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7 13:3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05:12
19世纪末,在东方有着两位被西方人推崇的东方“首相”。一位是日本的伊藤博文,另一位则是大清国的李鸿章。特别是李鸿章,在西方更是有着“东方卑斯麦”的美称。但是就在这样两位被推崇的“东方首相”,在各自的国内所取得的成就却是天差地别。是什么让这两位帝国的“首相”相去甚远呢?为何伊藤博文能够在日本取得成功,而李鸿章却最后含恨而终。
1895年对李鸿章跟伊藤博文而言,都是难忘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李鸿章带着战败国的“帽子”来到了日本马关与当时的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进行了艰难的谈判。随着《马关条约》的签订,中国远东霸主的地位正式被日本取代,不仅如此《马关条约》也预示着日本的西方化改革的成功,而中国的洋务运动地彻底失败了。
作为两位能力卓越的“帝国首相”,为何伊藤博文能在日本取得成功,而李鸿章却最终惨淡收场呢?其实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中日**的差异。
当时的日本虽然也有天皇,但是早在幕府时代,天皇就是一个傀儡手中并没有多大的权力。推翻幕府之后,天皇的权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是国家大权实际上都掌握在那些改革派的手中。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步建设君主立宪制的**,这时候国家的权力都是分散到首相等大臣手中。而这一时期的日本高层*都明确了学习西方**、科学文化的方针。所以等到伊藤博文上任首相之后,他的一些*、军事改革并没有遇到多大的阻力,甚至还可以说伊藤博文是站在之前改革家的肩膀上推到日本的进步。
而当时的大清国则是另一番场景,最高的统治者慈禧太后,此时已经执政了近三十年。在这种君主*的*制度下,其实是没有“首相”的(只不过是李鸿章深受慈禧重用,这里才称呼李鸿章为大清国的“首相”)。
在多次被西方列强欺辱的情况下,李鸿章等洋务派向慈禧太后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建议。在慈禧的授意下,李鸿章等人建立了近代工厂、发展了近代海军。表面上,大清国这一时期内发展迅速,其中大清水师更是堪称远东首霸的存在。在看到了这样的成绩之后,慈禧便认为改革已经成功,不需要再进一步推动。**依旧是那一套君主*制度,李鸿章等人虽有改革强国之志,却无改革之能力。
除了**的问题之外,李鸿章之所以不能像伊藤博文那样取得成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中日知识分子对改革的认知。即便是想要学习西方的李鸿章,也只是把学习停留在工业、军事等表面的层面。而以伊藤博文为首的日本知识份子则深彻地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