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孙子思想分析诸葛亮空城计成之由,失街亭败之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5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58
诸葛亮与空城计
无论是京剧、川剧等,都有一出历史剧《空城计》,它取材于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流传甚广。 《空城计》说的是公元228年,诸葛亮与司马懿大战于街亭,诸葛亮命马谡坚守街亭,由于马谡自高自大,不按孔明的布置行事,又拒绝王平的正确意见,结果被魏将张郃打败,街
亭失守。司马懿率大队人马,随后浩浩荡荡兵临西城门外,蜀军势弱危急。面对这一严竣的局势下,诸葛亮冷静地分析了双方的形势,认为如果硬拼,蜀军肯定会寡不敌众,导致全军覆灭,只有出其不意,冒险斗智,才有可能挽回败局。于是,他决定摆出“空城计”,把身边的将士,派出城外埋伏,等待伏击司马懿,只留下几个老兵打扫街道,而自己则安坐在城楼抚琴观景,装出满不在乎的样子。司马懿领兵到达西墙城下,看到这一异常情景,急令撤军,途中还受到西蜀伏兵的袭击,损失惨重。诸葛亮不伤一兵一将,转危为安。 其实,历史上诸葛亮并没有摆过“空城计”。据陈寿编纂的《三国志·诸葛亮传》书中说:“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阵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关中响震。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从《三国志》这段记录中得知,当时西蜀的诸葛亮和马谡确曾和魏大将曹真及部将张郃大战过,然而,史料中没有提到司马懿这个人,也没有记载诸葛亮失街亭后摆“空城计”的故事。这绝不是《三国志》作者陈寿的疏忽,而是因为公元227年,司马懿已被魏明帝调派去驻守南阳统督荆州、豫州一带的军务,前后长达四年之久,因此司马懿当时不在街亭,也不可能参加街亭之战。因此,传说中所谓司马懿中了诸葛亮摆设的“空城计”,实属子虚乌有。 诚然,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只是一部民间小说,只要大的方面不违背事实,它可以在具体情节上,加以夸张和虚构,我们不可能要求它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诸葛亮空城计的合理性
单纯视为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未免太小看空城计的合理性。
事先的安排与事后的变化不多考虑,断章取义仅凭焚香弹琴的从容悠情,以管窥天或坐井观天,见识有如瞎人摸象,难以得见全貌。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前后文仔细端详,把时间背景及细节过程娓娓道来,方可探知究竟,事实胜于雄辩,而不是猜想可能,或是感觉应该如何。
诸葛亮在得知街亭及列柳城尽失时,正着手安排北伐军撤兵事宜:所以一开始就安排关兴及张苞各引精兵三千人投往武功山,又令张翼先遣剑阁以备妥归路,再命马岱及姜维殿后准备埋伏,最后移民天水、南安及安定等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而诸葛亮亲率五千兵马运粮,这些分拨安排,正是打算撒兵的序列开始。
可惜总有人错认为诸葛亮只用一座空城打算对抗司马懿,或是讹言成毫无准备之下*迎战,事实上诸葛亮在事前的分拨安排,却鲜少人知。事前已有埋伏,才敢布局示疑,这与事前没有准备,赌运气冒险一博的情形迥然不同。老是往司马懿「养敌自保」,或是诸葛亮「冒汗走险」等方面猜测,不如仔细落实事件的「前因后果」,还比较具体根据而不沦于幻想迷惑。
从火烧新野及博望用水开始,屡被吓得惨败的魏军官兵,在其心目中,诸葛亮是个善用诱兵的奇兵专家。而且魏军亦向来善用诱兵,从早年的濮阳之役诱取吕布,以及官渡之战诱斩文丑等,魏军早知贪饵受诱的下场——壮烈牺牲地重创负伤。诸葛亮高举北伐大旗,集结大军来袭,不管是移动三郡居民或是节度蜀兵诸将的行动,都不会是小活动而不为人所知,纵使司马懿不知蜀兵虚实,也能知悉蜀兵曾有大规模的移动。但是司马懿等魏军在西城跟前所看到的蜀军,却无任何大规规重兵,这些蜀军怎会消失不见呢?移防的蜀军人在何方呢?会不会是埋伏准备袭击呢?是不是诸葛亮打算用少人的诱兵引导魏军入城受死,以诸葛亮为蜀军的最高领导,谁敢掉以轻心看扁?
