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3:54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08
01.总述当年血战染长平,功过至今不厌评。竖子无情杀降卒,赵王有恨愧书生。两千余载一词训,四十万魂同日坑。天令斯文蒙此辱,中华始幸有同衡。
——王东满
长平之战后白起建议乘胜灭赵,秦昭襄王决定暂时议和,谁更有道理?小编认为,秦昭襄王的决定更有道理。原因有以下四点:第一,为了打赢这场仗,秦国动用兵力达60万之巨,河内郡所有15岁以上的青壮年都参加了战斗。如果继续战斗下去,赵国灭亡了,秦国也被拖垮了!第二:长平之战,赵国得不到援助,这是赵孝成王自作自受的缘故。
但如果白起继续进攻邯郸,那就是灭国之战,其他五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定会相救,到时候鹿死谁手,还真不一定呢!第三,如果白起真的灭了赵国,他和他手里的40万军队,将会成为秦昭襄王最大的威胁。第四,赵国答应割6座城池,这块肥肉,不吃白不吃。下面,咱就详细说说这几个理由。
02.秦昭襄王的小心机与大格局四十七年,秦攻韩上党,上党降赵,秦因攻赵,赵发兵击秦,相距。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
——《史记·秦本纪》
据《史记·索隐》记载,白起当时在长平,离赵国都城邯郸有180公里左右。而秦国骑兵一天最多跑60公里,步兵是30公里。所以,白起的部队,需要3——9天时间才能到达邯郸。请注意,这还不包括攻城的时间,以及阻止李牧援军的时间。这么长的攻城时间,以战国的生产力水平和运输能力来讲,那是定然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的!秦国,还能消耗得起么?
白起领兵在外,心里也许不清楚。但秦昭襄王作为君王,对秦国的物资、人力情况还是了然于胸的。他接受范雎的议和建议,说明他知道,秦国耗不起!这是他的大格局!另外,叶梦珠在《阅世编》中说得很清楚,长平之战,白起已经功勋卓著了。如果再让他灭了赵国,那就功高震主啦!到时候他和他的军队,该如何赏赐?秦昭襄王总不能让位吧?
03.其他原因赵遂发兵取上党。廉颇将军军长平。七月,廉颇免而赵括代将。秦人围赵括,赵括以军降,卒四十余万皆阬之。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
——《史记·赵世家》
据《通典》记载,燕国与赵国是世仇。但楚国、魏国、韩国等只不过是在隔岸观火,救与不救,全在他们的一念之间。如果白起进攻邯郸,这就成了灭国之战。从地图上不难发现,赵国一旦被灭,韩国和魏国就处于秦国的包围之中,为了自身的安全,他们岂能不救?最后,《法言义疏》一书说得很好,说秦昭襄王其实并无大志,能得到赵国的16座城池,已经是个可以彪炳史册的功绩了!夫复何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09
长平之战,秦赵两国精锐尽出,在赵括的率领下,赵军被秦国名将白起歼灭了45万人,这是赵国参与长平之战的全部兵力了,白起只留下240个年龄很小的赵军士兵,把这些人放回邯郸报信,白起这么做的目的有两点:
1、震撼赵国,让赵国产生畏惧。
2、打击赵国抵抗的信心,言外之意如果继续抵抗,将是同样的下场。
因为白起想要趁着长平之战的胜利,一鼓作气灭亡赵国,赵国是东方六国最能打的国家,如果赵国灭亡,将是天下震憾,将会打开秦国统一六国的序幕。
