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4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8:58
苗族:祖先蚩(chī)尤,长着两只角中国武术,无论正统在少林还是武当,或是别的某个门派,在历史事实和传奇故事中,他们的主角多半是汉族,或者准确讲是古代的华夏民族。而中国幅员辽阔,在中国武术大家庭里有55个少数民族的一席之地吗?答案是肯定的。
跟苗族同胞接触,你会经常听他们提到“蒙蚩尤”,也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蚩尤。他们认为蚩尤是他们的祖先。
蚩尤跟黄帝打仗,黄帝是华夏民族的祖先之一,而蚩尤则是当时另一种不同于华夏的民族。蚩尤打败,战死,于是有后来苗族的祖先从黄河流域向南方迁徙,也由此有了踩花山等重要节日。
丨蚩尤塑像
人们讲这段历史其实经常忽略一些细节,这些细节今天看很有意思。根据《世本》这部很残缺的古代史*载,跟黄帝打仗的蚩尤还是一个武术家和发明家,他发明了五种兵器:戈、殳(读shū,长柄勾头的乐器和兵器)、戟、酋矛、夷矛。这五种兵器当时应该很有杀伤力,而且后来还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战争武器。我们应该肯定,战争以及战场上各种技能和武器的使用都是武术诞生的沃土。所以蚩尤对武术的贡献肯定不能算小。
在宋朝人的学术研究中,他们还把蚩尤描述成一个角(jué)力高手。说他头上长有角,跟黄帝斗的时候用角去抵人。宋代还有一个类似的故事,说蚩尤手下有72个兄弟,他们都有铜头铁额。这种文字描述跟古代蚩尤的画像一致,画像里蚩尤人首兽身,一手执戈一手执剑,头上长有两只角。
《世本》大概是战国时代的书,距离宋代有差不多1500年。关于蚩尤的说法,从战国到宋代既有延续又有变化。变化的是,蚩尤形象更丰富但也更玄幻,已经不是一个正常人类。不过,蚩尤的武力值也在节节攀升,已然成了一个超人。
说了历史,我们说点现实。今天的苗族还会不会武术呢?
如果你把这个问题抛给吹芦笙的师傅,他的回答可能是:“会嘛,我们的芦笙舞也是我们的武术。”在曲靖师宗南盘江河谷的苗寨里,我见到了他们跳的芦笙舞,印证了这种回答。芦笙舞的高难度动作里,有些简直是杂技表演。比如有一个动作是吹芦笙的时候,人要躺在地上翻滚,做一些很吃力的动作,而同时芦笙的曲调不能断。此外,他们把芦笙从一只手传递到另一只手时,还会有各种花哨的动作,难度看上去也不小。
丨苗族芦笙舞
苗族的芦笙据说有360调,有社交功能,通常是一个人吹完另一个人接着吹——不合奏。吹的时候有各种含义丰富的动作,做这些动作时需要表示对前辈的尊重,有礼有节但也有炫技的时刻。发展至今,芦笙舞的动作已经很复杂。一个身强体壮的青年,也最多能边吹边跳三五分钟。
可能有人觉得苗族这类舞蹈不算武术,因为没有“实战”功能。的确,跟蚩尤那个年代战场上用的兵器对抗、徒手角力(摔跤)相比,现代这些融合了音乐、舞蹈、社交功能在内的动作算不上武术。问题是,中国武术自从离开战场,离开相关职业(比如捕快、镖师)进入社会大众的视野,甚至被艺术化后,更多的就是表演和仪式的功能,其社会、文化功能远大于它的实际功能。战场上当然是真刀真*,但街头卖艺、舞台上的杂耍都是视觉化、社交化的产物,跟今天大家特别关心的实战能力真的有距离。在这个意义上,苗族村寨里的芦笙舞,未尝不可以视为一种武术。
苗族文化中武术的成分还不止芦笙这个方面。很多地方都流露出尚武的精神。他们的民歌里,有很悲情地描述战争带来的男女生离死别;他们葬礼里,会绕着死者停放的房子转,以表示巡视;踩花山时的树花杆环节,则更有召集族人战斗的渊源。
彝族:大刀舞,过去耍的是兵器巍山彝族有一支现在每年“二月八”、火把节这样的节日还会聚集在一起耍大刀、跳舞、唱歌的队伍。
他们大刀舞用的刀很像电视剧《三国演义》里关云长用的刀,只是没那么长,加上木质刀柄不到2米。
丨彝族大刀舞
跳大刀舞时,深得大刀舞传承的一些村寨(比如小三家村)是用两把同样的大刀对耍,对耍的动作相当危险,有两刀对砍、向上穿刺、绕着身子转、向前直劈、格挡等。
这些动作总共有80套,这是目前仅存的传承。我跟他们最擅长这套舞蹈的人聊过,他们说过去不止80套,但目前只能跳80套。这80套他们叫“刀法”,又分很多不同的门类,有“大型刀”“小型刀”“梅花刀”等。
根据传说,大刀过去是他们的兵器。某一次战争中,由于兵力不足,聪明的将军玩空城计,让有限的士兵围着一个场地耍刀,耍的时候声势震天,卷起阵阵黄土,把敌人吓跑了。
最令人惊奇的是,老人们讲,以前学大刀舞是为了练好动作,他们把萝卜绑在手臂上,把大刀磨得很锋利,舞动大刀时其中一些动作就会把身上的萝卜一块块削掉。
据我观察的确有这个动作,武术上讲这是护身的动作。但耍刀护身很讲分寸,护不好就砍着自己,所以用削萝卜来练习,无疑是很扎实的训练。
丨德宏景颇刀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大刀舞是在彝族人家的院子里或者在观音庙前跳,场地很有限,而人数又很多。所以,耍大刀动作的技术难度不在于如何精准地砍人,而在于如何精准地避免砍到人。这和战场上的刀术恰恰相反,但道理相通,都是对身体的精确训练,都是躲闪腾挪,都是技术和经验。
像大刀舞这样的舞蹈其实还不少。文山的壮族有兵器舞,据说是宋朝一个叫侬智高的壮族军事领袖留下来的。他们的兵器有很多种,我印象中最特别的是叉子。叉子是木材做的,结合他们的动作,看上去是长矛和大刀的克星。
说到这里我忍不住想,彝族大刀舞和壮族木叉舞如果同台,究竟哪个更厉害——这个问题让我想到网友的经典话题:甄子丹和李连杰究竟谁更能打?
