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31 12:1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20:50
01
一个开朗、活泼、无忧无虑的小佳,最近半年来,突然来个大逆转,时不时就陷入孤独和伤感中。
用小佳的原话来说,就是我的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
星期一的时候,她感冒发烧了,请了病假在家休息。
父母上班去了,家里空荡荡的。
小佳觉得自己很凄凉,蹲在阳台上嚎啕大哭。就觉得自己很悲凉,被人遗弃了。
父母急匆匆地出门,都没关心她一下,就只是淡淡说了句“生病了就请假,在家休息休息”。
一整天,也不关心自己烧退了没有,连通电话或短信都没有。自己一点都不重要,对父母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吧。
每当她接触到一些多愁善感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总有一种很深的情感体验,仿佛那些作品表达的就是她内心的感受,一种想表达而未表达出来的情感。
她很想找人倾吐一下这种感受,却又好像找不到这样的人。跟朋友说,他们都不理解;跟家长说,他们没有空,也没兴趣。
于是她渐渐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孤独和脆弱。于是,就整天沉浸在悲伤和孤独中难以自拔。
02
小佳的情况,反应了青春期心理的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这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把内心的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坦露。主要是*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所导致的,当然,还有孩子认为*不理解他们,而由此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了闭锁的程度。
另一方面诸多的烦恼又使这阶段的孩子倍感孤独与寂寞,很希望与他人沟通、交流,得到他人的理解,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家长倾吐心声。
*感使得孩子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不愿再盲目地依从家长,力图摆脱家长精神生活各方面的安排和干预。
事实上,这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的状态,因此在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时,依然想得到*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同时,这阶段的孩子注意力重心由外在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上。
因此,十分关注自己的情绪,经常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体验,这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往往都会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把由此而生的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
03
没有什么时期能比青春期能能强烈地感受到孤独,也没有谁比青春期的孩子能更好地与孤独和睦共处。
青春在一个个瞬间体味着孤独,并且眼看着即将从孤独中摆脱出来时,挣出片刻之后,又陷入孤独……就不断地陷入这样的循环中。
寻找精神世界里的共同性,往往会让孩子很失望,因为她会发现很亲近、很要好的朋友都不懂她、不理解她;和家长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独行侠,一个渴望有伴的独行侠。但也正是处在这样孤独中的一种状态,孩子会比别的时期有更多关于“知音”、“知己”的憧憬。
对解脱这种状态抱有更强烈的憧憬。在憧憬之余,又常常因为现实而失落,于是感觉到更多的孤独,失落之后就又回到了孤独的状态中。
孤独及其造成的痛苦、不安所警示的是连接。
它提醒着远离群体、失去联系的危险。
对于这种匮乏的信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有些人对孤独天生具有较高的耐受力。他们喜欢独处,在人群中反而觉得不自在。
有些人则是天生的交际专家,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感觉到安全。
但是,作为天生的社交性动物,我们绝大部分人更渴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靠近一个人,被理解,被关注,被爱。
04
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它与连接的人数或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
孩子可以在高朋满座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
更何况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也没什么亲戚,同学之间竞争太大,老师过于看重分数……找不到可以陪伴自己,走进自己心里去的人。
很多家长,有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孤独的问题,有的意识到了,可面对孩子的孤独感却也不知所措。
因为,貌似做和不做什么都没什么区别。
有一部分家长是迫不得已的----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这些做家长的整天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孩子,这就容易造成孩子某一部分的孤独感;而有的家长就觉得孩子是在无病*,淡化甚至漠视孩子的孤独感。
05
我们可以做什么?
1、善用同理心。
先耐心听完孩子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己的故事?
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孩子有益?