白起灭赵的军事部署都安排好了,准备兵分三路攻赵,司马梗为北路军,攻打赵国北方的重要城池太原,剪除北方赵军的威胁,王龁为中路军,攻打邯郸西北方向的皮牢,今河北武安县,负责清除邯郸外围的赵军,白起为南路军,从上党直接攻打邯郸,负责主攻上赵国都城邯郸城,三路秦军遥相响应。
但是,这个时候赵国展开了外交战与纵横战,一方面派出使者苏代出使秦国,找到秦国丞相范雎,一边以金钱受贿范雎,另一边以*利益引诱范雎,劝说范雎如果白起灭亡了赵国,那他的功劳无人可比,远在范雎之上,而当时的范雎是秦昭襄王身边最红的人。
范雎同意了赵国使者的请求,他劝说秦昭襄王罢兵的理由是:
1、秦军在长平之战中虽然歼灭了赵国45万大军,但是自身损失和消耗也非常大,难以继续进行灭国之战,需要休整。
2、赵国答应割6座城池给秦国。
从秦昭襄王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范雎说的确实有道理,长平之战赵国动用了45万军队,而秦国动用的军队数量在50万左右,秦昭襄王为了打赢长平之战,甚至动用河内郡所有15年以上的青年男子参与辅助作战,打击赵军的粮道和援军,再说了,秦昭襄王是一国之君,对于整个国家的战争资源,他非常清楚,他听从范雎的建议是从整个秦国的*利益出发来考虑的。
但是白起对于灭赵是势在必得,他从放了240个年龄较小的赵军就开始策划灭赵的计划了,那么问题来了,是白起更有道理,还是秦昭襄王更有道理?如果白起执意攻打赵国,能不能灭亡赵国?
应该是很有希望灭亡赵国的。
白起所率领的秦军当时在长平一带,也就是今天山西晋城市下辖的高平市到长治市一带,这里离当时的赵国都城邯郸有180公里左右,如果按秦军骑兵一天的行军路程是50~60公里,步兵是20~30公里,秦军的先锋部队3~4天就能到达邯郸城,而步兵则需要6~9天到达。
长平之战后,赵国精锐基本上被全歼,此时赵国都城邯郸空虚,赵国唯一能调动的军队就是李牧的边防军,当时的李牧远在代郡和雁门郡,也就是今天山西朔州到大同一带,这里已经是山西最北边的地方,与内蒙古交界的地方。
李牧所在地离赵国都城邯郸差不多有500公里,就算李牧手下全是骑兵,有后来蒙古人的行军速度,每天能行进80~90公里,也要6~7天时间,再加上赵国派出使者通知李牧的时间,以及准备物资的时间,也需要8~9天,加起来就是14~16天时间,实际上这个时间还不止。
而当时赵国唯一能依靠的外援就是韩国、魏国、楚国,燕国与赵国是世仇,不会帮助赵国,齐国当时的国策就是置身事外,不会帮助赵国,韩国在长平之战前后被秦国打得抬不起头,韩国也帮不了赵国,只有魏国和楚国能帮赵国,而且还需要赵国派出使者出使这两个国家,把自己国家的命运放在别人的手中,赵国就算能得到援助,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快则一个月,慢则无期限。
所以,长平之战后的形势对秦军非常有利,在当时的情况下,秦军如果攻击邯郸城,有几个好处:
一、打了个时间差,就算有援军来支援赵国,秦军也有7天以上的时间来攻打邯郸,而且秦军王龁与司马梗部的主要任务就是挡住李牧及其他赵国援军,实际上秦军攻打邯郸的时间会更长,这取决于李牧能不能打败司马梗和王龁,这个时间差都是秦军主将白起攻打邯郸的绝好时机,对秦军有利。
二、长平之战赵国巨大的失败,让邯郸一时半会无法组织起有效的防守,邯郸只有不到10天的时间来做备战,如此之短的时间,赵国想要筹集军队、物资、粮食来对抗秦军,都是来不及的,秦军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发起攻击,邯郸城很难守得住。