司马懿再冒失也要盘算诸葛亮的麾下大将,像关兴、张苞、马岱及魏延等蜀兵诸将,是不是全都聚集在西城等死,还是隐匿在旁,虎视眈眈伺机而动?或是研判蜀兵诸将悉数逃亡,仅剩诸葛亮一人落单,眼中没有蜀兵诸将存在,除非司马懿得意豪赌,自认逮到没有护卫兵团的集团主帅,这若不是运气太好,就是诸葛亮设下陷阱,以诱兵请君入瓮。 司马懿原本不信哨兵报情,亲自探敌求证后,于是采取谨慎的措施。先行后退,再缓徐图:若有埋伏,则顺势引退;若无埋伏,则再兴战事。从司马懿不久又重回西城,盘问当地居民有关蜀军虚实,便可得知司马懿的确有卷土重来的军事行动,并非像有人所说的「魏兵一路吓回长安」。先退一步,保持安全距离,再另谋主意,而非惊吓大逃。
后来就在武功山的小路,关兴及张苞杀声盈谷,更兼魏军心疑,岂敢久停。曹真本想贪功追杀,不意却半途中伏,被诸葛亮事前所分拨安排的姜维及马岱拦截,不得不引兵鼠窜而还。司马懿若不早退,差点就落得曹真的下场。随着司马懿撤兵暂退,诸葛亮趁机撤回汉中。事先有「分拨安排」,事后有「埋伏交战」,遂使诸葛亮以风声鹤唳的静肃,巧设空城疑计而圈套司马懿。
正史在裴注引有郭冲三事,谈论诸葛亮空城计。
裴松之已经就空城计的发生时间、地理位置、攻守形势及礼节尊卑不分等加以驳斥,所以郭冲所言并非事实。光是司马懿人仍为荆州都督(就是周瑜一辈当不到的职位),人在宛城,没空北上街亭与诸葛亮对阵,时空已经不符。 郭冲说司马懿带兵二十万,诸葛亮仅留蜀兵万人,其它余军则交给魏延,司马懿以二十比一的优势,根本不用惧怕。而《三国演义》却说魏军仅有十五万,诸葛亮自身有兵二千五百名,另二千五百名蜀兵暂出,而关兴及张苞各领三千,这里已有一万一千名,还有张翼、姜维及马岱各军未计,若再把街亭战场的王平、魏延、高翔、申耽及申仪等残军计入,还有赵云及邓芝的箕谷疑军合并计算,恐怕兵少的人不是蜀兵。按《三国演义》的说法,当初诸葛亮率领大兵三十余万,蜀兵北伐军当初还能惊动魏明帝亲征,军队的规模及实力仍不容小觑。
按《汉晋春秋》诸葛亮自称:「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也就是蜀兵多于魏兵,而非魏兵多于蜀兵。若是司马懿大军以众凌寡,又何需在意区区万名蜀兵呢?事实上诸葛亮也不是仅带万人就敢北伐,连南征南蛮都不只动用万人,北伐又怎只用万人。司马懿的对象不仅是诸葛亮的直属本队,更应考虑全体北伐大军。 人数再多并非不怕陷阱,战国时长平之役,赵卒虽以四十余万人之众,仍落入秦军包围而挨饿,最后还*投降坑杀。汉中一带的山岳地形,满布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及天隙等险要,以石穴丛林等障碍,最怕身陷死地而无逃生余地。山林还不利于魏军骑兵的奔驰,山谷中的关隘其中还有「一夫当关,万夫莫敌」之险要,兵卒虽多,忽略地形的*,岂不大意。
诸葛亮已有大军,兼有地利,司马懿如郭冲所称,虽有二十万,但仍未必占尽上风。而且郭冲最大的失误,就是忽略蜀兵诸将的存在,司马懿屈指可算出北伐诸将的所在,面对只剩诸葛亮一人的军队,除非司马懿目中无人,看不见魏延、高翔、赵云及王平等蜀将。否则司马懿则应推敲这些蜀兵诸将是否正埋伏有以待之,诸葛亮在后来善用诱兵斩杀张合及王双等人,更证明魏兵冒进的下场,自食轻敌的恶果,恐将遭身死败亡之途。
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不是出现于明清以后的《三国演义》,反而出现于来自于正史陈寿所著《三国志》的附注(郭冲三事),而且后者还比前者不合理。这很讽刺,来自正史的附注不可信,反而虚构的演义面面俱到。