即使家长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孩子的感受。
因为情绪情感是很特殊的个人体验。
2、鼓励孩子跟人相处时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想法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当然,如果家长能言传身教,效果会更好。
3、让孩子意识到来自他人的伤害,其实是期望的落空。
如果一个人对她的实际态度比ta所希望的差,ta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
比如,ta希望一个人喜欢自己,但实际上对方却对ta不太友好,那ta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
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可以肯定地说,ta也在某些方面伤害过对方。
因为她对别人的态度不可能总是像别人所希望的那样。
因此,与人相处中不可能方方面面对方都能满足ta的期望,正如,ta不会方方面面都满足对方的期望一样。
4、让孩子保存那些能让ta开心的记忆,那些让ta快乐、感激和兴奋的时刻,那些让ta觉得和世界和平相处的时刻。
每当觉得孤独时,就回忆那些幸福的时刻,这样能给当前状态一个平衡的视角。
并让孩子感恩所拥有的这一切。
研究表明,人不能同时既生气又感激。
和孩子一起整理和统计生命中的幸福和奇迹,并且开始在生活中去寻找它们,一旦掌握要领,头脑中就会涌进越来越多的美好,也会在生活中找到更多。
5、鼓励孩子学会和自己相处。
让ta培养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自身所发生变化的好奇心;
记录ta的想法和感受,不时翻一翻,看看ta的记录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找一些快乐的事情去做:看书、听音乐,或者出去逛逛,体验一些新的玩意;
做一些运动,去散散步,或者做一些其他类型的锻炼;
培养自己的喜好,比如绘画、书法、烹饪、瑜伽、音乐等等,如果对某一项比较精通之后,还可以教给别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03 20:50
01
一个开朗、活泼、无忧无虑的小佳,最近半年来,突然来个大逆转,时不时就陷入孤独和伤感中。
用小佳的原话来说,就是我的世界里只有我一个人。
星期一的时候,她感冒发烧了,请了病假在家休息。
父母上班去了,家里空荡荡的。
小佳觉得自己很凄凉,蹲在阳台上嚎啕大哭。就觉得自己很悲凉,被人遗弃了。
父母急匆匆地出门,都没关心她一下,就只是淡淡说了句“生病了就请假,在家休息休息”。
一整天,也不关心自己烧退了没有,连通电话或短信都没有。自己一点都不重要,对父母来说是可有可无的吧。
每当她接触到一些多愁善感的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等,总有一种很深的情感体验,仿佛那些作品表达的就是她内心的感受,一种想表达而未表达出来的情感。
她很想找人倾吐一下这种感受,却又好像找不到这样的人。跟朋友说,他们都不理解;跟家长说,他们没有空,也没兴趣。
于是她渐渐觉得自己是那么的渺小,那么的孤独和脆弱。于是,就整天沉浸在悲伤和孤独中难以自拔。
02
小佳的情况,反应了青春期心理的闭锁性和开放性之间的矛盾。
这阶段的孩子,一方面把内心的世界封闭起来,不向外坦露。主要是*感和独立自主意识所导致的,当然,还有孩子认为*不理解他们,而由此产生不满和不信任,又增加了闭锁的程度。
另一方面诸多的烦恼又使这阶段的孩子倍感孤独与寂寞,很希望与他人沟通、交流,得到他人的理解,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向家长倾吐心声。
*感使得孩子的独立意识强烈起来,不愿再盲目地依从家长,力图摆脱家长精神生活各方面的安排和干预。
事实上,这阶段的孩子,心理发展速度相对缓慢,心理水平尚处于从不成熟向成熟发展的过渡阶段。
他们的认知能力、思维方式、社会经验等都处于半成熟的状态,因此在面对许多矛盾和困惑时,依然想得到*在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护。
同时,这阶段的孩子注意力重心由外在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上。
因此,十分关注自己的情绪,经常过分夸大自己的情绪体验,这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自我中心倾向。他们往往都会抱怨别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心理学上把这种心理状态称为闭锁心理,把由此而生的感到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