三、赵国信心处于崩溃的边缘。白起放了240个年幼的赵军回到邯郸去报信,就是为了打击赵军的抵抗信心,军队的战斗力就来自信心,没有信心的军队,是无法战胜敌人的,赵国一下子损失了45万青壮年士卒,这对赵国来说是巨大的打击,一时半会,赵国还不能摆脱45万人被杀的心理影响,这对赵军的战斗力都是巨大考验。
白起正是看到了这三点,认为有机会可以灭亡赵国,所以白起坚持要攻打赵国,一旦秦军错失了这个机会,赵国多方面动作,一方面向秦国求和,一方面向魏国求援,一方面向楚国求援,等赵国完成这一切后,秦国也就没有灭亡赵国的机会了,后来的事情发展果然印证了白起的眼光。
当秦昭襄王决定放弃攻打赵国后,赵国在确认了魏国和楚国的支援以及做好了邯郸的防御之后,居然敢拒绝之前答应了割让6座城池给秦国的协议,这一举动让秦昭襄王恼羞成怒,再次发兵攻打邯郸,但这个时候已经晚了,秦国错失了战机,秦军不仅在邯郸城下损兵折将,而且在魏军和楚军的支援之下,秦军被打得大败。
所以从后来的事情发展来看,白起在长平之战后建议攻打赵国,进而灭亡赵国的举动是非常正确的,是有道理的,但是秦昭襄王却拒绝了,如果同意的话,赵国很可能会被灭亡,赵国一灭亡的话,东方六国将会震动,接下来将被灭亡的将是韩国,最为重要的是白起不会死。
只要白起活着,肯定就能灭亡韩国,但是白起想要灭亡东方六国,还是时间不够的,如果白起能多活十年,也许在他手上就能灭亡六国进而统一天下,机会还是很大的,但这只是猜想罢了,一切都因为秦昭襄王拒绝了白起攻赵,从而导致白起的身死,也延缓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09
长平之战后建议乘胜灭赵的白起说的话更有道理,毕竟在长平之战结束后整个赵国除了镇守边关的李牧大军之外,基本没有能更秦国一战的军队,此时带军杀入的话,还是有很大机会歼灭赵国的,不然赵国当时也不会派人去秦国花重金游说备受秦昭襄王宠幸的大臣范雎。
秦赵两国转折长平之战秦国跟赵国都当时比较强盛的一个国家,他们之间的胜负基本决定了谁会是未来的天下霸主。所以当长平之战结束后,被秦军坑杀了四十我万士兵的赵国直接失去了争夺天下的能力,只有两百多名年纪特别小的士兵被放了回去,其余的无一生还。
其实白起将这两百多名年纪特别小的士兵放回去是有原因的,一来是让这些人回去告诉赵国其他人这场战役赵国输了,即便上面的人相瞒都瞒不下去;二来是通过他们的口述引起赵国百姓的恐慌,毕竟没有什么比这场战争的幸存者更具有说服力,能引起不少赵国百姓跟大臣的恐慌,为接下来一举歼灭赵国做准备。
秦昭襄王暂时议和让白起万万没想到的是,但他一举歼灭赵国的时候,秦昭襄王却做出了暂时议和的决定。虽说秦国打赢了这场战争歼灭了赵国四十多万大军,同样因为这场战争伤亡二十多万人,付出非常惨痛的代价。他认为秦国已经打出了自己的威名,此时最重要的就是修养调整状态,更何况赵国选择求和还答应割6座城池给秦国,怎么算也是一个不亏的买卖。这也是为了秦昭襄王会选择听从范雎的意见,同意赵国使者求和请求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他不知道的是,赵国反而是更需要时间调整的。赵国先要想办法让率领几十大军驻守赵国边境的李牧带兵过来支援,还要联合其他几个敌视秦国的国家,让他们派兵过来支援,以此来缓解自己的压力,毕竟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是懂得。但是由于长平之战结束得太突然,赵国此时根本没法没时间让这些国家的军队出现在需要支援的地方,所以只能先稳住秦国。
