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来源于感性后的理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7 04: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1-25 17:24
《贝加尔湖畔》是李健的代表作,这首歌婉转悠扬,似与自然融为一体,听来仿若置身其中。谈起创作过程,李健说是源于一次俄罗斯旅行,那时他们在欣赏贝加尔湖的风光时,一名随行朋友建议他可以写一首歌,他当即就创作了几段旋律,也就是如今我们听到的《贝加尔湖畔》的前几句,但是填词和后面的谱曲都没有做,回家后他搁置了一段时间才开始完整的创作,创作过程历时两三个月。
他说之所以没有立马完成这部作品是因为他不确定这一灵感是否有价值,情感是冲动的,是感性的,只有在理性的评判之后才能确定能否创作出完整的作品。
其实无论是写歌还是写作,除了那些极具天赋的人,我们很多的灵感涌现并不能支撑我们创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灵感是转瞬既逝的,情感的涌流也会在短暂的充盈之后消逝,抓住灵感是很重要的,它是我们的创作之源,但是灵感之后的理性思索才能决定是否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大学以前,我最喜欢的作家是郭敬明,每次一想到他的作品,总是会被一种莫名的忧伤气息所覆盖。近来我一直思索自己为什么会被他的作品所吸引,直到看到知乎的一个回答我才明白了。他的故事情节、架构、人物性格等方面都可以算是极差的,但是却能吸引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深陷在他的故事之中,原因就在于他的文风的极度渲染性,他会把描写的所有事物都染上一种情感的基调,让你的脑中不用思考就能产生画面感,进而沉浸在这一故事中。就像有些人明明能看出他的故事很凌乱,埋下的伏笔或者有些人物写着写着就忘了,结局更是突兀,但也忍不住看到悲伤的时候会哭,原因就是他的文笔的极度渲染性。
当然,这是一种能力,不能每个人都能练就这样的文风。但是他的作品被诟病的最多的就是浮华、空洞,原因就是因为他是情感主导的,他作品中的每一个人都像自己的一个侧面,无论这个人物的成长是否合乎逻辑,他都死死地把他们攥在自己手里,让他们沿着他个人的情感,而不是人物自己的情感去发展。因此,如果把那些华丽的语言去掉,他的作品根本称不上是文学作品,亦是无法拿上台面的。
这就是为什么一个优秀的作品应该是理性主导,而不是情感主导的。
曾听一个作家说:灵感涌现的那一刻是喜悦的,但真正创作时是痛苦的,因为创作过程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情节都需要绞尽脑汁地去琢磨。
还有一个作家说:我写完一本书,走在田间,看到夕阳洒落田野时,竟感动地哭了,因为我终于不用绞尽脑汁地想如何描写这幅景象了。
感性就像那初露土壤的一朵花,只有理性才能使它长得美丽、芬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