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2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4:35
晚泥盆世到石炭纪地层在北淮阳地区原称梅山群,在河南境内为石炭系。1970年安徽省1:100万地质编图组首先使用原梅山群词,时代定为石炭—二叠纪。安徽省区域地质志(1987)进一步明确将出露在金寨断裂以北的含植物化石的炭质岩、粉砂岩等,及出露于其上部的含炭质绢云千枚岩、白云质大理岩、绢云石英片岩夹石英岩等浅变质岩层,统称梅山群。根据杨志坚(1964)在全军及沙河店采到的Calamites sp.,Nearotooris sp.,Mesocalamites sp.等植物化石,定其为石炭纪。商城幅1:20万地质图(1980)中的歪庙组包含了梅山群大部分,并将皂河—李桥及王桥一带的变质岩划分为石炭纪杨小庄组和双石头组。1989年安徽省区调所通过油店等四幅1∶5万的填图和标志层组合的系统追索和确定,“地质志”所划分的“梅山群”,其分布以越过金寨断裂的南侧,构成复式叠加向斜的北翼和转折端(参见图6-1)。自北而南,原梅山群中浅变质岩层,与南部的仙人冲—祥云寨组—黄龙岗组成对称分布。戴圣潜(1992)等将其称郑堂子岩组、杜岭岩组。杜岭岩组相当于该复式向斜南翼的仙人冲岩组,郑堂子岩组则相当于仙人冲岩组之下的岩层组合。近期刘文灿、马文璞等在金寨、苏仙石两幅1:5万地质填图时发现,富含植物化石的石炭系与不含化石的浅变质岩层,两者之间呈断层接触,构成一系列与推覆构造有关的构造窗和飞来峰,使浅变质岩层逆冲于石炭系之上,终于解决了长期对“梅山群”的性质及层位归属的争议。刘文灿等(1996)在金寨县铁冲一带,于厚层白云质大理岩层之下,又发现一套新岩层组合(主要有浅粒岩、变基性火山岩、石墨片岩、变含砾岩层及石英绢云母片岩、石英岩等),相当于戴圣潜所划的郑堂子岩组,部分相当于原小溪河组中的浅粒岩、变基性火山岩等,统称北楼岩组。鉴于上述发现,梅山群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出露于全军一带的含植物化石碎片的粉砂岩、炭质岩层;二是将不含化石的浅变质岩自上而下划分为三个岩组,即杜岭岩组、郑堂子岩组、北楼岩组。后者归入苏家河-卢镇关“岩片组合”。
梅山群(安徽)解体后分出的石炭系,与分布在河南商城西北侧至信阳一带的石炭系,以富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特殊的沉积特征,又处于大别山造山带北缘,具有重要地质意义,而备受研究者关注。现据河南省地矿局(1989,1997)、安徽省地矿局(1987、1997)及聂宗笙等(1964)、林金录(1987)、金福全等(1994,1999)、王仁农等(1994)、马文璞等(1997)、刘文灿等(1996)有关资料,简述如下。
1)分布于豫皖交界一带的石炭系,自下而上为:花园墙组、杨山组、胡油坊组、杨小庄组、双石头组,习称杨山群。王仁农等(1994)在花园墙组上部发现杜内期Di-bolipoites distinctus-Aurorasporamacra孢子组合,建立固始组;根据金福全等(1995)、李曰俊等(1997)在花园墙组发现Archaeocalamites Scrobiculatus和大量微古植物化石,定其下部时代为晚泥盆世。因此其形成时代应为晚泥盆世到石炭纪,可能还延续到二叠纪,并处于南湾-佛子岭“岩片组合”之上。
2)根据金福全等(1995)研究,花园墙组属河口三角洲相—河流相沉积,以含砾石英砂岩夹杂砂岩为主,厚约400m,与扬子地层区五通组具相似特点。杨山组是山间盆地中河流相—湖泊相含煤沉积,含煤达30余层,厚约200m,植物群组合与南方各地相当煤层可对比。与下伏花园墙组有明显间断,区域呈现平行不整合接触。道人冲组至胡油坊组,为复杂的剥蚀地形进入断陷—裂陷盆地—湖泊相沉积,以泥砂岩为主,并含丰富海相生物化石及植物化石,总厚约2400m。其中胡油坊组出现多层复成分砾岩,其中部分砾石可能来自佛子岭群(刘文灿,1999),但未见有原大别群角闪岩、片麻岩等砾石。杨小庄组底部为复成分砾岩,下部为石英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上部为含砾砂岩、炭质粉砂岩夹煤层,具有植物碎片,属河湖—沼泽相沉积,厚约1300m;上述岩相特征总体表明其沉积特点具有扬子型特征,属海陆交互相沉积岩,而与华北型地层差异较大,且显示为向南扩张的海盆中形成(马文璞,1991)。据在杨山组灰岩砾石中发现相似于扬子型珊瑚等海相化石,以及区内各类生物化石具有“混生”与“过渡”现象(金福全等,1995),主要属扬子区生物组合特征,表明北淮阳地区在晚泥盆世—二叠纪海盆可能与扬子区海盆沟通,处于南北交汇位置。
3)区内晚泥盆世到石炭纪地层,主要是NWW向顺沿北淮阳变质岩构造带方向展布,向东可延续到金寨三仙山一带,向西沿豫西淅川、内乡、陕南镇安,风县至甘肃武山、岷县等地,均有相应地层分布,但主要为正常的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及海陆交互相煤系(曹宣铎等,1994)。沿走向岩层组合及相变趋势可以对比,表明大别造山带此时尚未形成隆起,且在其北部向西至秦岭—祁连地区,存在比较宽广海域,独立于华北、扬子地区之间,随着华南海不断向北超覆,海域相互沟通,最终连成一片,但都是陆表海性质,未出现洋壳或过渡型洋壳。大别山北麓的杨山群是与大型陆壳盆地的残留海环境中的沉积表现。