傣族:打不好傣拳的人跳不好孔雀舞少数民族武术中,不容忽视的还有傣拳。泰拳大家肯定听过,我个人觉得相当暴力。傣、泰文化和民族同源,但他们在武术上颇有差异。
傣拳温和很多,外行人看可能跟嵩山少林寺边上那些武术学校调教出来的拳脚功夫差不多。他们有徒手的拳法套路,有刀、棍,作为外行我看不懂,但觉得很有力,不是乱耍。
据一个西双版纳象脚鼓传承人说,他小时候(二十世纪*十年代)喜欢武术,跟一个长辈学武,而他的长辈肯定也是学自更老的长辈。这个传承自成体系,可能跟*十年代后的功夫热没有多少关系。在他看来,打象脚鼓的根基就是傣拳,打不好傣拳就打不好象脚鼓。傣族的武术可能还可以把孔雀舞算进去。孔雀舞分徒手孔雀舞和架子孔雀舞,过去全都是男性跳,女性不能跳。
丨傣族孔雀舞
徒手孔雀舞可以从手的动作变换,很直观地感受到它的技巧性。架子孔雀舞稍有不同,动作大开大合,但其实也一样有步法和动作,我估计跟象脚鼓一样也需要一定的傣拳基础。孔雀舞模仿的是孔雀的动作,这也很有武术精神。古代的武术其实很大一部分与对自然界的模仿有关。这个道理并不抽象,但很能解释舞蹈、武术这种文化现象。
读历史,肯定听过华佗。这位中医也是武术大家,据说模仿动物编出了“五禽戏”。这种动作可以是武术,也可以理解为今天的广播体操。在古代,人们相信吸收动物的精华可以为人所用,所以跟动物学不失为一种捷径。
这个武术诞生的套路后来也延续下来,成为中国武术的重要遗产。其中有各种以小动物命名的功夫,比如螳螂拳,据说是某人比武失败,无意中看到螳螂打架悟出的拳法。其他还有很多,如蛇拳、鹰爪功、*功……通过模仿动物克敌制胜的道理就是认为人类要博采万物,向大自然学习。
日积月累即功夫武术跟舞蹈究竟什么关系?
有个抗日题材的电视剧讲一群中国人被日军困在一座城里,有几个京剧武生演员最后的反抗方式,就是把他们舞台上的道具刀磨快之后,发挥他们身段灵活的优势杀了不少敌人。这个剧情很合理。舞蹈跟武术关系之密切,也由此可见一斑。
丨舞蹈与武术
不要惹会跳舞的,他们劈的一字腿虽然经常没用,但说不定某个时候就会派上用场的(参看王宝强在某些电影里的表现)。《释名•释言语》中有这句话:“武,舞也,征伐动作,如物鼓舞也。”《释名》是很老的书,东汉时候的,它对武、舞的解释也代表了那个年代,甚至之前若干年代的看法。我们对武术的理解一方面是神话,一方面又是远离。
实际上,武术不仅跟舞蹈和战争有关,还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庄子》一书中有一个寓言,有人要把一个老乌龟杀了当成神供起来,但老乌龟很不愿意,说我宁愿活着,平凡地活着。神太远,武功盖世的大侠太远,武打明星太远,让我们把武术变成跟生活有关的词汇,就像广播操(有些地方是由民族舞蹈动作改编的)一样,每天都可以有,虽然并没有光环,但日积月累就是“功夫”。
其实中国武术里有一个很抽象的哲学道理,就是无招胜有招,无处不是功夫。说到看待武术的态度,还不能不提一句,中国文化里虽然关于武术有各种夸张的描述,但中国人骨子里头并不崇尚武术,而是重文轻武。认为不能单独靠武力解决问题,必须以文化和*为根本。中国武术文化的繁荣背后,承载的不是暴力与征服,而是平和柔软的艺术追求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8:59
你说的这一个现象非常的笼统啊,我们汉族也有这样的传统哦,很多的少数民族,例如蒙古族、回族等都有这样的传统。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8:59
苗族的芦笙舞。通常是一个人吹完另一个人接着吹但不合奏,一个身强体壮的青年,也最多能边吹边跳三五分钟。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9:00
是苗族的芦笙舞 ,芦笙舞由十几甚至几十人盛装打扮的芦笙手围称圆圈,舞蹈者边吹边跳,是南方少数民族最喜爱、分布最广泛的一种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