛氏是琅琊的望族,先祖诸葛丰曾在西汉元帝时做过司隶校尉,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在东汉末年做过泰山郡丞。诸葛亮3岁时,母亲章氏病逝。
诸葛亮8岁时丧父,与弟弟诸葛均一起跟随由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的叔父诸葛玄到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赴任,东汉朝廷派朱皓取代了诸葛玄职务,诸葛玄就去投奔荆州刘表。
建安二年(197年),诸葛玄去世,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平日喜欢吟诵《梁甫吟》,又常以管仲、乐毅自比,时人对他都是不屑一顾,只有好友徐庶、崔州平等人相信他的才干。其时他在荆州与石韬、徐庶、孟建游学,三人读书都力求精熟,只有诸葛亮“观其大略”。
诸葛亮每天早晨和晚上都常常从容地抱膝长啸,曾对其他三人说:“你们可以做到刺史、郡守。”三人问诸葛亮自己能做什么官,诸葛亮笑而不言。后来孟威欲北归故乡,诸葛亮对他说:“中原的士大夫多的是,你只管遨游就好,何必回到故乡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00
《三国演义》中,举凡诸葛亮出场,不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总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毛扇,一付飘飘然的神仙形象。那么??
诸葛亮为何要手拿羽毛扇?诸葛亮从隆中出山之后,一直生活在激烈的战争环境里,亲身经历和指挥了不少战争。当时,像诸葛亮,还有周瑜、陆逊、司马懿等以儒士身份而指挥军事的,均被称为儒将。不过,诸葛亮与他们有很大的不同,就是当他出现在战场上的时候,从来不带防身器械,总是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持羽毛扇,一付飘飘然的神仙形象。罗贯中给诸葛亮的这身装扮,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的,被认为是当时的名士之风。
传说当然是不可信的。其实,从常识而言,诸葛亮手持羽毛扇的一身装束,在炎热季节、战争环境中是很不舒服很不方便的。那么,诸葛亮为何要如此打扮自己,特别是他为什么总是手拿羽毛扇呢?
前人多认为诸葛亮这身装束是名士之风。《语林》在记载司马懿使人“密觇武侯”,得知他的这身装束后,即闻而叹曰:“可谓名士矣!”据此,一般都认为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为了装束出一种名士或儒将风度。后来随着诸葛亮的神化,《三国演义》写诸葛亮手持羽毛扇,是为了“状诸葛之多智”,将他塑造成神仙一类的超凡人物。今人对诸葛亮总是手拿羽毛扇这个问题进行了新的探索,认为是因为健康原因,诸葛亮因病而继续强行撑持才不得不如此。
诸葛亮虽出身于官宦之家,但父母去世早,家道中落,加以频繁战争,因而生计艰难,不到17岁就肩负起独立生活的担子,奔波流落,饥饱不定,对少年诸葛亮的健康很有影响。《姓源韵谱》载:诸葛亮“身长八尺,形细面粗,犹如松柏,皮肤枯槁,文理润泽”。即身高在1.70米以上,很瘦,面阔头部较大,像松柏一样,贫困憔悴,面部有皱纹,两颊潮红。头大面阔,充溢锐敏睿智;瘦高而憔悴,说明比例失调,身体素质差。诸葛亮婚后长期无子,直到46岁才得诸葛瞻,这可能有女方的原因,但也可能与他本人的健康状况有关。
诸葛亮的身体状况差,当时人均有所了解。司马懿派人偷偷观察他,既出于军事上的需要,更出自进一步了解与判断他的健康状况。司马懿与诸葛亮对峙时坚持闭门坚守,就是不战,恐怕也是深知诸葛亮的北伐不可能持久。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对此也有所描写。第103回写诸葛亮以“巾帼女衣”激司马懿出战,司马懿却向来使详细询问“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并断定:“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孙权对诸葛亮的健康也甚为关心,费t使吴时,孙权酒后出真言,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也。??若一朝无诸葛亮,必为祸乱矣!”惊得费t“愕然四顾,不能即答”。
诸葛亮最后一次出山,从家事到国事,都一一作了安排。最后死于军中,享年才54岁。他的病,显然不是突发病,而是长期以来逐渐积累以至病已沉重了。在这种情况下,他为了尽一个*家的责任,带病出征,就只好“乘素舆,著葛巾,持羽扇”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01
无论是国内外,似乎只要有知道诸葛亮的人,都会自动脑补一个羽扇纶巾的儒生模样,似乎不知从何起,羽毛扇就成为了诸葛亮的代名词。
那么为什么一直拿着这根羽毛扇呢?
相传此羽毛扇是诸葛亮妻子黄月英送给诸葛亮的,其女聪慧无比,有一次,诸葛亮在一场战役中过于鲁莽,不听黄月英的劝诫,结果造成战败,在生死关头之际,黄月英为诸葛亮挡了一剑后身死。
后来,诸葛亮为了纪念黄月英就一直羽扇不离手,也同时是在提醒自己,凡事三思而后行,不可过分鲁莽。
后来,又有一种说法,这羽扇确实是黄月英所赠的定情之物,主要的是看到诸葛亮与其父在交谈时,喜怒形与色,为了告诫诸葛亮,今后做事要沉得住气,不要喜怒形与色,更不要把自己的情绪给别人看到,后来诸葛亮接受了这个劝告,从此羽扇不离身。
但,其实在正史里,其实诸葛亮是没有羽扇的,只是在世说补提到过
诸葛武侯与司马宣王治军渭滨,克日交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视武侯,独乘素舆,葛巾、毛扇,指麾三军,随其进止。宣王叹曰:“诸葛君可谓名士矣!”
但其实这说法也只是为了与司马懿的“绒服”做对比而已。
后来,这类描写成为了儒生武将的代名词,而诸葛亮也就开始有了常年佩戴羽毛扇的说法,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些作者为了突出其形象所做的一个设定而已。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9:01
诸葛亮的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