街亭失守,蜀国损兵折将,甚为惨重,也影响了诸葛亮匡复汉室的计划。这是谁的失误呢?马谡刚愎自用,是导致街亭失守的直接原因,但是这里不得不谈谈诸葛亮的指挥失误才是导致全盘输棋的关键所在。
其一,用人不当。诸葛亮深知“街亭干系甚大,倘有失,大军皆休”,且“司马懿非等闲之辈,先锋张郃乃魏之良将”,深恐“马谡不能敌之”,更何况刘备在永安宫托孤时曾明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可见,诸葛亮是深知街亭之战的重要性的。但是,如此重要的一战,却安排一个平庸之辈,岂有不败的道理。
其二,审慎不足。虽然一再叮嘱马谡,同时安排王平一起辅佐马谡,也安排高翔领一万精兵据守街亭东面的列柳城,又调遣魏延把守街亭的后面。但是仍然对街亭失守的风险程度估计不足,完全没有做出最坏的打算,竟然“令姜维作先锋,兵出斜谷”,扬长而去,也为后来的兵败埋下了祸根。
其三,不闻不问。一边马谡一路奔马去街亭,一边诸葛亮率军杀出斜谷,其间双方没有任何联络。直到“忽报王平使人送图本至”,才拍案大惊曰“马谡无知,坑陷吾军矣”。如果期间多多联系,四处打探,处处设防,不至于落入绝境。
其四,自乱阵脚。由于估计不足,街亭失守,诸葛亮急唤关兴、张苞“便投阳平关去”;又令张冀引军去修理剑阁,以备归路;又密传号令,教大军暗暗收拾行装,以备起程;又令马岱、姜维断后“待诸军退尽,方始收兵”;又差心腹人,分路报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官吏军民“皆入汉中”。毫无招架之功,一副逃跑的架势。此一战,蜀国元气大伤,数年无法恢复。
其五,赏罚不明。街亭失守,马谡应负直接责任;王平、魏延和高翔以死相拼,才保存部分实力,他们非但没有获得肯定,反倒是诸葛亮却先责备王平:“汝何不谏之,致使失事?”既使王平再三争辩:“某再三相劝,参军大怒不从,丞相不信,可问各部将校。”当然,对于这些,诸葛亮仍然置若罔闻。
呜呼,街亭失守,马谡被斩,三国烽烟已去。诸葛孔明尚有失误,何况吾辈之凡人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0:59
空城计:虚者实之,实者虚之;善守者守于九地之下。空城计并不是简单的*,而是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心里分析。
失街亭:这个估计要按诸葛亮和马谡两方面分析--诸葛是用人不善,不能查人;但个人以为可以用孙子的“多算胜”,诸葛自己不愿意动脑子,输了活该。马谡的话,毕竟是刚出道,又被诸葛带傻了,完全失去了自己的风格,就像一个拄拐拄惯了的人不会习惯独立一样。。
对马谡的分析直接用《地形篇》好了,演义里面,马谡也知道这个东西的,不过他看错了: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者,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远形者,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他把“远”当成“通”了。。简单的说就是地理没学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