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皇帝”后唐高祖石敬塘如何称帝,他做了哪些遗害后世的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8 07: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4 13:47
五代时后唐高祖石敬瑭生于公元892年卒于公元942年,生于太原,沙陀族人。
历史上的石敬塘,诡谋多端,厚颜贪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屈拜比他小11岁的契丹之主耶律德光为父,对契丹纳贡称臣,自称"臣儿皇帝"。毎年纳贡布帛三十万匹,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使中原地区的北方屏障大开,遗祸后世四百余年。留下千古骂名,后世对这个奴才皇帝耻于提起。
其父石绍雍,是后唐李克用麾下勇将,累官至铭州剌史。生于武将世家的石敬塘,自幼随父练得一身本领,征战沙场,屡建奇功。父亲去世后,石敬塘投入李存勖帐下为校尉,随他南征北战。
石敬塘性格寡言多思,酷爱兵法。对战国名将李牧和汉代周亚夫十分推崇,常学二人用兵,出奇制胜,屡建战功。
在随李存勖的征战过程中,石敬塘的才能得到了很大发挥,逐渐获得了李存勖的器重和信任。
公元915年,梁将刘鄩攻打清平,占据魏州的李存勖率众救援,中计身䧟重围。危急时,石敬塘率精骑十余把李存勖从万军重围中救出。李存勖抚其背赞道:"将门虎子,名不虚传!"对他愈发器重。石敬塘至此名噪一时,声威大振。
公元926年,魏州发生兵变,李存勖命李嗣源平定叛乱,石敬塘相随出征。没想到,在魏州城下,李嗣源的部队发生哗变,倒向魏州叛军。李嗣源没了主意,忙问石敬塘如何处置。石敬塘心怀野心,就鼓动李存勖说:"将在外领兵,兵士哗变倒戈,这个责任你是难以摆脱的!迟疑不决,兵家大忌,不如趁势起兵南下,我愿率领三百铁骑夺取要地汴州,如果攻下汴州,则大事成矣!"
李嗣源权衡利弊,采纳了他的意见。石敬塘率先领三百铁骑攻克了汴州。李存勖领兵拒乱,结果死于乱兵之中。李嗣源率兵随后占领洛阳,登基为帝,即后唐明宗。
石敬塘因为拥戴有功,赐号"竭忠建策兴复功臣",被任命为保义军节使兼六军诸位副使。以后更是步步高升,兵权日重。最后李翤源还赐封他为"耀忠匡定保卫功臣"总揽河东军务。
石敬塘手握重兵,羽翼己丰,虎视天下,只侍时机。
公元933年,李嗣源亡,李从厚继位。即后唐闵帝。
李从厚,有感于藩镇割据一方,难以控制。对手握重兵的节度史进行换防,以削弱诸藩镇的势力。凤翔节度史李从珂起兵造反,并将李从厚打败。
石敬塘抓住时机,挥兵南下,挟持李从厚到卫州,以令诸侯!但是,石敬塘实力不及李从珂,李从珂兵进洛阳,自立为帝。石敬塘无奈只好臣服。
李从珂怎会相信手握重兵的石敬塘,欲将他囚禁在洛阳,可是曹太后(李嗣源之妻)说情,将石敬塘放回河东防地。
石敬塘回到防地,表面臣服朝庭,喑中却加强防备。
公元936年,石敬塘为了试探李从珂,以有病为由,要求解除兵权,调往别处。如果闵帝同意,证明皇帝不信任他。若不同意,证明皇帝对他还是信任的。
李从珂此时认为石敬塘己有反叛之心,就下诏调石敬塘为天平节度史。
此诏引起军中哗然,石敬塘见时机成熟,便在部将刘知远等的支持下起兵反抗。
为了师出有名,石敬塘上表请李从珂让位给许王李从益。原因是李从珂不是李嗣源亲子。
李从珂大为震怒,派兵征讨。石敬塘人数虽多,但心中无底。就想求救于契丹,对契丹称臣,还拜辽主耶律德光为父,承诺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给契丹。
耶律德光闻之大事,亲领五万精骑,解了晋阳之围。石敬塘奴才般将耶律德光迎进城,并极尽献媚之能事,对耶律德光百般奉迎。
在耶律德光的帮助下,11月攻克洛阳,灭后唐。辽主耶律德光册封石敬塘为帝,定都汴州,国号为晋,就是后晋。
石敬塘对契丹奴颜婢膝,自称"儿皇帝"每年进贡三十万匹布帛,并将燕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
燕云十六州是中原北方门户,如今割给契丹,中原屏障尽失,为以后的少数民族进犯中原提供了极大便利。
石敬塘的这些作为,不但引起了广大中原地区人民的不满,就连国内将士、贵族也备觉耻辱。
这从根本上动摇了他的统冶,藩镇不断起兵反叛,究其原因多是"耻于契丹"
在没做皇帝时,较为清兼节俭。但为帝后,生活奢靡,挥霍无度,为了献媚契丹主子,年年都耗费大批钱物。巨大的经济负担,都压到了百姓头上,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加之夭灾,后晋国内是灾民遍地,冻饿而死的百姓无以计数。
统治阶级的内部,许多*都耻于投降契丹,时有藩镇起兵来表达不满。
后期的石敬塘宠信宦官,吏治极端*,导致朝纲废驰,很多重臣倍感失望,君臣离心离德,己无复先前光景了。
河东节度使刘知远,手握重兵,拒不䏜契丹,公元942年,耶律德光问罪石敬塘。面对主子,石敬塘不敢得罪,而对拥兵自重的刘知远,也没办法。六月,忧惧患疾的石敬塘死去。
一代"儿皇帝"带着骂名,终于离开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