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两城”建设的基本内涵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12:41
“两城”建设是*、市*立足郴州实际,着眼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决策。我们如何理解“两城”建设的基本内涵呢?
(一)
从概念上解释,建设湖南最开放城市,是相对于全省范围城市体系中的其他城市而言的,指的是把郴州建设成为湖南省城市体系中最开放的城市。现在一般采用两套指标体系来衡量城市的开放程度。一套是城市的区际开放度指标体系,主要指标有:区际市场依存度、区际产业分工度、区际资金依存度及流动度、物流与客流活跃度、劳动力流动程度、技术依存度与转让活跃度、国内旅游依存度及活跃度、信息流动性,以及人们的观念开放性。另一套是城市的国际开放度指标体系,主要指标有:外贸依存度、外企依存度与企业输出度、外资依存度与资本输出度、国际旅游依存度与活跃度、国际人力资本流动度、国际教育交流活跃度、国际技术依存度与技术输出活跃性、国际信息流动性等。如果这两套指标的综合评价值在湖南省城市体系中达到名列前茅,就可以称得上是湖南最开放城市。
建设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是相对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区域城市体系中其他城市而言的,具体地说就是相对于韶关、赣州等城市而言的,指的是把郴州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内经济社会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综合功能、起着枢纽作用的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衡量区域中心城市的标准,主要是看城区人口规模、建成区面积、经济总量、科技创新能力、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以及辐射带动区域面积大小。建设湘粤赣省际区域中心城市,就是要使郴州成为这个区域内人口规模大、建成区面积宽、经济实力强、科技创新能力发达、社会事业发展程度高、辐射带动面广的城市。
(二)
城市建设是一个综合体,涉及城市、经济、人文三大方面。因此,“两城”建设的内容也包括这三个方面。
1、城市。包括城市规模、城市形态、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等。衡量城市规模,主要看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建设“两城”,必然要求城市人口规模和建成区面积不断扩大。到2020年,力争郴州城区人口规模达到100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100平方公里。城市形态是城市空间构成的整体形式,是城市建筑密度、空间布局的综合反映,包括道路网、街区、节点、城市发展轴线等要素。建设“两城”应致力于打造“一体两翼七组团”城市形态,形成大鹏展翅格局。城市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能源供应系统、供水排水系统、道路交通系统、邮电通讯系统、生态环保系统、防卫防灾安全系统等,各个系统纵横交叉、点线相连,支撑着城市生产与居民生活的正常运行。城市功能主要有*功能、经济功能、社会功能、文化功能、科技功能等类型。建设“两城”应致力于把郴州建设成为湘粤赣省际区域交通枢纽城市、新型工业化中心城市、区域文化交流和科技教育中心城市。
2、经济。现代城市在本质上是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城市经济包括企业、产业、市场等内容。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城市是企业的集聚中心。企业在城市中集聚起来,生产不同类型的物质产品,提供不同种类的劳务活动,从而产生各类产业。一个城市的竞争优势,主要表现在产业的竞争优势上;一个城市的经济实力,主要体现在产业的综合实力上。市场是城市经济的空间形态、运行机制和经营环境的综合体。“两城”建设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企业,做大做强具有郴州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提高产业层次和实力,营造宜商宜业的市场环境。
3、人文。包括城市精神、城市习俗与生活方式、市民文化活动、教育与科技、城市治理方式等内容,关键是市民综合素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也是城市人文建设与发展过程。因此,人文建设也成为“两城”建设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
“两城”建设主要的内涵包括开放程度、经济实力、承载功能、社会风气、生态环境五个方面,“两城”建设需要做好五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提高开放程度。在资源配置上,创新资源引进利用*、机制和方式,打造资源集聚利用的载体和平台,加大招商引资引智力度,激活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在产业发展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做大做强优势产业,积极参与区际、国际产业分工,提高郴州产业综合竞争力。在设施建设上,着力改善交通条件,营建现代物流园区,建设旅游景区景观,促进人流、物流繁荣。在思想观念和城市治理方式上,破除地方主义、诸侯主义的狭窄思想束缚,树立开放开明的思想观念,构建*—社会—市民良性互动的城市建设与管理机制,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合力。
第二,增强经济实力。一是要增强企业实力,包括自主创新能力、做大做强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吸纳就业能力,对区域经济带动能力等。二是要增强产业实力,把优势产业做大做精做强,增加产品市场份额,提高产业经济效益。三是要增强城市经济总量实力,包括GDP总量,人均GDP、财政收入等,力争这三个指标均超过周边城市。四是要增强城市发展环境竞争力,形成有利于吸引、集聚各类经济要素的环境条件,产生极化效应。
第三,提升承载功能。提高城市道路交通承载功能,提高商业服务承载功能,提高市政服务设施承载功能,提高教育文化体育设施承载功能。加强产业园区建设和其他功能区建设,提高城市经济集聚承载能力。
第四,改善社会风气。促进*文明,构建政通人和的民主法治型*格局。打造文明社区,促进社会和谐。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培育文明市民,创建文明城市。加强治安管理,改善社会秩序,维护社会安全稳定。
第五,优化生态环境。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生态水域面积,力争实现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工业污水处理率及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100%,力争空气质量好于或等于二级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