03
没有什么时期能比青春期能能强烈地感受到孤独,也没有谁比青春期的孩子能更好地与孤独和睦共处。
青春在一个个瞬间体味着孤独,并且眼看着即将从孤独中摆脱出来时,挣出片刻之后,又陷入孤独……就不断地陷入这样的循环中。
寻找精神世界里的共同性,往往会让孩子很失望,因为她会发现很亲近、很要好的朋友都不懂她、不理解她;和家长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
感觉自己就是一个独行侠,一个渴望有伴的独行侠。但也正是处在这样孤独中的一种状态,孩子会比别的时期有更多关于“知音”、“知己”的憧憬。
对解脱这种状态抱有更强烈的憧憬。在憧憬之余,又常常因为现实而失落,于是感觉到更多的孤独,失落之后就又回到了孤独的状态中。
孤独及其造成的痛苦、不安所警示的是连接。
它提醒着远离群体、失去联系的危险。
对于这种匮乏的信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有些人对孤独天生具有较高的耐受力。他们喜欢独处,在人群中反而觉得不自在。
有些人则是天生的交际专家,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感觉到安全。
但是,作为天生的社交性动物,我们绝大部分人更渴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靠近一个人,被理解,被关注,被爱。
04
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它与连接的人数或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
孩子可以在高朋满座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
更何况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没有兄弟姐妹,也没什么亲戚,同学之间竞争太大,老师过于看重分数……找不到可以陪伴自己,走进自己心里去的人。
很多家长,有的没有意识到孩子孤独的问题,有的意识到了,可面对孩子的孤独感却也不知所措。
因为,貌似做和不做什么都没什么区别。
有一部分家长是迫不得已的----现在社会竞争激烈,压力过大,这些做家长的整天忙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孩子,这就容易造成孩子某一部分的孤独感;而有的家长就觉得孩子是在无病*,淡化甚至漠视孩子的孤独感。
05
我们可以做什么?
1、善用同理心。
先耐心听完孩子的故事,再考虑有没有必要分享自己的故事?
分享的结果是否对孩子有益?
即使家长遭遇过类似的经验,也无法百分之百了解孩子的感受。
因为情绪情感是很特殊的个人体验。
2、鼓励孩子跟人相处时敞开心扉,增加心灵的透明度。
只有敞开心扉,将心灵深处的想法公之于众,增加心灵的透明度,才能求得彼此之间的了解沟通,增加相互信任,消除隔阂,获得最大限度的谅解。
当然,如果家长能言传身教,效果会更好。
3、让孩子意识到来自他人的伤害,其实是期望的落空。
如果一个人对她的实际态度比ta所希望的差,ta就会认为自己受到了伤害。
比如,ta希望一个人喜欢自己,但实际上对方却对ta不太友好,那ta就会觉得受到了伤害。
而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可以肯定地说,ta也在某些方面伤害过对方。
因为她对别人的态度不可能总是像别人所希望的那样。
因此,与人相处中不可能方方面面对方都能满足ta的期望,正如,ta不会方方面面都满足对方的期望一样。
4、让孩子保存那些能让ta开心的记忆,那些让ta快乐、感激和兴奋的时刻,那些让ta觉得和世界和平相处的时刻。
每当觉得孤独时,就回忆那些幸福的时刻,这样能给当前状态一个平衡的视角。
并让孩子感恩所拥有的这一切。
研究表明,人不能同时既生气又感激。
和孩子一起整理和统计生命中的幸福和奇迹,并且开始在生活中去寻找它们,一旦掌握要领,头脑中就会涌进越来越多的美好,也会在生活中找到更多。
5、鼓励孩子学会和自己相处。
让ta培养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以及自身所发生变化的好奇心;
记录ta的想法和感受,不时翻一翻,看看ta的记录反映了怎样的心情;
找一些快乐的事情去做:看书、听音乐,或者出去逛逛,体验一些新的玩意;
做一些运动,去散散步,或者做一些其他类型的锻炼;
培养自己的喜好,比如绘画、书法、烹饪、瑜伽、音乐等等,如果对某一项比较精通之后,还可以教给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