秦昭襄王再次出兵等到李牧率军赶回支援以及其他国家也过来支援之后,赵国觉得有了跟秦国一战的底气跟能力,直接推翻了当初割6座城池给秦国的承诺,直接惹得秦昭襄王大怒。此时距离长平之战已经半年多了,秦国士兵修整得差不多了,赵国士兵也从当初的阴影中走了出来。当秦昭襄王再次攻打赵国都城的时候,面对的是早已经准备充分的赵军,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让秦国他统一六国的时机延后了好几十年。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10
白起更有道理。
长平之战后,秦国面临两项选择,一个是暂时议和恢复国力,另一个就是再坚持一下,然后一举灭亡赵国。
在选择面前,白起选择了一鼓作气,秦昭襄王选择了议和,都有自己的考虑,但津城沐雨认为,白起的选择更有道理。
其一:秦昭襄王决定暂时议和的道理。秦昭襄王想暂时议和,主要是从当时秦国的国情出发的。长平之战虽然只有半年之久,但是从秦攻韩取上党算起,整个战争长达3年之久。其中,后期的秦赵长平决战,秦国已经无兵可调,不得不降低征兵年龄来满足战场需要。
在长平之战中,秦军总参战兵力大约在60万左右,也就是倾国之兵,整个战争虽然阵斩加坑杀赵军达45万,但其自身损失也在20万左右。
《吕氏春秋》:秦虽大胜于长平,三年然后决,士民倦,粮食竭。
长达3年的战争消耗,秦*队疲倦,粮食消耗严重,如果这时其他诸侯国趁势攻秦,秦国还是很危险的,这时赵国派使割城求和,秦昭襄王急于结束战争,就答应了。
其二:白起建议趁胜灭赵的道理。在长平之战后,赵国的精锐和壮年男子几乎损失殆尽,白起也抓住赵国主力被消灭的时机,派遣3路大军出击,继续扩大战国。
向西,秦军攻占皮牢;向北,秦军攻占赵国的发祥地、旧都晋阳(太原)地区;向东,直接攻占离赵国都城邯郸非常近的武安地区。
这时的秦军,只要再坚持一下,就可以一鼓作气攻破邯郸,灭亡赵国。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秦昭襄王下令接受赵国的议和,命令白起停止攻击。
其三:当时白起的策略更胜一筹。秦昭襄王和白起谁的策略更胜一筹呢?津城沐雨认为是白起。
长平之战赵国主力全军覆没,赵国短时间内还没有从巨变中回过神来,赵*民还在沉痛之中,对于兵临城下的秦军,很难组织有效的兵力抵抗。
长平之战后白起放回二百多个年龄较小的普通士兵,原因之一就是让这些败兵回到邯郸传播失败情绪,首先从心理上打击赵*民的士气。
对于其他诸侯国来说,之前秦赵在长平对峙是两虎相争,如今赵国迅速战败,而且全军覆没、元气大伤,列国根本来不及反应。
此时如果秦军趁胜进攻邯郸,赵国根本没有时间组织有效的抵抗,更没有时间请求外援,即使其他诸侯国想帮助,也根本来不及。
所以此时灭赵,秦国的成功几率很大。
但秦昭襄王选择了暂时罢兵,这让赵国有了缓冲时间,也有了联络各国救援的时间。
当秦国因赵国毁约再度攻伐时,赵*民已经从长平之战后的混乱中醒过来,化悲痛为力量,擅长防御的老将军廉颇再次领军作战,赵*民殊死抵抗,不再是白起的秦军在指挥上也略逊一筹,结果秦军久久不能攻破邯郸。
而楚国和魏国的援军不久后也赶来助战,秦军在邯郸城下战败,损失惨重,长平之战后夺取的很多土地也失去。
而这,就在于秦失去了当时难得的时机。
对此,大家怎么看?
欢迎大家积极评论交流,喜欢历史的朋友随手关注津城沐雨,更多精彩有趣的历史知识,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吕氏春秋》,《资治通鉴》,《战国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13:10
秦昭襄王和白起的位置不一样,站的角度不同,思考方式自然也就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