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9 18:2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05:54
1971年9月底,在黄龙滩水库对峙河口上游数千米处右岸的樊家山,即化厂对岸,发生了刻切山脊的泥石流现象。此泥石流,由山脊上低槽顺SW向冲沟向下运动,至山腰下部(比高约50m),遇EW向溪流,受溪水注入后,顺溪转向W,泄入堵河。沟口一栋三间的民房,北端一间被荡平,中间一间被严重破坏。此处山脊,比高约150m左右,山体走向为NW,岩层为武当群化口组,即二云母石英片岩组。该处属化口组上部的石英岩夹云母石英片岩,岩层与片理走向为NW,倾向NE,倾角10°~20°。NE向的虎尾沟口-竹山大断层,横切此山脊。NE向断层,属右旋压扭性构造,其破碎糜棱带宽近100多米。压扭断裂带两侧,有NWW向的张性结构面,再加上山体向沟谷的卸荷扩张,成了良好的储水构造。故在旱季,山脊上的低槽部位,也呈现湿润现象。此断层破碎带,随着风化作用日益加深,水循环的加剧,淋滤沉积的粘土物质日益增多,形成了松散的粘土碎石块石体。1971年的9月下旬,阴雨连绵十多日,在29日,降了大雨,形成了这一泥石流,此泥石流的堆积物,为粘土与碎石块石的混合体,其中最大块石可达1.5m3。远看山脊,刻切一槽,成为很奇特的物理地质现象。
从近景照片上观察,泥石流的流动形态,由于向SW流受岩体坚硬的小山体所阻,*转向SE流,遇EW向水流再转向W,可明显看出其具S形的平面形态。出口处泥石流堆积物厚近4m,呈主流中心位置高而两侧低的龙岗形式,说明流动时顺沟而下,龙头有数米高的前缘,出口一段距离约15~20m,才扩散成扇形,并形成前缘一陡坎坡。其组成物主要为小的碎石颗粒,但亦有一些数立方米的大石块。
图5.2 黄龙滩水库泥石流位置示意图
图5.3 黄龙滩水库樊家山泥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