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谱的传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9 06:0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3 09:49
我国自己的传统音乐谱有两种,一种是工尺谱,另一种就是古琴谱。在唐代以前,我们中国的音乐无论是演唱的声乐或演奏的器乐,可能都只是靠人来“口传心授”,而没有乐谱的。
工尺谱虽然也可以说是导源于唐代(假定巴黎的敦煌卷子谱是工尺谱的祖本),但是,不但到宋代就变了形(和姜夔、张炎的不同),而且和二百年来通行的工尺谱并无相承的痕迹。惟有古琴曲谱,它是唐初依“手势”(现时称为指法)来记谱的,从唐代贞观年间起一直到现在很清楚地一系相承。古琴曲记谱的方法,直到现在虽然还是不很完整,但由于它的记谱的原则一千二百多年不变,所以能够把从汉、魏、六朝以来传下的许多古琴曲,或粗或精地记载下来。
研究过它的记谱的原则和方法不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古琴的制作的形状、用弦的数目和规格、演奏技巧这三个方面,从很早起(最晚是从东汉起——基本建设中出土的沂南百戏图画像中的古琴说明了第一点;许慎《说文》第十四“琴”字的解释说明了第二点;唐贞观间的赵耶利能在唐初把先唐的演奏手法集中起来,编所谓“手势谱”,确定了一些到至今还是不变的指法名称,如右手的勾、剔、抹、挑、蠲、扶、锁、撮,和左手的吟、猱、绰、注、逗、撞、罨、掐之类。这又使得唐代的琴家利用这些指法名称,用文字贯串起来,把古琴的传曲写成一种“文字谱”(如《古逸丛书》所收的《碣石调·幽兰谱》)。
在唐代更晚的时候又使得曹柔把这些指法名词用减笔字体直接连写,逐步去掉虚设的文字,因而到了有印刷术以后的宋代后期,姜夔的作曲和《事林广记》的传谱就几乎和明、清以来的创作琴曲谱完全相同。
明代初期许多古琴曲谱反而有一些比较宋、元刻本中还更早的指法形式的存在,正足以使我们兴奋地断定,我们掌握从元代以来一百多种刊本和稿本的古琴谱集之中,包括了许多唐、宋时代就已存在的旧谱。我们可以很兴奋地介绍,这些古琴曲谱集子,是我们民族音乐遗产中的一个大宝库。
图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