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让我们上瘾的思想噪音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9 03:54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2 05:25
近期深圳实施雨水与污水分流的管道工程,各小区内外多台机器同时作业,一片吵杂。
市民苦于噪音四起、不胜其烦、议论纷纷。
相信生活中你应该经常遇到下面这些场景吧:
你津津有味的沉浸在综艺节目中,而正在看书的室友却觉得那是噪音;清醒时音乐赏心悦目,睡觉时它就变成了噪音;
那什么才是噪音?
也许我们可以粗略的这样概括:打破你当下的舒适状态的声音就是噪音。
这显然是一个较为主观的概念。
因为它们是先激发我们的主观排斥情绪,才被判定为噪音的,那么也就不存在如何辨识的问题了。
然而有一种“噪音”不仅不会造成情感抵触,反而容易使我们上瘾。
这就是时常被我们忽略的“思想噪音”。
它以多种形式呈现,且极具迷惑性。我们大致可以从下面这两个方面进行概括:
| |内在思想噪音
1、噪音体
大脑最核心的功能应该是思考,而很多人却把它当成了仓库。
在信息过剩的时代,不加思索的对外界信息照单全收,胡乱堆砌,很少或从不加以整理,脑袋里杂乱无章。
面对问题时“翻箱倒柜”,不合时宜的表达、毫无逻辑的阐述,甚至是情绪化的宣泄。
这个时候,其实我们就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噪音体”。
这也就能解释,身边有些人,一开口就会引起他人不悦甚至反感的原因。
2、自我选择
我们会本能的为身边的人和物打上标签,戴着变色镜来审视自己和这个世界。
自己偏好的事情放大10倍,自己厌恶的事情缩小10倍。
过滤掉真实,选择自欺。
更可怕的是这种观念还在不断地加深,它让我们慢慢丧失客观判断的能力,创造缺失和扭曲的“噪音”,迷失自我。
| |外部思想噪音
1、他人的思想传递
每个人的观点表达,都是基于主观信息处理的结果。
当我们拿不定主意时,时常会倾向于听取他人的建议,而对方传递过来的思想也许是对客观事实扭曲的解读、亦或基于个人利益的选择。
当然并非悲观主义的恶意揣测他人,而更可能的是对方同样深陷其中而不自知。
2、圈子
我们都生活在一个或大或小的人际交流圈。
而这个人际圈的成因大都是,趋同的价值观、利益的相互吸引。
那么这个圈子里的人对外发出的信号也同样趋同,大家彼此加固着对方的思想根基。
久而久之这就成了一个“铜墙铁壁”的思想堡垒,越来越难接触到更加丰富的世界和思想。
这些阻碍我们思想多元、扩充思想边界的内容,同样可以被断定为“思想噪音”。
这些不管是来自内在的还是周边的思想噪音,都让人细思极恐,它们都在莫种程度上阻碍着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么有没有办法能从根本上破除这些禁锢的枷锁呢?
答案可能会有些让人有些沮丧:没有!
否者我们就不会需要什么心灵导师、心理辅导等职业了。
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要放弃思考、任其侵蚀。
有些方式是可以一定程度上起到修复和抵御作用的。譬如下面这两个方法:
1、培养洞悉事物本质的能力
这个世界永远都有两个不变的维度:表征和本质。
而我们眼之所见、耳之所闻,大都是掩盖在事物本质之上的表征,但解决问题却需要直面本质。
这样的矛盾往往使我们多走很多的弯路。而这些误判后的决断都会成为侵蚀我们的“思想噪音”。
所以面对问题,不要轻易做决定,多探究问题背后的诱因,养成探寻本质的习惯,久而久之便能拥有识别“思想噪音”的能力。
2、搭建知识结构
面对问题,我们之所以会陷入困惑,往往是苦于无法及时找到对应的知识和与其相应的解决方案。
如果脑袋里的知识路径清晰、类别明确,我们就能更好的进行调用。
那针对如何搭建知识结构,这是一个课题。(今后我们会慢慢探究这个话题)
我们需要像整理仓库一样,时常梳理自己的大脑。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曾说:
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各种信息、思想像雨点一样落入我们的世界。
静心守性、内心平和,越来越成为一种稀缺的品质。
我们处理来自自我和外在的“思想噪音”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们与这个世界的赛跑中的结果。
所以请时刻保持警惕、做好思想防御,迎接一波接一波的思想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